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梁漱溟因何事与毛主席争执被众人轰下台?最后结局如何?
梁漱溟最尴尬的一件事儿莫过于被台下的众人轰下台,这在他的前半生中绝无可能发生,可在1953年,梁漱溟因为和毛主席起了争执发生了尴尬的一幕,会场内的人大声呼喊“不听梁漱溟的胡言乱语,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滚下台来!”
梁漱溟
梁漱溟在近代中国学术界的地位非常高,和毛主席私交甚笃。那又为何要与毛主席当众起争执,最终又是什么结果呢?
梁漱溟和毛主席走的完全是两条路线,为何如此下定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能在近代的学术界占据一席地位的人,比如林徽因胡适梁漱溟徐志摩等人,他们的出身都是非富即贵。普通人根本读不起书,也很难出国留学,贫苦出身的出国往往是偷渡或者作为劳工输出。
富家大小姐林徽因和开国元帅陈毅曾经在青年时都乘坐过一条船去往欧洲,只是一个坐头等舱一个坐底舱,陈毅坐的是连床位座位都没有的那一层。当时林徽因对最下面的那一层很感兴趣,于是去到那里看看去欧洲当劳工的陈毅他们。只是瞟一眼,好奇,大家都没什么话可说。
无独有偶,梁漱溟也是出身不俗,1893年出生,六岁进学堂读书,毕业后担任同盟会官媒的编辑和记者。
直到1917年,梁漱溟去北大进修,才第一次见过毛泽东,然而当时两人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天差地别,梁漱溟并没有注视到一个名叫毛泽东的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两个人也没有怎么交流。
他们两个人的交情真正开展是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1937年为了抗日中国共产党将工农红军改为新四军和八路军,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对民族命运非常悲观的梁漱溟去到延安,他只问了毛泽东一个问题,关于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兴衰,民族的前途。“中华民族会灭亡吗?”
从他二人此时的对话,就能够明白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教育家的区别。毛主席说:“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毛主席还写过一篇文章《论持久战》,在文中写道,日本帝国主义是一定必败,中国一定会胜利,但是这是一场持久战。
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格局眼光思维和文人墨客根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毛主席和梁漱溟交谈时,还讲了国内国外的局势,可是毛主席根本就没有出过国,近代的这些诗文学大家几乎都出过国,可是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有限。
梁漱溟和毛主席两个人相谈两天,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两个人产生了分歧。梁漱溟当然认为是儒家伦理治国,他有这个想法很正常,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思想启蒙。
然而儒家伦理治国往往得不到好效果,熟读24史以及隋唐演义的毛主席对此早已看透。
汉朝时候的文景之治用的是黄老之道,汉武帝前期用的也是黄老之道,然而到了太子刘据被杀这段时间之后改用了儒家伦理之道,结果是民不聊生,几万军人白白送命。不得已了,汉武帝又改为了黄老之道,汉朝才得以生息,到了刘病已这个时代继续沿用,汉朝又恢复了繁荣。
可那时候的历史和1937年,1938年的中国的国情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死死压在了人民头上。
看似是三座大山其实也是一座大山,几乎所有的斗争都是阶级斗争,都是上一阶级对下一阶级的压榨剥削。青少年时期走访各大农村城市,对民情做过详细调查的毛泽东,只有阶级斗争才能建设中国。
他们两个人的眼界格局眼光胸怀魄力所学的学问以及对民情的了解程度都不一样,所以几乎两个人谈话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然而他们两个人偏偏喜欢在一起交流倾听彼此不同的意见,思想碰撞。对于政治家而言非常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个道理,所以不论是好话坏话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意见,他都会听。只有倾听双方的意见,才能够明白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也能够明白对方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
可惜两个人意见不同,终究会有分歧和争执的,1953年梁漱溟当众就国家发展路线和毛主席起争执,场面非常尴尬。
争执始末
在1953年召开的政协全国委员会第49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梁漱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应该将重心侧重在发展农民问题上,而不应该让城市的工业发展那么迅速,以至于有些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引用别人的话,现在的一些重点是有点嫌弃农民。
梁漱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并没有根据当时的国情给出具体车型的建议,而是在不了解具体民情的基础上,认为工业和农业并行不好。
但实际上,自从解放后打倒地主,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可能大力只发展其中一方面,工业农业都需要齐驱并驾。
而且1953年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工业?因为刚刚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纵观全局对国际国内形势非常清楚的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他们都明白,现在的新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工业,因为在战争中,对方的现代化工业技术非常先进,中国志愿军在作战中吃了很多亏都是这方面的亏,尤其是经济发展这方面肯定是要平衡各方面的心意的。
梁漱溟的想法不是有什么大的错误,而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太过于不了解,所以提出的一些问题意见往往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说句俗话就是好心办坏事。
毛主席对梁漱溟离校时非常尊重,在抗美援朝之前,还询问了他的意见。梁漱溟认为此时不应该和美国打仗,因为我们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现在卷入朝鲜战争,对自己不利。而毛主席彭德怀陈毅他们这些人却都认为必须要打。身经百战,他们都知道敌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可以坐着不还手等着挨打,但对方绝对不可能不打你。是你在对方已经挑起战火的情况下选择最佳战略时机去加入给自己赢得胜利面,还是祈求对方好心放过自己等着被动挨打?
梁漱溟的话说完之后,毛主席并没有同他进行争论,只是表示感谢。他们之间这种轻松自由的谈话态度蔓延到了会议上。
梁漱溟发表完这番言论,毛主席是很失望的。他说:“有人竟然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我们今天的政权基本是工农联盟,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毛主席之所以会用班门弄斧这四个字形容梁漱溟,是因为他了解很多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根本没有接触过社会底层,也没有跟别人一起生活过,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全面,所以讲出的话,发表的言论都不接地气或者存在错漏。
毛主席曾经也批评过一些报刊的记者和编辑,他认为既然是给老百姓写文章,那么最起码要了解老百姓,而不是漂浮在半空中。
他能够说出这些话,是因为早年时期确实身体力行,走访全国做过各类调查,跟普通人生活在一起,而且自己的出身也是农民。
他还批评梁漱溟所说的侧重点照顾农民是“小仁政”,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毛主席周恩来他们定下的发展重工业打美帝国主义被他称为“大仁政”。
这两个词特别好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能够守卫自己的人民,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这样所有的工业农业经济都可以正常发展。战争不应该提倡,但战争有时候是不可避免也是无可奈何的。连和平的环境都不能保障,怎么可能经济能繁荣?这就是从纵观全局的角度去制定的。如果只发展农业,放弃工业,放弃其他行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太强的军事保障。
虽然场面这么尴尬,但是第二天毛主席和梁漱溟还是坐在一起交谈,针对这些问题,交换彼此的意见。毛主席也很坚定地告诉他为什么要发展工业。然而,两个人并没有说服彼此,梁漱溟决定在下一次会议上重复自己的观点。
他这种行为当然没有得到批准,但是毛主席认为既然他有意见,那就应该让他说,他有表达自己言论的自由。由此可以看来,毛主席的心中的确很宽阔,有些意见,明明他认为不对,不合适,不接地气,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何不食肉糜。可是他并不会堵住说话人的嘴。并且还给这个人机会,在大庭广众下发言,争取大家的意见,让大家评评理。
梁漱溟再次发言后,毛主席一句话也没说。周总理却坐不住了,他温和却坚定地指出。梁漱溟的意见其实是让我们中断工业化发展,然后让中国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国,那么这是在培养地主阶级,而不是在建设新中国,这样做的代价是全社会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性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并且周总理还想起来了解放战争之前梁漱溟所做的一些糊涂事。但是梁漱溟是作为第三方的民主党派,保持中立态度,但实际上是站在蒋介石那一边的。
解放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已经决定必须围剿共产党,然而他并不想承担挑起战争的不好的名声,所以故弄玄虚做宣传,让民主党派出面邀请周总理去南京谈判,还对民主党派许诺一定会给他们封官嘉奖。
就在周总理谈判的期间,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进攻,而梁漱溟在没有和共产党商量的情况下,就呼吁共产党和国民党不要打下去,还提出一份折中方案。还把这个方案交给了国民党和美国政府。
梁漱溟还在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前发表文章劝告共产党不要继续打下去。他认为战争好像是共产党挑起来的。但实际上,共产党并没有打响第一枪。
按照周总理的这个说法,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以及国家对梁漱溟真的是无限宽容,无限包容。
毛主席紧接着说“蒋介石是用枪杆子杀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杀人不见血。”“假若名言反对,总路线主张重视农业,虽间接糊涂却是善意可原谅,可你不明反对,实则反对,是恶意的”。
毛主席说的这段话针对很多玩弄文字游戏的人是一针见血。所以武将一般干不过文官,除非那个武将文武双全。
但正是因为毛主席,周恩来等开国元帅将领对梁漱溟无比包容宽容,他们两个在大会上又起了争执。毛主席认为,发展工业农业是必然的道路,梁漱溟是出于好心,但是并不了解实实在在的年轻和国际局势。因此继续保留梁漱溟当政协委员的机会。
而梁漱溟却当着会场上所有人的面说:“我现在想看看主席有没有自我批评的雅量。”梁漱溟此言一出,代表们实在忍无可忍,纷纷大喊“民主的权利不能给反动分子”“赶紧滚下台”…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为梁漱溟解围,他称呼梁漱溟为梁先生,呼吁大家给梁漱溟发言的机会让他讲到四点钟结束。梁漱溟却认为自己所说的比较多,时间应该再延长。毛主席说那再延长十分钟。梁漱溟还说时间不够。
然后毛主席说“你这个人只听自己的,不听别人的,不让你讲长话,你说我没雅量,现在大家都不知道你讲话,你觉得大家都没雅量吗?你觉得不给你充足时间讲话是不公平的事情,现在大家都不赞成,也不想听你继续讲话,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平?”
会场上有人建议举手表决,最终表决的结果就是让他下台,不想听他发言。但毛主席当时是投了赞成听梁漱溟继续讲话的票,可是代表们很有性格不给他面子。
尴尬的梁漱溟回到家依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反省的地方。他的家人却认为应该反思反思,不要太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虽然梁漱溟和毛主席的争执很激烈,但是他的政协委员资格继续保留,还是能够继续参加重大会议。
继续参会的梁漱溟还是坚持己见,经常和代表们争执。然而等到1956年,他自己之前的言论的确是有偏颇的,因为农民的生活不仅比解放前好,而且是比前几年越过越好。他这才理解到毛主席周恩来他们的,政策是具有远见的,而且是建立在深切了解民情的基础上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虽然梁漱溟毛主席两个人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起争执,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而且在毛主席逝世后,梁漱溟说感到很寂寞,因为再难找到这样一个有包容心而且可以无限争执还能继续往下聊并且不记仇也不会给对方穿小鞋的人。
梁漱溟这一生过得相对平坦舒适,原生家庭富裕书香门第,留学镀金后回国,得到了极高的社会地位。
在解放战争前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重视和重用,在解放战争之后,虽然他的个人意见总是和国家发展策略有出入,并且总是固执己见,而且总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他却无比的包容宽容。
记得大学之前的初中高中谈到文人墨客才子,语文老师总是替他们惋惜报国无门,遭人排挤,不被重视,郁郁不得志。
现在想来,他们不受重视,不是没有原因的。想要做个父母官,就要心怀天下,要想着为老百姓做好事,做贡献,而不是只为了卖弄自己的才学。
何况有的读书人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疾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人,即使抱着为人民分忧的态度和出发点,可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对真正的老百姓的需求,对如何解决的方式一无所知,总是拿着自己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去改造,实际上的结果是害人不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