1935年的秋,中央红军经过了千辛万苦到达了陕北,今天的历史总结来看,似乎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胜利告一段落,开启了下一个伟大的征程。可是,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真正地回看,其实并不尽然,中共中央,中共的武装力量依旧面临着如何保存和扩大革命火种的困境,与此同时,更要承担起一致对外,为民族独立而挺身而出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这一切的基础便是自身队伍的建设,中央所在地区的安全与稳固,除了看得见的军事上的,更要面对看不见的人心、敌特和新的根据地建设问题。中共的情报保卫系统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曾经的从中央特科

(根据目前的党史一致认为,中央特科时期应该是周总理撤出上海之时进入尾声,1935年9月以后,作为组织形式,不复存在)

到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国家政治保卫局,中共已经在情报与保卫系统中,有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因为战争和对敌斗争的残酷性,很多在白区隐蔽战线的归口领导单位错综复杂,需要进行梳理、整顿和垂直领导。

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共中央扎根在陕北阶段,也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外辱,以及波澜壮阔的掀开解放战争的总指挥部。而情报保卫系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系统的提升,精细化、专业化和正规化。

下面就简要地梳理一下中共情报保卫系统在陕北的历程:

1935年11月5日,以原国家政治保卫局和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干部为底子,于陕北瓦窑堡组建了西北局政治保卫局,虽然在名称上看上去是一个中共大战略区的机构,可实际上,在当时担负着全党全军的政治保卫、肃反、情报侦察,首任局长为王首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首道,在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中很少被提及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后来被称之为新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在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当时,王首道不仅成为中共情报保卫系统的执掌人,更是直接管理着当时红军与外界联络的最高机密电台,直接向中共最高首领汇报(另外,中共中央还有军委二局、三局的军台作为重要军情联络之用)。老前辈在长征途中与其妻王泉媛老前辈(后来的西路军妇女团团长)的爱情故事,也让后人足以唏嘘,鞠一泓泪。

当然,敌工(后来的统战、策反等)等一切事宜归口为中央联络局(1935年秋冬之际成立),局长便是赫赫有名的李克农。在党史和军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策反东北军高福源”(对以后团结张学良起着至关重要的杠杆作用),便是李克农在中央毛、周的领导下做的具体工作。(1936年12月,吴德峰接任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2月,周兴接任局长,从此开始了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中最为津津乐道的“周半城”的传说。

1936年6月,西北保卫局迁至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1月迁至延安。

1937年9月,国内外形势正是风云激荡,全面抗战业已爆发,为了全民抗战,抵御外辱,中共放下前嫌,与前十年来生死厮杀的对手国民党谈判成功,在陕北的中国军队刚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又编为第十八集团军)。陕甘宁地区根据谈判结果,成为由中共管理的区域,陕甘宁边区。根据此形势,西北保卫局相应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即中共情报保卫史上赫赫有名的“边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兴的领导下,西北保卫局的规模日益扩大,一大批保卫(侦察)战线上的精兵强将充实到其中。陕北期间,周兴一直担任着处长(后因“劳山事件”,中共决定成立边区保安司令部,周兴兼任副司令),副处长前后有杜理卿(许建国)、谭正文、刘海滨、刘秉温、赵苍壁、李启明,李甫山等一批情报保卫线上令人闻风丧胆的老前辈们。

到了1941年,“边保”下辖五大分处(区)(即关中、陇东、三边、绥德,延属),建立了最早的中共行政区内武装内卫保卫队伍(也可以说是今天的武警的雏形或者说前身)。有着自己的电台和在边区内密布的秘密情报网,对以后粉碎国民党中、军统特务历次渗透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北保卫局更名稍前的时候,1937年7月底,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这可以说是中共最早的系统的培养情报侦察干部的学校。指定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领导此项工作,委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等人负责筹办。11月,陕北公学正式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邵式平任教务长。公学以短期培训干部为主,重点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学员经过培训后,即分配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后该校经过合并,复建,再合并,历史使命于1941年8月底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12月,根据分工,“边保”的任务立足保卫陕甘宁边区及辐射周边区域,对于中共在全国的隐蔽战线斗争的领导,则需要高度统一,统一管理。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对外称“敌区工作委员会”。由中共领袖之一,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之父周恩来亲自兼任主任,张浩(林育英)为副主任。不久,因周恩来赴国统区工作,张浩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康生接任主任,潘汉年接任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同月,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系统,中央交通局复建,中共红色交通线的创建人之一吴德峰任局长。对外称“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开始了恢复因白色恐怖和战争隔绝,各地隐蔽战线,秘密党团组织(幸存者)与中央的联系。包括重新打通,建立新的交通线,向各地输送新鲜的红色血液,及各地中共领导、人员,物资与陕北的往来。后中央交通局根据战争的发展和中共工作任务需要,历经了交通科,复为交通局等历史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春,“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完成组织架构,下设四个部,即战区部(部长杜理卿);城市部(部长潘汉年,后潘赴敌后主持南方情报工作,由副部长汪金祥主持工作);干部部(部长陈刚)。后根据工作需要,又设立了中央保卫部(部长由杜理卿兼任)。

1939年2月18日,“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撤销,另成立了在中共情报保卫史上与“中央特科”齐名的“中央社会部”。康生任部长,副部长三人: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叶剑英兼、及李克农。部里的常务工作实际由副部长李克农主持,不久,孔原,潘汉年也任副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也实行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它既是边区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机构,同时又是中共西北局社会部。

这里,特别要补充的是,中共曾经在陕北建立过最重要,也是最高决策的情报机构,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

起因是1941年初,国民党突然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残酷的现实再次提醒中共:必须预防突然袭击。

1941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设立调查研究局的通知:毛泽东为主任,任弼时为副主任。下设情报部、政治研究室、党务研究室。毛泽东兼政治研究室主任。为了预先掌握敌情,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亲任局长的中央调查研究局,全面负责对敌我友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是毛泽东一生,唯一同情报相关的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共中央调查局也可能是中共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情报保卫机构。

1943年3月20日,经研究决定,中央调查研究局完成历史使命,其相关的以后的工作分别进行了各个部门的归口工作,精干部分缩减为“中央研究局”,局长由刘少奇兼任。

中央调查研究局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却是在中共里程碑式的七大召开之前,中央调查研究局实际上承担着中共对全国乃至国际形势的各类信息,情报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为中共的战略走向提供了决策依据。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情报部(隶属中央调查局领导),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的军政战略情报机关。以往都是一个机构兼管情报和保卫工作,现在是第一次成立专门负责战略情报工作的机构。这标志中共情报工作的战略自觉,坚决实现由“防”转“攻”。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较多部门的工作任务重叠,中情部与中社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主要任务是军政战略情报的获取与研究,也保留较小的机构指导各根据地的保卫工作,指导情报工作用中情部的名义,指导保卫工作用中社部的名义。

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兼任中情部部长。

在中情部成立之初的干部里,有一个刚完成在西安隐蔽战线任务返回延安的年轻人,是自1932年就参加革命,不久后就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罗青长,当时年仅23岁。曾任李克农秘书、科长,第一室副主任、主任等职。从战争年代到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逐渐成为中共情报保卫系统中的领导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共中央自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到1948年3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率领下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在黄土地上整整战斗了13年,在这里,毛泽东等一代中共领袖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将彼时还弱小的中共党人,中共军队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革命力量,直至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朝着建立新中国的目标奋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中,中共在陕北的情报保卫系统的领导机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