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水晶晶古镇南浔有着数不清的水晶晶亮闪闪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读到它的人眼前一亮。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清朝末期浙江湖州南浔一个名叫刘镛的商人,他把刘家的产业发展到2000万两白银,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不过7000万两,刘镛的身价就相当于清政府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当时满目苍夷的清政府来说,这就是一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浔,自两宋以来就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到了明清更是发展成了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这里出产的辑里湖丝成为皇家织造的指定原料。到了近代,南浔借助上海开埠的东风,将生丝业发展壮大,涌现了刘镛、张颂贤、庞云镨、顾福昌等一批著名的丝商,号称南浔“四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浔首富刘镛的故事里。

1

刘镛,1825年出生于湖州南浔的一个贫苦的庄户人家。刘镛的父亲在大桥湾泰安桥下开了一家小铜匠铺,14岁的刘镛被迫辍学,帮着父亲打理铺子。少年的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他人修补铜勺铜锅,以贴补家用。据南浔的老人回忆,当年刘家的家庙里,曾经放着一副铜匠的挑子,看得出来刘镛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在当时的清政府,靠铜匠这种小手艺活是无法安身立命的,刘镛想外出谋求发展。刘镛首先到了一个布店做学徒,那时学徒什么杂活累活都得干,数九寒天老板还叫他到冰冻的河边洗鱼洗菜,他的手冻裂了,鲜血直流,刘镛怕被老板训斥,硬是忍着不敢出声。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可一天也只能挣十文钱。除了用三四文买点吃的,其余都给了母亲。后来刘镛得知,店家的管家一年的年收入也才不过100串铜钱,心想做学徒这样不是长久之计。

人活在世上,是想获得幸福,而不是为了吃苦。但是,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人又必须先吃苦,会吃苦,敢吃苦,能吃苦,不惧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于人来说,苦,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人在一生之中,能够早点吃到苦的滋味,并培养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往往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刘镛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功,跟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2

不安于现状的刘镛后来经亲戚介绍,来到了镇上的谈德昌丝行打工,刘镛踏实勤奋,任劳任怨,不出几年,他凭自己的精明才智悟出了经营丝业的门道。

原来湖州南浔古镇有一个辑里村,气候温和,水质清洁,这里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生产的蚕丝质量上乘,被称为辑里湖丝。辑里湖丝轻盈柔软、韧性极强,通常一根小小的湖丝能承受十几个铜板的重量而不会断掉。南浔古镇有条街叫丝行埭,是专门进行湖丝贸易的场所。长达300米的街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镛所在的丝行,就是从蚕户手里收购生丝,然后转手卖给外来收丝的洋行买办,从中赚取差价,从而生意越做越大。刘镛心想与其为他人打工,不如自己闯一闯。于是他和两个同乡准备一起开设丝行,三个人东拼西借也才借到区区200银元,但这毕竟迈出了刘家基业的第一步,那一年刘镛才20岁。想想20岁的我们在干什么呢?

刘镛的“刘恒顺”丝行,店小利薄,每天收购生丝打烊后,还把小店出租给广东人开设的广庄赚点租金。刘镛天性朴实,他特别体谅蚕户种桑养蚕的艰辛,他做生意时宁肯自己分文不赚,也不让蚕户吃亏,因此十里八乡的农民都愿意把自己家的蚕丝卖给他。靠着诚信守信,刘镛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质,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诚信就如同一盏生活中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务必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人生活在社会上,总要与周边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诚实守信;否则,一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古人说得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无形资产,它会为你的生活添姿加彩。

3

刘镛靠着诚信起家,然而经商道路上艰险异常,商人与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几乎让刘镛破产。1846年春天蚕丝大丰收,刘镛蚕丝的收购价是7分1,而广庄联合几家丝商突然把丝价压低,比刘镛的收购价还低,刘镛心想这不是要血本无归了吗?

回到家,刘镛和妻子沈氏茶饭不思,不知怎么办才好。过了许久,沈氏说:“这样由人家说了算,生意是做不下去的,不如我们自己把生丝直接运到上海。”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大丝船。”刘镛说道。

“没有资金可以小做,没有大丝船可以租农船或航船。”沈氏说道,刘镛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去闯一闯。

南浔当时有一条运河叫荻塘,连接京杭大运河,运河沿途抢劫来往船只时常有之。刘镛豁出去了,夫妻俩租了一艘航船,雇了两个伙计,四人沿着曲曲折折的水路轮流摇橹,整整三天三夜终于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

到了上海,刘镛迫不及待地去打听丝行的价格,“辑里丝每两售价2两白银”,丝行伙计的话让刘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相当于当时收购价的三倍呀。刘镛喜出望外,连忙把亮晶晶的蚕丝全部卖掉,换成了亮晶晶的银子,就这样刘镛靠着过人的胆识和勇气大赚了一笔,刘镛也因此开创了自开丝船的先河。

刘镛并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回到南浔,他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的丝商,大家纷纷效仿。于是乎这条通往上海的水路上,摇满了南浔人各式各样的丝船,也摇出了南浔人致富发家的通天大道。南浔从那时候起,渐渐成了比上海还要繁华富庶的一方宝地。

有没有勇气走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跟着时间走,永远只能慢人一步,敢为人先,才能争得人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刘镛,为南浔走出了一条致富发家的康庄大道。那时的南浔涌现出了刘镛、张颂贤等一大批富商,人称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富之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发达后的刘镛坚守仁义之心,除了造福乡里还造福一方百姓。有一次,刘镛去严州进货,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灾情十分严重。刘镛决定把资金拿出来救助灾民,购买医药,掩埋病死之人,收养流亡人员。他每天行走数十里,在酷暑之中不顾秽气熏天奔走赈济,最后病倒了,病中的他仍不忘嘱咐朋友继续救灾,自己却差点把命丢了。

1889年,浙江发大水,湖州尤甚。刘镛慷慨解囊,一场百年难遇的灾难在刘镛的资助下得到化解,光绪皇帝为了表彰刘镛的善举,曾钦赐 “乐善好施”牌匾。

刘镛虽拥有万贯家财,对他人慈善大方,但对自己很节俭。刘镛认为刘家的一切都是祖先积德而来,自己没理由暴殄天物。一直到晚年,刘镛还保持着吃饭时要吃完碗里最后一粒米饭的习惯。

“仁义”这两个字,撑起了一个文化五千年、人口十几亿的泱泱大国,使中华民族虽历经各种磨难但仍长久屹立在世界东方。仁义就像一座灯塔,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刘镛的仁义为他赢得了财富,也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刘镛去世之时,远近百姓知道消息后纷纷前来吊唁,痛哭失声。

刘镛和他同时代的富商们,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他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不光是南浔白墙灰瓦、小桥流水般美轮美奂的江南古镇,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深入灵魂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吃苦、诚信、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仁义等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徜徉在南浔古镇,凝视这里古朴幽美的建筑,从这些无声的建筑身上,我们似乎能读出主人的胸襟、情怀和思想。从这些处处可见或显或隐的基因密码身上,我们看到了南浔的过去,也憧憬着南浔的美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南浔随着政府对南浔的保护和开发,这座江南古镇再一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参观游玩。我们相信南浔必将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创造一个更加独一无二的南浔新天地。

参考资料:

1.《国宝档案》之《大运河传奇——运河边的洋宅子》

2.南寻实践团:《刘镛贩运开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