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联合国将黄土高原划作希望渺茫的土地,许多人的印象中,这片区域是沙尘弥漫、生机凋零的荒芜之地。

但这片被认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01

生态环境的伤痕

800万年前,那时这里还不是沟壑纵横的高原,而是一片浩瀚的湖泊黄土原湖,面积相当于六个渤海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儿的地球正处于寒冷干燥的时期,狂风裹挟着沙土,不断沉积在湖底,经过漫长的岁月,湖底的泥土层逐渐加厚,从西向东,颗粒由粗变细,厚度也逐渐增加。

地壳的变迁让黄土高原的湖泊逐渐上升,这些水体向东倾入海洋,遗留的湖床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高原,那片饱经风霜的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在西周时期,它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景象,森林覆盖率高达53%,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御用马场,铁器的普及,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人口也快速增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垦农田,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从商周到秦汉,从唐宋到明清,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路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清末时期,竟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6.1%,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逐渐变成了荒凉之所。

很多人将它的生态恶化完全归咎于人类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中,人类活动所占比例约为30%,而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侵蚀,比例却高达70%。

黄河泥沙是反映黄土高原生态状况的晴雨表,90%的泥沙都来自黄土高原,西周时期,黄河年均泥沙量为2亿吨,而到了清末,这个数字飙升至16亿吨。

02

生态恶化的后果

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泥沙含量居高不下,在下游形成了地上悬河,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退化,肥沃的表土被冲走,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了贫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环境恶化还导致了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让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从一开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后来的“对症下药”,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实践,才逐渐找到了适合的治理模式。

这条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也充满了智慧希望,建国初期对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人们先想到的是在坡面上做文章。

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梯田的修建没减少水土流失,反而加剧了次生水土流失,引发了新的生态问题。

在“坡面治理”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上世纪70年代,淤地坝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淤地坝治理模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黄河泥沙含量有所下降,农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在1977年,陕北遭遇了特大洪水,摧毁了27万亩肥沃的土地,同时也凸显了淤地坝管理的不足,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被迫重新评估黄土高原的管理策略。

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所以在20世纪末,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模式将黄土高原划分为若干个小流域,根据每个流域的具体情况,采取植树造林、梯田建设、淤地坝修建等综合治理措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防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还促进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协调发展,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03

“绿色复兴”的青山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黄沙漫天的景象逐渐被绿水青山所取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进入21世纪,国家启动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高达4500亿元,覆盖了13个省份、自治区,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4.47亿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不仅改变了黄土高原的生态面貌,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泥沙含量也大幅下降,年均泥沙量已控制在2亿吨以下,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曾经的荒凉之所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土高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开发压力加大等。

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建设中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科学施策就一定能够让黄土高原重现昔日的辉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不仅是1.2亿黄土高原人民的福祉,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黄土高原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黄土高原将会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古老的土地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是人民的福祉,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信源:中国青年网2021年12月11日,关于治山治水,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