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小时候被父亲评价为“不算聪明”的孩子,最终不仅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当上了美国的能源部长,这是不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朱棣文的人生就是这样的反差又传奇,他出生在美国,长大在书香之家,凭借自己的坚韧与执着,逐步走向科学的巅峰。
他不仅是全球物理学界的顶尖人物,还回馈了家乡江苏太仓,甚至捐建了一所小学,顶着诸多美国声讨的声音,他只是坚定地说道:我是个完全的中国人!
家里最笨的
朱棣文出生在美国,也从小生长在美国,受的是美国熏陶,但他的祖籍在江苏太仓,自己也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朱棣文的祖父朱筑岩是太仓本地的文化名人,朱家世代书香,代代传承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高材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决定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在那里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化工领域的专家,后来朱汝瑾在美国的多家知名化工企业和大学任职,事业相当成功。
留学期间,他认识了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她同样是清华出身,学经济的她和朱汝瑾在同一所学校留学。
在异国他乡,如此颇有渊源的两个人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在美国组建了家庭,便相约携手共度一生。
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也不容小觑,他是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先驱之一,1923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北洋大学毕业,随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似乎是朱家每一代人的必然选择,他的大哥朱筑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教授;他的弟弟朱钦文21岁就取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洛杉矶的知名律师。
虽然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朱棣文的成长,但相比家人而言,朱棣文小时候的表现就显得不那么出彩,甚至一度被父亲认为是“不太聪明的孩子”。
或许是因为没有太多耀眼光环所附加的压力,朱棣文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网球、音乐,甚至都顾不上学习。
所以父亲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相比一家人的各种成就,他也默认了朱棣文以后会是个“普通人”的事情。
后天成才
毕竟在一个家族中,大哥和弟弟都早早在学术上崭露头角,自己却显得有些“平凡无奇”,朱棣文心里也是有些失落的。
不过朱棣文没有着急,他反而更加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反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漫长的求知之路。
1968 年,朱棣文自罗切斯特大学学成毕业,斩获数学与物理学的双学士学位,为其未来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起点,但在学术大家云集的朱家,这样的成绩似乎并不会让人眼前一亮。
朱棣文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决定继续深造,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试图在物理学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在伯克利的学习生涯中,朱棣文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激光冷却捕捉原子技术,这在当时的物理学界还是个全新的前沿领域。
对于朱棣文来说,这种未知恰恰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物理实验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实验室中。
此项技术的研究,不单为物理学界拓开全新天地,还为未来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筑牢根基。
在顺利完成博士学位后,朱棣文受邀加入了全球知名的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是世界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研究的圣地,曾培养出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能够在这样的科研圣地工作,意味着朱棣文已经站在了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
在贝尔实验室的几年时间里,朱棣文全力投入激光制冷研究,1997 年,他就凭着在这项技术中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年,朱棣文49岁,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之后的第五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跨界达人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朱棣文本可以继续他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就在2009年,他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
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就任,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挑战,急需一位能够推动能源改革的专业人士。
而朱棣文成为了美国能源部长的最佳人选,这个任命一下子就引起了美国上下广泛的讨论。
毕竟朱棣文此前并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也没有涉及能源政策的背景。对于这样一个关键职位,很多人质疑他的能力,认为他缺乏应对复杂政治局面的经验。
然而朱棣文的回应相当直接:“想要解决能源问题,科学家的智慧和专业知识比政治手段更有效。”
上任后,朱棣文没有辜负期望,立即着手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他主张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果然在他的退东西下,美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尽管身处政治漩涡,朱棣文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理性与执着,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担任能源部长期间,朱棣文不仅专注于推动美国的能源改革,还积极倡导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
即便在卸任后,朱棣文依然每年往返中美两三次,参与各种气候变化论坛,呼吁两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而在这一切的成就之外,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事实,1998年,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朱棣文受父亲朱汝瑾的嘱托,第一次踏上了祖籍地江苏太仓的土地。
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朱棣文第一次回到了故乡中国,当他走进太仓,看到家乡的亲人和父老乡亲时,他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他深切地感应到自己是中国人,根在中国。
在太仓的几天里,朱棣文走访了多所学校。当他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感受到了家乡教育资源的匮乏时,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他想起自己在美国接受的优质教育,和这些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棣文当即决定捐资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小学,让家乡的孩子们能够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
朱棣文深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他希望家乡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天赋或许是成功的起点,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是那份执着、努力和责任感。
参考资料:
“我们的根在中国”——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中国政府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