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总理的能力没有一个人会质疑。从红军时期一直到建国后,他始终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在国务院总理的人选上,毛主席曾经点名过另一个人,表示他也十分适合这个职位。这一看法,还得到了其他中央首长的一致认同。
毛主席说的这个人选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能力?又做出过哪些贡献?
进步的教育先驱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董必武老先生。
董必武先生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董必武先生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
他是湖北省黄安县人,出生于1886年,原名贤琮,号壁伍。
在1911年参与辛亥革命后,董必武认为革命“非有武装不可”,便将“壁伍”谐音“必武”作为名字。
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董必武当时刚从黄州府中学回到家乡黄安,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
为了表示与清王室势不两立的决心,董必武当场剪掉脑后的辫子,随后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连夜赶回武昌,投身革命。
在革命中,董必武虽不是战斗员,却同样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粮食弹药的运输工作。
同年12月,董必武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秘书官,并加入同盟会。
在辛亥革命失败后,董必武消沉了一段时间。但他很快便振作起来,决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他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分析,明白为什么这场革命会失败。
一方面,我国通过革命成为强国,这是帝国主义绝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阻止革命,他们会做出拼命污蔑革命行为、鼓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类的行径。
另一方面,革命者自身还没能很好地团结起来,力量自然也就不强。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主要是各地的会党在发挥作用,但是这些会党组织不严、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而他们当时喊出的革命口号,在宣传效力上也不够有传播性。比如说,“创立民国,平分地权”,听起来当然很好,但是革命者具体打算怎么“平分”地权呢?
当时的革命者,对类似句子的解释并不清晰,因此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再加上革命在经济上对华侨的依赖:因为革命经费基本都是靠华侨的捐助得来,这意味着他们的经济来源很不稳定。
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革命者内部对革命的理解也有所偏差。有不少人都只想着推翻清王朝,那之后的事完全没有想过。
在他们看来,只要把清王室赶下皇位,一切就都好了。但我们都知道,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的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尽管我们如今一直用“落后”“愚昧”等贬义词形容清王朝,但放在当时来说,清王朝的势力在国内依然庞大。
清朝末年的新政,培养出了十多万新军,此外还有本就盘踞多年的大量地主、满洲勋贵等,都是清王朝所依托的强大力量,这让清王朝依然能够掌控整个国家。
而且,自从《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人民要面对的敌人就远不止清王朝,还有拥有先进工业体系和强大武装力量的帝国主义国家。
想通了这些,董必武认为必须先用头脑和理论武装自己。在1914年1月,董必武与张国恩、张谐英等人一道前往日本求学。
经过三年的勤工俭学,董必武在1917年从日本大学法律科毕业,回国后与张国恩在武昌合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他们表面上是律师,实际上这一职业只是一层伪装。董必武、张国恩等人利用律师职业作掩护,暗自从事革命活动。
律师事务所的收入,全部被他们用作革命经费。
在1919年1月28日,护法军发生了内讧,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被川军唐克明等人杀害。
董必武闻之悲痛不已。他受同事委托前往上海,向社会各界申诉,试图为蔡济民讨回公道。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经友人介绍,董必武前去拜访了孙中山先生。
在了解到董必武到上海的来意后,孙中山表示大力支持。随后,董必武又认识了住在附近的同乡李汉俊。
那时候,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见面,董必武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听李汉俊讲十月革命、救国道路、马克思主义……
在2月21日,董必武在《大汉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蔡济民被害的经过。
在5月17日,董必武和其他革命志士在报纸上联合发表公电,向广东护法政府呼吁伸张正义,要求惩办祸首,为蔡济民昭雪。
然而,蔡济民被害一案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没有任何结果。
在经过一系列努力后,董必武确定了下一步行动。
他现在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并坚信若要完成革命,就必须先让广大人民理解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
他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同商量,最后决定要办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办一所新式学校,让革命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传播。
办报纸和办学校,都需要大量资金。当时,这些革命者的经济情况都不容乐观,他们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人,只好自己想办法。
他们商量着每人出一部分办学校的费用。董必武几乎典当了所有值钱的财物,这才勉强凑够了自己那份。
在学校成功开办后,董必武成为校董事会的一员,并在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后将学校命名为“私立武汉中学”。
这就是董必武在教育事业上走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对革命新的尝试。
“我们想在旧社会办点新事。”多年之后,老年的董必武回想起这段时光,这样总结道。
私立武汉中学的办学宗旨,就是多发展革命志士,教他们革命道理、革命方法,让他们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强大助力。
为此,他们制定了许多规则:
这里的学费远比其他学校便宜,哪怕是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可以负担得起;
这里的教师等工作人员,每月只拿很少一点薪水,这些钱将被用作革命经费,或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进行白话文教育,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白话文。
董必武亲笔为这所学校题了字:“朴诚勇毅干革命”,他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保持朴素诚实勇敢的优良品德,以坚强的毅力干革命。
学校很快步上正轨,董必武松了口气。现在,他们要做更重要的事——成立一个新的党派。
在1920年8月,我党在武汉的早期组织成立了。组织此时的规模还非常小,只有7个成员左右,但它很快就会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壮大。
董必武主要将注意力放在青年学生上,他积极在校内校外开展青年工作,并筹建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董必武和其他红色人士的不懈努力下,私立武汉中学成为了湖北地区的红色思想中心。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数年,一直到1927年春季,党的中央机关迁到武汉,武汉一时间成为了全国进步人士的焦点。
我党与国民党左派相处融洽,和他们站到一起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革命形势看起来前所未有的好。但是,在一两个月后,蒋介石发动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之后,我党人士和国民党左派遭到大肆抓捕,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在汪精卫也进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成为白色恐怖的中心区。
董必武却没有被这艰难的处境吓倒。当时党还没来得及发布撤退工作,董必武便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武汉,利用自己的人脉继续进行工作、帮助撤出同志。
在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董必武才接受组织安排,悄悄登上名叫“安庆号”的英国客轮离开武汉。
“谍王”董必武
除了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以外,董必武还有一项相对来说不那么广为人知的能力:他在党内向来有“谍王”之称。
众所周知,我党情报工作的创始者和领导者是周总理。但是,董必武同样在隐蔽战线上活跃,是一位伟大的情报工作者。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一直到1949年建国,董必武一直与周总理在武汉、南京等地奋战,主管统一战线和隐蔽战线的工作。
周总理在国民党高层布下的“闲棋冷子”,绝大多数都是由董必武参与策划或亲手经营的。
比如有名的“隐形将军”韩练成,当上蒋介石身边的速记员、参与了无数国民党高层绝密会议的沈安娜等人,都曾受到过董必武的耳提面命。
在莱芜战役中,董必武更是与周总理共同布置了一招“缓兵之计”,让韩练成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离开国军队伍,使李仙洲等国军将领错过了突围的最佳时机。
战后,陈毅元帅曾对这场战役做出这样的评价:“莱芜战役的首功,应归于周总理和董老。”
董必武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最危险的敌占区工作,并积累了无数情报工作的经验和工作方法,在这方面是导师级别的人物。
正因为董必武先生出众的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毛主席才会将他提名为另一位合适的国务院总理人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