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老病死,时至则行。1993年冬天,缠绵病榻多时的张蕙兰终究是没有战胜病魔,合上双眼与世长辞,时年八十九岁。她的名字在很多人听来都是陌生的,但提起她的丈夫杨虎城,中华儿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弥留之际的张蕙兰曾用虚弱不堪的声音交待说,希望可以将自己和丈夫杨虎城葬在一起。老人去世之后,围坐在病床前的六名养子养女商量许久,还是决定写一份申请书交给部队领导,向他们阐明母亲的遗愿。部队领导收到这一份特殊的请求后,只考虑了很短的时间就予以批准,最终,在杨虎城将军去世后的第四十四个年头,张蕙兰终于和自己的丈夫“团聚”。为什么张蕙兰想和丈夫合葬还得打申请?部队领导又为什么会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妇人破例?她身上有着怎样的沧桑往事,照料后事的为何是养子养女?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可以翻看往期的视频,也不会错过以后的精彩内容,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视频链接:
1993年杨虎城遗孀去世,临终前提“违规”请求,上级领导:批准。
杨虎城二妻
“宁为君子做小,不为小人做大!”说这句话的人名叫张仰卿,是个经营药铺的医生,话音刚落,他就将自己的唯一的宝贝女儿张蕙兰许配给好友杨虎城
,那一年张蕙兰十五岁,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就成了别人家的二房。
张蕙兰出生于1903年,从小在陕西蒲城孙镇长大,和杨虎城的母亲孙一莲是同乡。后来杨虎城投身军队,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身上时不时就会挂彩,多次在张蕙兰家的药铺处理伤口,两人也渐渐熟悉起来。但张蕙兰年纪太小,杨虎城只当她是个小妹妹,他们俩的婚姻完全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民不聊生,杨虎城的母亲为求安稳,回到老家孙镇躲避战乱,因为一路上颠沛流离,
杨母患上急病,也因此和开药铺的张仰卿再次相遇,在张仰卿为杨母治病的过程中,乖巧懂事的张蕙兰经常守在一旁
,给杨母送汤药,两人说话聊天,互相之间非常投缘。杨母感叹自己没个女儿,不能长期享受到贴心小棉袄带来的温暖,张仰卿听到杨母的话却是抬头一笑,直言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他将张蕙兰许配给杨虎城就能解决。两人一拍即合,杨母喜不自胜,张蕙兰懵懂不知世事,在外征战的杨虎城却不太高兴,当时他当时已经在陕西的地方军队里担任领导,刚刚娶妻,拥有了第一任妻子罗佩兰,正是新婚燕尔之际,对小自己十一岁的张蕙兰没有想法。杨虎城不肯答应,但身为张蕙兰父亲的张仰卿却表示不介意,说让自己的女儿做小妾也行。
张仰卿认为杨虎城是个可造之才,将来必定大有前途,即便是嫁给一个优秀的青年才俊做小,也强过嫁给一个普通人做正室。
在张仰卿和杨母的坚持下,无可奈何的杨虎城和年仅十五岁的张蕙兰拜堂成亲,结为夫妻,那一年是1919年。
张蕙兰脸庞稚嫩,杨虎城心中无奈,他还是没有办法将这位小妹妹视为自己的妻子,再加上前线战事吃紧,杨虎城没在家里待几天就急匆匆奔赴战场。
回到部队的杨虎城得知一个喜讯,自己的第一个妻子罗佩兰怀孕了
,就在他为即将成为父亲喜悦的时候,上级领导给他发来了下一步的作战指令,让他带着部队赶往陕西榆林,并且一定要抓紧时间迅速动身。行军打仗肯定不能带上有孕在身的妻子,杨虎城思来想去,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罗佩兰送回孙镇老家,交给父母和张蕙兰照顾。身为婆婆,孙一莲自然是为儿媳妇怀孕感到高兴,但两个媳妇聚到一起,她也很担心罗佩兰和张蕙兰能不能和睦相处。事实上,张蕙兰并没有对罗佩兰表现出什么抵触之情,她的温良恭俭是天生的,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个性格让她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也让她劳碌半生守寡半生。
罗佩兰抵达老家后,张蕙兰恭恭敬敬给她敬茶,称她姐姐
,这平静温和的态度让忐忑不安的罗佩兰放下心来,至此之后家宅平安,后院和睦。因为父亲是中医,所以张蕙兰对医药知识也有一些了解,在罗佩兰怀孕期间一直精心照料她,
1922年12月,罗佩兰顺利生下一个儿子,这是家中长子
,大家都十分开心,第一时间就给前线写信,告诉杨虎城这个好消息。不过战乱时期国事为重,虽然杨虎城很挂念刚出生的孩子,但他还是坚持奋战在前线,只是写了封回信给儿子取名。
一直到两年后,罗佩兰和张蕙兰带着孩子前往杨虎城所在驻地,这个在后世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才第一次见到儿子。两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奔波的路上总是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全靠张蕙兰前前后后安顿,一行人才能安全抵达。张蕙兰带着其他人绕道三晋大地,一路顺着汾河北上,途经山西的省会城市太原时稍作休整,最后才进入榆林,足足走了一个月。父子相见,杨虎城激动万分,但他还是向张蕙兰表示谢意,因为没有她的悉心照料和一路相伴,自己就不能免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把心思放在领兵打仗上。
张蕙兰只留了几天就辞行离开,回到老家侍奉婆婆,留下罗佩兰陪在丈夫身边。
你守国,我守家
两年后罗佩兰再次怀孕,不过这一次她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因为当时杨虎城所在的部队正在拔营转移,要从榆林转战关中。
一路上跟着大部队颠沛流离,罗佩兰的身体受到损伤,生下女儿之后更是元气大伤
,更加不幸的是,不久之后罗佩兰被确诊为患上肺结核,这种病传染性极强,放到现在来都很棘手,更不用说是在动荡落后、医疗条件差劲的上世纪。为了能让罗佩兰得到更好的照顾,也担心年幼的儿女得不到悉心栽培,杨虎城忍痛将罗佩兰和儿子女儿都送回老家。
这样的安排对于罗佩兰和儿女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她们不用直面战场的炮火和流血牺牲,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但对于张蕙兰来说,生活的重担骤然加大。本来她只需要照顾婆婆就好,现在家里添了一个病人和两个小孩,里里外外都要注意。而且因为杨虎城的身份,她们几个妇孺还经常受到敌对势力的侵扰。
当时河南、陕西一带有两股军阀势力,杨虎城任职的国民党军队驻守陕西,另外一支镇嵩军混迹于两省交界地带。镇嵩军因驻地靠近嵩县而得名,其首领是北洋军阀刘镇华,刘镇华带着部队流窜在豫西各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名声相当差劲,当时的人都称镇嵩军为“土匪军”。
民国时期的西安发生过两件大事,除了人尽皆知、影响深远的西安事变,还有一个“二虎守长安”。
1926年春天,刘镇华带着10万大军攻杀入潼关,围攻西安,意图抢地盘,杨虎城和驻守在地方上的陕西督办李虎臣奉命抗敌。
虽然杨虎城手下的士兵人数不占优势,总兵力加起来只有一万,但他有当地老百姓提供物资情报,还有李虎臣从旁协助,出钱出力,再加上杨虎城自己训兵有方,手下的战士作战能力都很强悍,所以刘镇华的镇嵩军接连发起好几次冲锋都被打退。屡攻不克的刘镇华为了逼迫城内守军投降,甚至放火烧掉了西安城周围的万顷良田,又围绕城池挖了一条深深的壕沟,想要用这种方式来断掉城内守军和老百姓的物资供应,让他们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但
杨虎城和李虎臣坚持不投降,他们在士兵面前庄严宣誓,即便是被困死、饿死,也不会让敌军踏进西安一步。
二虎的决心和毅力感染了城内的军民百姓,大家斗志高昂,团结一心共抗镇嵩军。
见西安城一时之间难以攻克,刘镇华眼睛一转想出歪主意,命令手下人前往杨虎城的老家捉拿他的亲人家属,想要以此来作为威胁。
不过刘镇华的人去了几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心思敏锐的张蕙兰早就听说了前线战场上发生的事情,意识到老家并不安全,带着一家老小逃到其他地方暂避风头。虽然暂时摆脱了眼前的危机,但新的挑战很快到来,患上肺结核的罗佩兰病情愈发严重,呼进去的是气,咳出来的是血,奄奄一息。知道不怀好意的敌军一直都在寻找她们,罗佩兰主动提出,让张蕙兰把她托付给当地的农户,自己带着老人小孩先行离开,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不要顾及她。形势危急,张蕙兰别无他法,只能听从罗佩兰的建议,带着婆婆和小孩继续往前方赶,四处东躲西藏谋求生路。
10月份,苦苦坚持了七个月的杨虎城终于等来援军,冯玉祥和于右任带着大军赶来,和镇嵩军展开激烈战斗。胜利的曙光出现,张蕙兰得知消息,带着老人小孩回到老家,和罗佩兰重聚。这时杨虎城的大儿子杨拯民刚刚四岁,小小年纪的他还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和亲生母亲相见。冯玉祥的西北军来势汹汹,刘镇华的镇嵩军难以抵挡,被逼退数次,但刘镇华并不甘心于失败,在西安城外建起炮台,准备利用重火力展开最后一搏。缠绵病榻多时的罗佩兰无意之间得知了镇嵩军的行动,心中十分焦急,她时时刻刻都在挂念杨虎城的安危,情绪起伏不定,最终因为心绪不宁昏迷过去。
悠悠转醒的罗佩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将张蕙兰叫到床头,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她,不久之后就香消玉殒。
11月27日,西安城的危机终于解除,冯玉祥的大军和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将刘镇华的镇嵩军打了个落花流水,西北军浩浩荡荡入城,历时八个月的西安保卫战落下帷幕。战役的结局是好的,付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在这场旷日持久、惨烈异常的围城战中,五万多名西安军民因为战乱和饥寒病痛死去,这几乎是西安城四分之一的人口。
为这些死去的战士和老百姓举办完悼念仪式后,无颜面对父老百姓的杨虎城“消失”了。
说是消失其实也不准确,杨虎城只是带着自己的副手和两名勤务兵隐居在了朋友家中,整理心情。
身为部队指挥的杨虎城突然失去踪影,不仅让一直牵挂他安危的家中亲属放不下心,同时也让敏感多疑的国民党领导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逼迫杨虎城现身,国民党领导下达命令,让驻守陕西的部队总指挥于右任通知当地报社,连续好几天报道罗佩兰去世以及杨虎城亲属正在寻找他的消息。
报纸被分发到西安各个角落,最终出现在杨虎城手中。罗佩兰葬礼上,一袭黑衣的杨虎城出现,他扑倒在罗佩兰的棺材上痛哭流涕,为自己没有保护好家人悔恨,也为自己没有保护好父老乡亲自责。
于右任也参加了罗佩兰的葬礼,当然他这一次来不仅仅是为了吊唁,也是奉命将杨虎城带回军队,毕竟手下能用的人不多,有才能有胆识的杨虎城很受重视。杨虎城十分纠结,
国家需要他,但他也亏欠家人太多,想尽可能地陪伴在家人身边。
另外刚刚发生的西安保卫战也给他留下深重阴影,他害怕那样的惨剧会再次上演,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能力。满腹心事的杨虎城向张蕙兰吐露忧思,他没指望张蕙兰能给自己提出什么有效建议,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但没想到张蕙兰的回答却让他茅塞顿开。张蕙兰听完杨虎城的苦恼,默默流下眼泪,语重心长地表示自己的
父亲看错人了,他原以为你是英雄,没想到你只是个懦夫
,还说杨虎城现在的所作所为根本对不起她们几个老弱妇孺这些年来经历的颠沛流离,牺牲的数万军民不会心寒,她们的付出却是白费了。
张蕙兰的话语犀利沉重,但也直接有效,杨虎城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他明白自己这些天来一直在逃避,也第一次对自己年幼的妻子树立起正确认知,他们相处的时间太短,直到这一刻才心灵相通。
人生多波折
将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交给张蕙兰管理,杨虎城迅速回到军队,积极投身前线战场,在1927年被上级领导提拔为国民军第十军军长。
职场得意的杨虎城迎来人生“第三春”,他和部队宣传人员谢葆真看对了眼,两人志趣相投,很快陷入热恋。
一年后杨虎城被调往安徽太和,他和谢葆真在这里举行了婚礼,并且很快就生下二儿子杨拯亚。不巧的是,孩子出生没多久,杨虎城的部队就接到新的作战任务,打起仗来根本没时间照顾小孩,杨虎城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南京的友人,急匆匆赶往指定的作战地点。
1929年,杨虎城转战胶东,老家那边的张蕙兰等人遭遇到土匪袭击,苦不堪言。为了保证一家老小的安全,张蕙兰再次带着众人踏上征途,离开老家去投奔杨虎城。婆婆孙一莲体谅她的辛苦,让她带着孩子们赶路,自己则去小儿子家里住下。
张蕙兰带着两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杨虎城驻扎的莒县,多时未见,两人都很激动。
看到丈夫又纳了一位妻子,张蕙兰并没有说什么,她不是追求一夫一妻制的新时代女性,看到谢葆真将杨虎城照顾得很好也就放下心来。杨虎城知道张蕙兰这些年来一直忙于家事,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个国家,就带着她和孩子外出游玩。一行人先来到南京,看望谢葆真的第一个孩子杨拯亚,可这个孩子因为感染细菌患上白喉,还一直高烧不退,众人急匆匆将他送到医院,不眠不休地照顾了好几天,但小孩子抵抗力弱,最终还是没逃过夭折的命运。安葬完杨拯亚,杨虎城回到军队驻地,张蕙兰则带着孩子去上海、杭州以及青岛等地游玩。1930年冬天,杨虎城的部队被调回西安,谢葆真怀孕,生下二儿子杨拯中。
稳定下来的杨虎城将张蕙兰、大儿子以及女儿三人接到身边,一家人在西安的长巷公馆团聚。
1932年,张蕙兰有了身孕,生下杨虎城的三儿子杨拯仁,这一年是张蕙兰和杨虎城结婚后的第十三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张蕙兰很高兴,但老话说得好,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属于张蕙兰的幸福生活十分短暂。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的壮举激励世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西安事变之时,为了逼迫杨虎城取消军事行动,敌军将他的母亲掠去,虽然最后被救了回来,但母亲年事已高,经历过一番磋磨之后身心都受到重创,很快就油灯枯尽。杨虎城的身体也因为多年来征战沙场出现问题,谢葆真看顾孩子上学,家里的大小事务再次压在张蕙兰一人身上,等到她终于忙完手头的事情喘口气时,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患上重病。大儿子连夜从北平赶回来,前往医院照顾弟弟,但还是为时已晚。
失去儿子的张蕙兰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日渐消瘦不说,连精神都开始恍惚。
知道是自己亏欠张蕙兰太多,铁骨铮铮的杨虎城眼含热泪地给她跪下,让大儿子带着张蕙兰和女儿前去北平,那里医疗条件好,环境也相对安稳。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身为北方的重镇要地,北平岌岌可危,正好张蕙兰的病情有所稳定,大儿子杨拯民就带着她和妹妹一起回到西安。这时候杨虎城已经不在西安,因为工作原因,他带着谢葆真和二儿子出了国,只留下四个寄养在娘家的女儿,不过听闻国内开展抗日战争,他也回信说已经动身,不日就会返回。张蕙兰将四个女儿都接到西安,静静等待全家团圆的那一天,可惜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因为杨虎城一行人刚回国就被国民党控制起来,
国民党领导将他们关进大牢,一关就是十几年,直到1949年9月17日,国民党领导见自己大势已去,就交代手下人处理掉所有的隐患,将关押在重庆的杨虎城、谢葆真以及他两带着的一子一女都尽数杀害。
骤然得知家人去世,张蕙兰旧病复发,但好在这次她挺了过来,擦干眼泪扛起重担。张蕙兰打算为杨虎城修建一座陵园,地址就选在长安县韦曲乡,占地七亩,总共修了六年,从铺路、种树,到最后的立碑刻字,都是张蕙兰一手操持。
陵园建成的时候正好是西安事变二十周年,张蕙兰将陵园的管理权交给当地机关,这就是现在的“杨虎城烈士陵园”。
张蕙兰后半生一直忙着培养孩子和投身公益事业,她麾下有六个孩子,都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她都视如己出。她多次向国家捐钱捐物,还出钱创办托儿所,种种善举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当地百姓的赞许。烈士陵园本来是不允许家属葬入的,但张蕙兰为国为家付出诸多,这陵园本来也是她建的,所以上级领导最后也同意了她想和杨虎城将军合葬的请求。
纵观张蕙兰这一生,她是杨虎城三位夫人中与之相处时间最少的那一位,但也是做事情最多的那一位,一生劳心劳力,心怀国家却无怨无悔,堪称伟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