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失利有很多原因,首先从最简单直观的方面来看,军事力量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军事硬件上来说,大的舰艇基本无法与日本抗衡,其余的小舰艇根本不堪一击,能够出海与日本一较高下的大中型军舰更少。
排水量三千吨以上的军舰,日本海军有八艘,北洋海军只有两艘。北洋水师手里大多数军事装备是不如日本的,能战的只有两艘铁甲巨舰——镇远号和定远号。
这两艘船的吨位有绝对优势,定远舰的两门305毫米巨炮,更是日本舰队惧怕的对象。
北洋舰队靠这两艘战舰威慑日本,还是有一些实力的,所以并不是说北洋水师无法打仗,但是仅仅靠这两艘战舰的实力又有些单薄。逆风解语
海上作战,军事装备必须优良
海上作战与陆地战不同,(逆风解语)如果没有精良的装备,到最后只能是失败。
北洋水师能拿得出手的战舰,虽然可以威慑日本,但是这两艘战舰做不到360°无死角射击,所以依然是处于劣势状态。
那些小战舰在海战中并没有优势,如果仅仅是助威还是可以的,但是要进入实战,那只能是“千里送人头”。
所以在黄海海战中,(逆风解语)那些小军舰在前三个小时里,都被击沉或者战败,只有两艘大军舰苦苦支撑。
而且这两艘大的战舰,平时缺乏保养,炮弹之类的东西又在此刻失灵,这就注定了这场军事力量的对比,北洋水师是吃了大亏的。
海上的作战方式与陆地完全不同,如果武器不精良,又不懂得作战方式,那就注定会失败。
指挥失利,没有统一的军事思想
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是非常重视制海权的,而中国对于海上力量并不是太过重视,甚至北洋水师都是一个新兴力量。
一个匆忙发展起来的军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海战的策略等等。
日本有一个系统的海军体系,(逆风解语)最高总指挥是海军总司令,而清政府的指挥官却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
一个打仗都没有系统思想的军队,怎么会赢得战争呢?甲午战争爆发前,朝鲜局面吃紧时,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是主和的,而光绪皇帝是主战的。
朝堂政治都不稳定如何能打赢战斗,更何况中日军事力量如此悬殊。从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方面来看,战争一旦打响,清政府都是不占便宜的。逆风解语
指挥官的摇摆不定,北洋水师本身的问题,再加上朝堂的政策风向,没有一样是和谐的,在此境况下,打一场并不熟悉的海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人心背离,团结成了泡影,朝令夕改的军事思想,最后造成了北洋水师的失利,甲午海战的失败。
日本的思想统一,抱着必胜的决心
比起清政府的摇摆不定,日本军队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
他们在战前统一了军事思想,以打败“定远号”为目标,连日本天皇都身体力行,每年自掏腰包拿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
而清政府在建立北洋水师时,慈禧老太后在想办法办寿诞,当然北洋水师的失败也不能全让她来背锅。只是对比一下,两国对于海军建设的重视程度而已。
在日本天皇的带动下,日本国民省吃俭用纷纷捐款捐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已然超越北洋水师。
从人心所向来看,当时的日本是非常重视海上的军事建设的。黄海海战开始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由于早已年久失修,舰桥被大炮震塌,整个舰队失去指挥。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损失惨重,之后消极避战,日本完全控制了制海权。日本联合舰队乘胜追击,与北洋水师再战于海上。
就在这里,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战败,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水师的失利,是因为与日本的军事力量存在一些差异,同时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中,北洋水师完全没有一点占到的,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军事体系,怎么能打赢战争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