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家里走。
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社交主动宅家,还有的人是失业被裁被迫宅家。
但无论是哪种,我们都应该走出去,而不是长期把自己局限在家里。
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一个人长期宅在家里,身处在有限的空间里,认知也会是有限的。
走出去不仅能够增加体验、拓宽眼界,还能源源不断的从外界获取能量。
毕竟,植物缺少光照会枯萎,人也需要时不时透透气、晒晒太阳来滋养心灵。
一个人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感知生活的乐趣,从而选择想要的人生。
走出去,寻找方向
事实上,人人都向往安逸和舒适的环境,渴望待在“舒适区”里。
特别是宅在家中,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可以肆意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而,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人会慢慢变得懒散,就像一块长期放电的电池,能量会被消耗殆尽。
就像富兰克林说的那样: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钥匙的人,总是闪亮亮的。”
其实,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是越用越灵活的,越懒越退化的。
一个自媒体的博主曾直言:废掉一个人只需要在家躺上一周。
失业在家的她,曾在家待过一个星期,不出门也不社交,每天睡到自然醒。
一开始觉得很自在,三天以后就开始变得焦虑、懒惰和封闭,反应也逐渐迟钝。
相比较上班的时候,回家后作息的不规律,反而让她越休息越疲惫。
一周之后,为了不再继续荒废时光,她决定外出散步,每天至少三十分钟。
习惯一段时间后,既恢复了状态,也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如愿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相信大家都有迷茫、状态不好的时候,想着暂时逃避外界回到家中,会让自己有所改变。
其实不然,短暂的独处能够治愈疲惫的身心,但长期以往则可能会让人越来越颓废。
三毛在《送你一匹马》中曾写道:
“出发,总是好的,它象征着一种出离,更是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开始。”
当你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更要出去走走。
所谓出发,就是挑战未知的一种开始,然后让你有期待,有动力,有收获。
走出去,调整心态
很多人觉得,一个人走出去是需要经济基础和目的地的,不能说走就走。
事实上,走出去是不再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空间里,让自己换个环境、换个磁场。
作家蒋勋曾呼吁:“人一定要走出去才行。”
仔细想想,一个人待在狭小的空间里,身处的环境是少有阳光的,心情自然也是阴沉的。
只有走出家门,才能转变心情、调整状态。
有研究表明,阳光能够刺激大脑,使其释放血清素,从而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活跃。
可见,阳光在赶走乌云的同时,也能赶走阴郁的心情。
当一个人状态不好的时候,效率和心情都是出走的,无论做什么都事半功倍。
与其让手上的工作进度为零,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待机状态,不如试着到户外去换个心情、换种生活。
可以是短途的散步,也可以是长途的登山,或是在周末去周边的城市逛逛。
这样,留给你的只有身体上的劳累,而脑海中的烦恼都会随风而散。
毕竟,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让我们变得焦虑和不安,甚至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偶尔出去走走,短暂地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就能缓缓地感受时间流动,从而提升幸福感。
当幸福感提升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走出去,开拓视野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写在辞职申请上,却意外爆火的一句话: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许多人看到了屏幕里的精彩,都幻想着能够出去一览大好河山。
然而,人们总是有着太多的顾虑,太多的犹豫,还有对变动的恐惧,以至于一直都没有迈出第一步。
作家纳博科夫曾写道: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
我们既需要在疲惫的时候,有个休息的港湾;也需要走出家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打拼。
因为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见到事物的多样性,以及自己未曾见过的世界。
相反,窝在家里不但信息闭塞,而且你的认知也只会停留在家里,让自己被困在信息茧房当中。
同样的,人长期宅在家里,也势必会错过很多机会,享受不到融入到热闹中的乐趣。
哪怕外面的世界是个未知数,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大胆的走出去。
往后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走出家门,去探索、去感受、去体验不同,让自己的人生变成多彩的画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