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几棵树到一片林,从黄沙漫漫到满目新绿,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是武威人民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畏艰险、久久为功,科学防沙治沙,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治沙精神历久弥新,绿水青山永葆生机。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落实,显著提升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治理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浪县南部山区

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92.3万亩、封育332.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24.3万亩、重点风沙口240个、风沙线480公里,环绿洲风沙线退缩了10—20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青土湖水域、旱区湿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7.7平方公里、127平方公里。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第五次监测结果分别减少145.8万亩、21.8万亩,荒漠化率、沙漠化率分别下降3.3和0.7个百分点,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呈现面积减少、程度减缓的“双缩减”良好态势。特别是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已全部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7%。

因地制宜 科学防沙治沙

“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腰削顶、前挡后拉”“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从挥舞铁锹开沟埋草到用机械设备“锁”住黄沙,一年又一年的治沙防沙过程中,武威不断优化传统治沙方式,摸索出了一个又一个符合区域立地条件、气候特征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和新技术。

走进民勤县薛百镇,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片片绿色镶嵌其中。

在这里,压沙工人熟练使用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进行压沙,大家分工明确,按照草方格沙障标准划线,铺设稻草,埋压稻草,最后起垄器起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这能代替草方格沙障铺设过程中人工开沟与埋草的工序,治沙的速度快多了。” “不同坡度的沙丘上都可以用,效率很高。”大家对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浪县城东西两山绿化

科学治沙,武威市不断探索应用新技术。围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精准靶向、攻坚突破,全面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开展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亲抱娃娃”治沙模式。甘肃建投研制出全球首台机械治沙设备,在武威市建立工程与生物装备治沙试验基地,被原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

在全面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武威市着眼于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人工造林与封沙育林草、封禁保护相结合,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造封管并举,带片网集成,全面推进生态治理模式升级,逐步形成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打造沙漠和绿洲之间坚固的绿色防沙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治沙新模式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光伏+”治沙的新模式在古浪县黄花滩有了具象化。

“以前我们的鸡、羊都养在养殖场里,谁能想到在这蓝板板下面还能养。”古浪县黄花滩镇麻黄台村芦草沙组村民周兴是“板下养殖”产业的受益者之一,自从加入“光伏养殖”,他家的收入明显提高了。

沙变绿,绿生金。一组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在戈壁滩迎风旋转,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正加紧施工……光伏治沙在沙漠戈壁因地制宜、遍地开花,处处“绿”意盎然。

全民动员 引导治理主体多元化

如今的民勤昌宁镇四方墩,成片的梭梭林郁郁葱葱,驱车深入,连片绿色跃入眼帘。

与连片的绿相呼应的,是跃动在连绵沙丘上的一抹抹“志愿红”。

今年3月,武威市2024年春季义务压沙植树活动在四方墩举行,参加压沙植树的干部职工们身穿红马甲、肩扛铁锹,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分工协作,一棵棵梭梭苗从此扎根沙漠、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务压沙现场

四方墩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部分接壤,这里流动沙地、戈壁纵横交错。2010年开始,依托“三北”工程等项目资金,对四方墩进行治理。自2016年开始,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义务承担了四方墩治理任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机制。

“甘肃青年林”“杭州林”“腾讯林”……在四方墩,这样的公益造林点有一百多个。青梭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马俊河借助互联网平台,从全国邀请志愿者、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压沙植树,带动5万多人投身荒漠化治理。

2020年,四方墩生态林基地被认定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深度参与荒漠化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防沙治沙作为一项事关农民生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事业,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人民群众的参与、专业技术力量的投入。

近年来,武威市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健全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的防沙治沙投入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规模化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项目,探索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等模式,建成民勤县“四方墩”、古浪县“大众公益林”等基地40个,深入开展全民义务压沙植树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充分调动企业力量参与,推动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

武威是治沙英雄辈出的精神高地,长期以来,在与风沙搏斗、同困难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涌现出“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全国林业英雄郭万刚、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全国治沙劳模王银吉、全国绿化劳动模范马俊河、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石羊河林业总场等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典型。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社会各界投身防沙治沙的行动更加自觉,2013年以来,机关干部和社会群众投工投劳完成义务压沙造林37.5万亩,适龄公民义务植树12358万株。武威市“全民义务植树网”累计募集资金336万元,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9.8%。

协同发展 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

穿行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花棒随风摇曳,梭梭、红柳、沙拐枣、香茅草依偎在环林路两旁,绿色向远处不断延伸。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八步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黑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荒漠。在4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老汉”三代人先后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封育管护林草面积44.9万亩,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绿洲向沙漠过渡地带整体向北推进了30公里。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也是经济红利。以绿色发展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八步沙林场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沙产业;林场主动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对林场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帮助移民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状式沙障

八步沙的沧桑巨变,正是武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近年来,武威市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向好,由“浅绿”向“深绿”转变。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坚持政策引导,层层压实防沙治沙责任,坚决扛牢生态报国责任,将防沙治沙工作列入国土绿化一体推进。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重要体现。

武威是资源禀赋优越的发展热土,坚持治沙、生态、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光伏治沙、沙漠种养、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创新实施“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光伏治沙新模式,推动沙海变绿洲、黄沙变黄金。在沿沙区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用植物16万亩,建成八步沙土鸡养殖基地,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入选“甘味”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开发沙漠越野、户外露营、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民勤通航小镇、沙漠公园等旅游项目建成投运,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同产业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武威大地,绿意涌动、生机盎然,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记者韩筱蓓 陈志鑫

来源:新武威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