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冈峦环绕下可见一片青瓦灰墙、通达成环的老式房屋,看似静谧古朴的外表,内里却暗藏乾坤:这里有着现代化的民宿、观演大厅、布展厅、茶室……这座由潜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将废弃老屋改建而来的潜山市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成了吸引村民集聚的文化磁石,也是多元主体参与、多专业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样本。在乡村社会急剧变迁转型、人口大量流失之时,如何挖掘保护依托村落世代传承的乡土文化?如何激发在乡村民对文化保护的自觉性?近日,由潜山市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等主办的第五届"传统村落保护暨乡村振兴——潜山·北京两地论坛"在程冲村举行,40余位来自建筑、社会学、城乡规划、人文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安徽省潜山市五庙乡景色。
系统挖掘、整理没落的乡村文化
"曾几何时,提起乡村振兴,人们首先想到是振兴经济,文化则被偏废遗忘。如今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个令人欣慰的现象。"策展人、《碧山》杂志书主编左靖在论坛现场感慨。作为一位乡村振兴的先行者,早在2001年,左靖便在皖南泾县查济村策划了乡村艺术活动,探索以艺术介入乡村,建立乡村新的公共文化生活。他也一直致力于对地方文化做系统性的挖掘、整理甚至再创作,按他的话来说,"这不是简单粗暴地归纳文化标签或进行非遗式展演,而是持续地将工作聚焦在与地方的地理、历史、方言、文学、建筑、景观、手工艺、民俗、集体记忆等有关的方方面面。"
论坛现场照。
走进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布展厅,你能见到左靖和其团队策划的"弹腔与菩佬戏——潜山五庙乡戏曲考现"展。潜山弹腔是以安徽省安庆市潜山为发源地,流传在潜山、怀宁、岳西、太湖一带的地方稀有剧种。处于深山之中的五庙乡许家畈自光绪年间便组建弹腔班,至今孤苦坚守,奏唱不断。而一种俗称"菩佬戏"的木偶戏也在五庙乡等地流传了150多年,是当地居民镌刻在童年深处的光影记忆。
"弹腔与菩佬戏——潜山五庙乡戏曲考现"展览一角。(彭丹/摄)
策展团队对五庙乡地区弹腔和菩佬戏的现状做了细致入微的展示:弹腔演员的唱腔和方言、现存人数以及他们的姓名、正式工作、爱好、技能等都被如实记录,借用光三板技术,观众从不同角度看同一块展板,能分别看到这些人物的平日素照和演出照,"忙时务农,闲时唱戏"就这样被灵活呈现;菩佬戏的唱腔、动作表演以及舞台搭建等台前幕后都被详实记录;老一辈演员记忆中的地方戏演出情景、儿时看戏的经历还被二度创作为画作等,用于传播和存档。
与明确认定的文物、意义重大的遗存相比,散落在乡野间的古老建筑、遗迹和依附于其间的民俗文化"不华丽、不招摇",但那一幢老屋、一棵古树、一口乡音、一出老戏都承载了在外游子的乡愁。相较大刀阔斧地拆掉老房子、老祠堂,建造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如今更多的乡村正重视起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结合本村独有的资源,探索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
潜山市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一角。(彭丹/摄)
论坛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窑里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发分享了该村如何依托千年古窑文化,从一个贫穷的"养猪村"摇身变为远近闻名的"儿童友好艺术村"。去年起,窑里村邀请了一支90后乡村运营团队,联动青年乡创力量深入挖掘村里的文化资源,他们以陶艺制作为亮点,陆续推出雕塑艺术馆、云集艺术空间、时光影院等众多共生互融的乡村艺术空间,游客们接踵而至,村民的收益也大大增加,也让人们看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聚焦在乡村民的文化需求
当然,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或个别艺术家的作为,不少与会嘉宾表示,村民应当举起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主力棒。文化传承的意义也绝不在于将文化封存起来或作为经济引流的工具,而在于激发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滋润个体的精神世界,观照他们的精神需求。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谈到,如今普遍认为乡村因大量人才流失而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但社会学家走访发现,其实仍有不少村民留在了乡村,他们大多为妇女、儿童、老人,或许够不上"人才"的标准,但不代表他们应成为被"隐形"的群体,这些在乡村民也有着生命成长的需要和传承本村文化的巨大潜力。
程冲村村民正观看在潜山市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观演大厅举办的"潜山市与修武县地方民众戏剧文化展演"。
2017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省内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实施以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以多元协作方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作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派驻到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的一名驻村规划师,刘琳在这个村子里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里她带着村民修缮传统房屋、复垦弃耕农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也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自主性,刘琳所在的团队在村里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其理事会的成员都由村民担任。当见到村中妇女囿于传统性别分工而很少参与村中的公共事务,刘琳特意与理事会商议,发起成立了万涧村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下设妇女发展事业部,鼓励女性担任合作社理事,让乡村女性从"小家"走向"大家",不断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拓展自身的能力边界。
刘琳说,当初她偶然发现村民喜欢在微信朋友圈"赋诗一首",酒后高歌一曲,有些人家中珍藏着1966年的原创戏曲手抄本,还有些村民创办了"野马诗社"……这个村庄远比自己想象的"有文化"。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文化发掘,刘琳与团队成员鼓励村民成立了诗歌、黄梅戏、太极拳、交谊舞、广场舞、腰鼓等兴趣小组,还帮助村民出版诗集,恢复了村里舞狮戏灯的传统,邀请当地青年创作潜山方言文创(冰箱贴、明信片等),让文化浸润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刘琳等人在万涧村的实践类似,从2020年起,左靖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联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大南坡村四季美术课计划,以艺术唤醒乡村儿童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大南坡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村里有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共有50余名学生,12位教师,原本没有美术教师。刘庆元等人的到来为这里的学生打开了一个瑰丽的艺术世界:他们让孩子们以美的眼光重新发现"大南坡的日常",画下生长在大南坡村的植物,将植物的图案印染在布上;组织孩子们搭建竹屋、松树木屋,夜晚便在屋子里看电影;鼓励孩子们出诗集、画绘本,缝制各式各样的窗帘挂在自家门前;给村里的公厕墙壁画上涂鸦……就这样,大南坡的老师和孩子们开启了寻美之路。
受益的不止是孩子们。随着风貌整治、建筑改造、风物发掘和文化传播等措施的落地,大南坡陆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中心、乡村文化书店等公共文化生活场所,也拥有了自己的艺术展览和音乐文化活动。如今,在大南坡村,停了近40年的怀梆戏又登台唱响,此起彼伏的梆子、板胡、锣鼓让村民回到那个倍感亲切的故乡。
美育能给乡村带来什么?左靖认为,美育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舒展的空间,让他们有新的表达视角,知道未来人生的多种选择。这也是文化、艺术介入乡村的意义。
作者:
文:彭丹 图:除标注外均主办方供图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