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格伦达尔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这种地理条件让它成为天然的军事要塞。要塞内部道路纵横交错,连接着顿涅茨克和马里乌布尔两大重镇。这条补给线对俄军至关重要,运输车队昼夜不停地在这条路上穿梭。镇子周边的丘陵地带布满了工事,战壕和地堡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乌军在这里投入了大量兵力,把要塞打造成钢铁堡垒。工兵部队挖掘了纵深数公里的地下工事,修建了防空洞和弹药库。观察哨设在制高点上,配备了先进的夜视设备。地面上还布设了密集的雷场和反坦克壕沟,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这座要塞掌控着通往亚速海的要道。俄军的补给车队必须经过这里,运送军需物资和伤员。要塞里的乌军可以随时切断这条生命线,给俄军造成巨大麻烦。同时,这里也是监视亚速海军事动向的绝佳位置,可以及时发现敌军舰船的活动。
乌军一直把这里当作重点防御区域。他们在工事中储存了大量弹药和食品,准备打持久战。防空系统经过升级改造,增加了新型雷达和防空导弹。指挥系统也进行了加固,通信设备采用地下光缆,不怕空袭破坏。
俄军的进攻来得突然而猛烈。9月25日凌晨,大批轰炸机群出现在要塞上空,投下数百枚航空炸弹。地面上,俄军的火炮群展开密集轰击,炮弹像雨点般落在乌军阵地上。装甲部队在火力掩护下向前推进,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乌军仓促应战,但很快陷入被动。第72和第50机械化旅的弹药储备迅速消耗殆尽,请求支援却得不到回应。俄军的轰炸切断了通信线路,各个据点之间失去联系。装甲车想要突围,却发现所有退路都已被封死。
密集的空袭让乌军疲于奔命。他们不得不躲在地下工事里,看着阵地一个个被摧毁。地面部队想要反击,却发现对手的火力太猛。坦克刚露头就会遭到精确打击,重武器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士兵们只能在掩体后面困守,等待增援的到来。
俄军采取了高明的战术,先控制了要塞西侧的高地。这些高地占据着有利地形,可以俯瞰整个战场。狙击手和反坦克导弹手占据制高点,封锁了通往库拉霍沃的道路。乌军的补给车队根本无法通过,被困部队只能依靠现有物资支撑。
补给线被切断后,乌军的处境更加艰难。食品和饮用水开始短缺,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弹药消耗殆尽,只能节省着使用。通信中断让他们陷入信息孤岛,不知道外界的情况。每天都有士兵因伤病和精神崩溃而失去战斗力。
俄军的"剪刀战术"让乌军疲于应付。他们必须分散兵力防守多个方向,本就不足的人手更加捉襟见肘。装甲支援想要突围,却总是在半路遭遇伏击。空投补给的运输机也会被防空导弹击落,补给物资还没落地就被摧毁。
被围困的乌军在绝境中仍在顽强抵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在巷战中给俄军造成不小麻烦。狙击手隐藏在废墟中,伺机干掉俄军的指挥官。工兵部队在街道上设置路障和诡雷,阻滞敌军推进。
但这种抵抗终究难以持续。弹药耗尽后,士兵们只能用石块投掷。断水断粮让体力逐渐不支,许多人出现脱水症状。俄军的炮火日夜不停,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残破的建筑物随时可能倒塌,躲在里面的士兵朝不保夕。
三天激战过后,约2000名乌军士兵不得不选择投降。他们放下武器走出掩体,向俄军投降。这些疲惫不堪的士兵中,有些人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俄军给了他们食物和医疗照顾,并将他们转移到后方营地。
占领要塞后,俄军立即开始下一步行动。工兵部队清理战场,修复被破坏的道路和桥梁。补给车队源源不断地运来弹药和物资,为继续进攻做准备。情报部门则忙着分析缴获的文件和电子设备,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俄军的目标是波克罗夫斯克。这座城市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重要据点,控制着多条补给线。占领这里将进一步扩大俄军的控制范围,并为将来的行动提供跳板。装甲部队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集结,准备发起新一轮进攻。
乌军在其他战线的处境同样不妙。马里乌布尔方向的俄军正在发起猛攻,牵制了大量兵力。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可以调动,防线出现的缺口难以弥补。失去要塞的打击让士气受挫,指挥部正在重新调整防御部署。这场战役的结果,将极大影响整个顿涅茨克地区的军事态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