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
追光而行,记录平凡中的伟大
梁玉
大家好,我是灵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这是我成为记者的第十一个月,也是我的第一个记者节。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这十一个月,于我而言,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冒险,而我,也在这场冒险中不断感悟、不断成长。
记得刚开始,联系采访对象是我需要突破的第一关,我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启话题,如何挖掘出那些有价值的新闻故事。但是,随着一次次的尝试和实践,我逐渐找到了方法,学会了用心去倾听基层的声音,用眼睛去观察乡村的变化,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记录,将自己发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大家面前。
记者是见证者,是参与者,更是“追光者”。
今年5月,经过一路颠簸,我在梁原乡官村小学见到了采访对象杨义德老师,他的班里仅有六个学生,初见杨老师时,他正在向年轻同事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我知道走出大山对农村孩子有多重要,所以尽量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杨老师面对镜头时显得有些拘谨,但他真诚质朴的表达给我很大的震撼。从21岁到59岁,杨义德老师坚守了38年,他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离开了大山,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坦途,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子女也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
杨老师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教师的伟大,我把他的故事写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更坚定了要成为那个“看见光、记录光、传递光”的人。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见到了许多人,看到了许多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这些朴实无华的面孔,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外出采访拍摄时,面对极端天气和各种突发问题带来的考验,我渐渐有了从容应对的勇气,从初出茅庐到独立采写,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的桌头堆满了专业书籍,拍摄时对着每一个镜头反复推敲,写稿时一遍又一遍的修正。这种学习精神和专业素养让我感动,更让我敬佩。
这十一个月,因为这个职业,我走遍了每个乡镇,记录了乡村嬗变,也在过程收获了成长的养分。南方周末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
这是一个有趣的职业,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将用我的热情和执着,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瞬间。我期待,我也相信,接下来我会写出更多有温度的文字,讲好更有力量的故事。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
好记者讲好故事
咱们的新闻有力量
周建辉
今天满满的情愫,始终盈满我的心房。刚才听了这一个个温润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透过镜头,我们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们听到百姓丰衣足食,人心思稳的语重心长。这声音传递过陇原大地,为灵台高质量发展喝彩,为六条重点产业链,三大园区建设鼓掌;这声音穿过达溪河两岸,回响在西部园区。俊逸的灵华高速,崛起的灵台煤电化工......复兴的梦,一次次点亮了陇东聚焦的目光,这声音飞驰在四面八方,就像一束束星光,渐渐的汇聚成灵台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记录社会进步发展者,是记者;记录烟火人间、社会百态者,是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与人民为亲,以生动鲜活的融媒报道诠释新闻的力量。
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的破圈,新媒体部独秀一枝。新秀曹贞思想新颖,拍摄手法独到。每到一处拍摄现场,积极构划,取材选景,规划采访对象的站位。习惯性的利用她高挑的大长腿,犹如细脚玲丁的圆规,在地面上画着C位,豪迈的脚步跨过田埂,爬山越岭躬身在前。她的取景留白遵循黄金分割法,拍出的画帧唯美,总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看似倔强的曹贞,也有她柔软、细腻的一面。记得在疫情期间,我和她一起去独店崖窑疫情点采访,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谈着谈着,就像两个泡在苦水里的人儿,互相浇灌着疫情带来的困苦。在农民丰收节采访中,她有以喜悦的激情感染着采访对象,采出农民丰收后满满的获得感。动真情,拉家常,掏出有价值的同期声。她和工作热情高涨的曹亚兰一起,带领新媒体部充满朝气的一班人,风里雨里拍摄镜头下的多彩百姓。在拍摄“寻美灵台”专题期间,她们坚持37天不休假,黎明追雾,黄昏追落霞,以及夜幕下的小城夜景。为了呈现达溪河沿岸水美乡村,村民依河而居,因河而兴,30年来的发展变化,拍摄出“美丽达溪 幸福灵台”。反应儿童快乐成长的短片“闪耀明天”,在家长朋友圈躁动一时。她们自编自导自演,编排出文明小剧场“疯狂的三马子”,为市民遵守交通秩序,文明交通注入新闻的力量。她们为了“寻味灵台”能够打出名片,走乡串户,起早贪黑,上案板,下灶台,一碗面一盘菜,色味俱全。在拍摄的“悦享时光”、“文物里的灵台”中,更显现出她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她们身上不断读懂对新闻的坚守与执着,以及这片土地的坚韧。
曾经,采访部记者刘娜,在梁原杜家沟村下乡采访过程中,看到黑河河面架设着一座破败不堪的钢丝吊桥,用于村民生产生活交通,尤其是学生上学过往,摇摆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刘娜将这一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组织采访部一班人,进行深度采访报道,推出了“大山深处的守望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于此同时,她秉持记者的操守与执着,向交通、教育等部门多方反映情况,也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便在黑河之上建起了宽阔的杜家沟大桥,有效的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如今,破旧不堪的钢丝绳吊桥,依然在风雨中沧桑地摇曳着,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近年来灵台飞速发展的新旧变化。“大山深处的守望者”的背后,呈现的不仅仅是事实,更是新闻的力量。
灵华高速建成之际,记者朱强沿着高速伸展。他不仅拍摄宽阔笔直的康庄大道,而在他眼里,更多的则是高速沿途的风景、牛果菜等产业、人文历史、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多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将高速带来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摄入镜头,拍摄成“沿着高速看风景”系列报道,这无论从外宣,还是内宣,对灵台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为记者,我们全程在现场,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报道,汇聚起来的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信心,是力量。
它有时让你心痛,但有抚平心上褶皱,感受温暖。它有时因你更加精彩,让人们看见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风采昭昭,坚守新闻本真;素言郎朗,讲好灵台故事。
咱们的新闻有力量 。
祝福记者:节日快乐!
好记者讲好故事
凡心所向 素履所往
冯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和独店的故事。有人说,当兴趣爱好和工作能够完美融合时,便是幸运的人生,而我恰恰是那个幸运儿。
时光从指尖悄悄流逝,不知不觉间,自己参加工作已逾十载春秋。还记得自己刚接触宣传工作时手足无措的样子,那时的自己不会拍照、不会写稿、不会剪辑、不会编辑,加上繁杂的工作任务,让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钻研。一头雾水的自己坐在电脑前心想,怎样才能在完成诸多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宣传独店呢?是习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是领导和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让我以负重犹知征途远、无需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爬坡过坎。从第一次采访时的局促不安到如今的有条不紊,从起初写稿时的绞尽脑汁到如今的斐然成章,从曾经拍照的不尽人意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十年间,自己时刻秉持内心的笃定,去记录、去学习、去提问、去经历。我感受过凌晨一点独店的寒风,也迎接过洒向文化园的第一缕阳光,拍摄过守护灵台北大门秋射疫情防控点的刚毅,也见证过针灸小镇从起步到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在独店这篇火热的大地上到处都是可记录报道的素材和价值,这些点滴都需要我们宣传工作者去感受、去记录,怀着这样的初心,从田间地头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建设工地,从疫情防控一线到关爱活动现场,我跑遍了独店的角角落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中秋节的时候,自己参与了镇上组织的“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与孩子父母视频通话、陪伴孩子过集体生日、陪玩萌宠乐园,孩子们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团圆”而又难忘的中秋节,她们一个简单的拥抱、一句温暖关心的话语,看似简单而又平常的举动却使孩子们热泪盈眶,每一个场景,每一幅画面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很庆幸自己记录下了那个时刻,那篇报道也使许多女同胞们因此加入到了“爱心妈妈”这个大家庭中。
曾经有位前辈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者的镜头要向下,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来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基层村社,在群众中进一步去寻找。曾记得为挖掘有代表性的产业养殖大户,我跑遍了全镇多个村庄,最终在林王村南庄社发现了这样一个产业大户,张效敏——一个双眼球后视神经病变的眼疾患者,也是一名脱贫户,近百万的医疗费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因此欠下了许多外债,面对生活的困境,张效敏没有退缩,而是用脚踏实地的拼搏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凭借着身上的一股“牛劲儿”,养殖了40多头牛,并靠自己的努力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慢慢的他的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走上了养牛致富之路,是脱贫户中的榜样。每当说起自己的收获,张效敏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脸上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和那双粗糙的双手也向人们诉说着他一路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奋斗历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果园里的致富人,一心为民的支部书记,心系群众的年夜饭,点亮乡村的公益行动……这一个个事例都需要被发现、去宣传,记着初心、记着使命、记着责任、记着担当、记着群众,用笔和镜头记录好独店的发展和先进典型的人物事迹,让独店的产业之兴、乡村之美、淳朴民风、魅力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辑者,带着一份热爱和一颗共情的心,在每一次作品被点赞,每一次群众说谢谢,每一次收获成就感中,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光荣的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年以来,在“独店党建”、“针灸小镇”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共计815条,在“新灵台”APP发布原创信息200余条,在省级媒体刊发稿件8篇,为讲好独店故事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天能够获此殊荣,心中唯有满满的感谢。前路漫漫亦灿灿,不负韶华行且之,我将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继续保持从业之初的激情与热情,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每一个独店故事,传播好每一个独店声音。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好记者讲好故事
快门声记录历史 文字绘青春璀璨
闫明仁
有一位哲人说过,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本能,而用自己双手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
大家好!我叫闫明仁,是卫生健康系统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今天站在这里,我满心感慨,想要和大家分享那些在工作中经历的点点滴滴。
记得在刚接触到新闻宣传这个行业的时候,工作中的前辈告诉我,要创作出一篇高质量的信息,就需要在你生活的这片沃土上用心耕耘,用热忱与爱去守护,把所有的同事看成兄弟姐妹,贴近他们发现新闻线索,走进他们挖掘宣传亮点,用镜头、用笔尖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或许因为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很久,所以对每一个有关乡村医疗的话题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写的第一篇人物报道,是扎根乡村,从事医疗工作13年的一对夫妻。在他们平凡的坚守背后,是全乡3000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记得当时在拍摄杨安福入户随访的镜头时,龙门乡突降暴雨,不得已,原定于一天的采访延长至两天,回到卫生院我们交流时,杨安福告诉我,他的妻子俞树梅是兰州人,为了守护他们的爱情,毅然决然的来到了灵台县,陪伴从小立志服务家乡的他,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虽然在附近的什字镇买了房子,但为了方便村民看病,索性带着孩子住进了门诊室对面的平房,回自己家反而成了“稀罕事”。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杨安福夫妇先后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视听甘肃等国家、省、市、县媒体专题采访报道,将灵台大山深处的“夫妻档”医生、扎根山乡、守护健康的优秀品格展现给全国人民。
在一线采访时,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紧紧围绕工作中心,深入基层一线,多角度拍摄素材,多元化搜集佐证素材,多维度采访丰富素材,先后向应急管理报、中新网、视听甘肃、甘肃法治报等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输送宣传报道100余篇。
坚持改革创新,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动力源泉。2024年初,在上级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结合新媒体发展和群众的健康需求,我和同事融合二十四节气,借助针灸鼻祖皇甫谧、医学瑰宝《针灸甲乙经》以及医生讲解倡导传统中医中药养生的方式,适时地推出《节气话养生》栏目,在大力创新性地传承灵台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带动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师、中药师来挖掘皇甫谧针灸这座宝藏,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针灸甲乙经》节选,进一步推动皇甫谧针灸文化的知名度。其中,《节气话养生》栏目被全县广大群众积极转发,掀起了追捧皇甫谧针灸文化的热潮。据统计,《节气话养生》栏目推出后,先后转发1万余人次,播放量达到15万余次。
滴无畏之墨,开出有为之花。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朵花的绽放,必然要从种子开始。即使没有牡丹的万众瞩目,也要去努力,去奔跑,去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青春的年纪,我们要敢于追求、敢于奋斗,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牢记着“小岗位连着大使命”“小进步成就大本领”“小奉献折射大情怀”的信念。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去讲述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青春挥洒,且看当下,携手并肩,未来可期。最后祝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 娜
编审:马文军
审核:杨彦东 王小涛
法律顾问:甘肃陇升律师事务所 13830341604
投稿邮箱 ltxrmtzx_bfb@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