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圆桌派|对话实录:“双减”下的新课改,路在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校长圆桌派|对话实录:“双减”下的新课改,路在何方?

一校之长,一“校”之“长”;圆桌之上,思想之光;由圆生发,无穷无尽。

《校长圆桌派》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与淄博市教育局共同打造的一档讨论式栏目。栏目聚焦当下民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以校长及专家视角展开深度讨论,意在给社会带来更多启迪。

第四期《校长圆桌派》选取“新课改”这一热点话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本期栏目邀请到了淄博市张店区齐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汪慧,淄博市张店区重庆路小学校长郑瑞梅以及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副校长孙辉,三位嘉宾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分享与讨论。

以下是《校长圆桌派》第四期实录(部分有删节):

主持人: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到现在,新课改已经实施近两个月。大家都在关心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核心是什么?请郑校长帮我们阐释一下。

郑瑞梅:我觉得,当下的新课改,它聚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核心素养观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更加侧重于让孩子在真实情境当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

主持人:刚才,郑校长提到了两个关键,一个是核心素养,另一个是创新,这也是新课改的关键和核心。那么,家长关心的是,此次新课改重点偏向于哪几个方面。请孙校长来给我们谈一下。

孙辉: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一方面是新在课堂教学上,其次是新在评价上。我们的评价其实改变了很多,原来是终结性的评价,现在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新的评价体系对于孩子落实核心素养还是有引领作用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新教材了。今年初中和小学一年级全都使用了新教材,实行了新教材进课堂,所以,我觉得,现在“三新”课堂主要是这三方面。

主持人:孙校长提到了“三新”,分别是新课改、新评价、新教材。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齐德学校是怎么看待这个“三新”的?

汪慧: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调研条件,所以学校今年在新教材的实施方面,针对一年级、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做了前期调研。通过调研,结合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结果,进而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实际上,我们也发现了有些困难的地方:家长放大了对新教材难度的理解。

另一个方面,我们通过课堂实施也发现,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其中一些理念,比如“大单元备课”,在我们专业的队伍推进过程当中,也是需要破解很多问题的。

我一直有两个观点,一个是不用过于放大“新”,因为中国的课改,不是一个从0到1突然的变化,它是比较稳定地往前推进,是延续性很强的。

第二个就是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往前推进。新教材它是一个具体实施落地的过程,那我们就扎扎实实一年一个点往前推。这样老师的焦虑、家长的焦虑、孩子适应难度的程度,都会大规模降低。

从目前我们学校来说,一切实施都是相对稳定的。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了问题,及时做了调整,然后心绪稳定,很多的工作就很好做。

主持人:新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现在通过网络推波助澜,再加上一些校外培机构刻意的强调,我们会发现,这种焦虑其实是存在的。请问郑校长,在我们学校,家长、老师有没有反馈到这样一个现象?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郑瑞梅:从我们学校来看,家长的这种焦虑并不那么明显。

事实上,从2017年国家发布高中新课程标准,到2022年中小学发布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再到现在启用新教材,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如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教师备课方面,我们一直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此外,借助家长开放日或家长进课堂,我们也向家长分享了我们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家长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现在来看应该是还是比较平稳,没有发现这样的焦虑情绪。

与此同时,教师层面上,我们给教师进行了集中的培训。此外,高年级虽然用的是原有教材,如何用新教材的理念来使用我们原有旧的教材,我们也和老师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

主持人:刚才两位校长说到一个是“稳定”,一个是“平稳”,那么请问孙校长,张店七中作为淄博老牌学校,是如何应对新课改的?

孙辉:我们学校在课改方面还是比较积极的。

大单元教学施行后,我们学校也第一时间采取了分步落实,因为新课改对于老师的教学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们为了降低难度要一步一步把大单元教学落实好,首先从理论培训开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着一些骨干教师去参加有关新课改的会议,老师们回来后根据所学,又进行了经验交流,收获很多;此外,我们邀请国家课改中心的骨干来学校进行交流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一步一步推进实施。

主持人:对于齐德学校来说,老师之间或者是校管理层之间,有没有关于新课改深度的交流与沟通?

汪慧:我们研究新课程方案起步相对比较早,学校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第一,我们研究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评价,通过研究这样的评价方式,完成了新课改从理论到实践的变化;其次,从2022年开始,我们在研究课程方案过程中集中对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了突破,这一突破与新课改也是不谋而合;第三,学校研究“跨学科”教学起步较早,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要求;第四,在今年拿到新教材之后,我们主力突破的点又进行了调整,调整为“大单元备课下的课时教学”。

另外,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还在做关于中小学的衔接研究。学校以教师管理方式的改革为突破口,打破以前小学、中学分段管理的模式,以学校五年级教师为例,一部分骨干教师继续带初一学生,做到了小学和初中的无缝衔接。

此外,以思政课为例,学校延伸到了高中和大学,而这也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大单元备课,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做法,使得各个学段都可以达到很好的衔接。

主持人:汪校长提到了学校利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资源和要素,实现了向上和向下的良好衔接。在大单元教学方面,重庆路小学一直在深入探索,郑校长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具体做法?

郑瑞梅:自“三新课堂”推进以来,我们学校在研究新课程方案的过程当中,把里面的核心理念进行提取,构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3S美好课堂”,主要关注三个维度,分别是:学习情境、学科实践和学习评价。

其中,学习情境是指给孩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当中去解决问题,让学习和生活建立链接;学科实践,则是能够让孩子在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让孩子经历真实的探究、实践、体验;学习评价,是关于如何对孩子做好评价,评价的维度关注的不仅是孩子学习成绩,还包括他的学习状态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之下,老师再去进行课堂教学,就要思考如何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以语文大单元学科教学为例,为把全学科教学融入到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比如在《西游记》阅读中,我们首先让孩子通过唱、跳等方式来演绎书中情节,从而更便于孩子理解文中内容,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而贯穿到数学学科教学,就会提取其中“九九八十一难、七十二变”等数字文化。同样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让孩子去感悟故事教会我们的一些良好品德等,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达到全学科融合。

主持人:针对于语文大单元教学,张店七中是如何探索的?

孙辉:我们学校设立了学科节,目前已经举办了两届。这个节日以语文学科为主,在节日中用各种方式让孩子们阅读,比如:国学小名士,课本剧、情景剧的表演,而这些方式也是孩子们比较乐于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学校应对新课改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除了语文学科,英语学科也是大家们比较关心的一大学科,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之下,英语减少课时的同时增加了难度,对此,很多家长开始让孩子“抢跑”。请问汪校长,咱们学校是如何应对的?

汪慧:这个问题我们英语组教师也有私下讨论过,大家认为英语前置学习本身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过度,首先不能打击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要给孩子创设用的环境,有兴趣引领孩子才会有动力去突破音标等知识点。

此外,对英语、语文这些语用学科,提高阅读素养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新教材词汇量加大的情况下,英语学科应加大孩子语用的训练。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要相信老师,有问题与老师进行积极沟通。

主持人:建立阅读素养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张店七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孙辉:对初中来说,我认为阅读不能仅仅限于课外,我们要把阅读拿到课堂上来。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们开设了专门的阅读课,今年还装修了两个阅读教室供给学生去阅读使用,给孩子们尽可能创造一切可以在校阅读的机会和条件。

郑瑞梅:对小学而言,现在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英语,而是全学科都要融合阅读,比如说数学学科,我们在教学方面就要运用情境教学,首先让孩子去阅读教材,观察情境图,通过情境图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再提出数学问题。

主持人:可以看到,跨学科教学在当下新课改背景下同样至关重要,关于跨学科教学,张店七中是如何做的?

孙辉:关于跨学科教学,我们是从课题研究开始,比如物理课学透镜的时候,会融合生物课眼球结构的学习,这就是跨学科相融合教学实践,另外在情境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个学科的案例分享,让老师们逐渐形成情景教学、跨学科教学的意识,让教育回归教育。

主持人:请问郑校长,关于跨学科教学重庆路小学是如何做的?有没有具体例子可以分享一下?

郑瑞梅:重庆路小学一直非常重视跨学科实践教学,比如,前期我们策划了一期“面团长大了”这样一个项目主题。围绕面团为什么长大了,我们把这个项目搬到了课堂上,其间,科学老师就会带着孩子体验发面的整个过程,在体验中研究面团为什么长大了,从而明白其中的原理。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就会带着孩子把这个长大的面团一起做成馒头,美术老师就跟孩子一起设计漂亮的花馍,这个过程当中,学校还邀请了非遗文化传承人,把地域文化,非遗文化也切入进来,这就是我们学校关于跨学科融合实践的一个案例。

主持人:相较小学,初中时间并不是那么宽裕。那么初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跨学科实践?请孙校长介绍一下。

孙辉:初中的孩子时间确实很紧张,针对这方面,我们学校有一个“节日课程”,就是利用节假日,把跨学科实践融入进去,比如劳动节,让孩子们去通过劳动来感受,并且我们要求,孩子在有跨学科实践作业的时候,学校不会再给孩子布置书面作业,这样也能给孩子减少压力,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投入到实践当中。

主持人: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后服务,新课改之后,我们的课后服务有没有相应的配套行动?请汪校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汪慧:齐德学校总体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要本着服务学生需求的原则出发,其中一方面是针对学生需要“补”的东西,另外一方面则是学生需要“扬”的东西。

所谓“补”,就是让孩子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完成当天作业,它就给学生晚上在家的休息时间让了路。此外,如果在完成作业过程当中有问题,家庭没有的师资,学校是有的,老师可以答疑。所以“补”的时间核心我们就放在作业完成和作业答疑。

其次才是“扬”,我们成立了普适性的、广泛的社团,在社团设置方面也是本着学生需求的原则出发,通过内部教师举办和校外引进两种方式组织社团。目前,学校的社团主要包含学科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科学类社团等几种类型。

此外,社团在增设的同时,我们也在评价社团的质量,如果没有达到水准的社团,我们也会把它逐步的淘汰掉。

主持人:请问张店七中在课后服务方面是如何做的?

孙辉:我们也是分两条主线,分别是作业辅导课程和社团活动,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每学期初都是由学生申报,由孩子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此外,社团不仅要开展活动,还会同时给学生进行评价,以顺应当下新课改对学生综合评价的要求。

主持人:作为新建小学,重庆路小学在课后服务方面有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郑瑞梅:我们的课后服务是分时段的,孩子参加一个课时还是两个课时,这个是根据家长的需求,自主选择。

我们学校的课后服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让学生不把作业带回家,尽量保证能在学校内基本完成当日的作业,在这个时段,老师是不集中授课的。孩子有问题,老师可以答疑。第二个时段就是提质,让孩子自主选择,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课程设置方面,三、四、五年级每周四下午的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全部是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包含了艺术、体育、科技、思维训练五大类68门社团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期间,我们会开放选课平台,家长和孩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根据孩子的兴趣统一选课。

刚才汪校长提到的成长需求,因为重庆路小学提出的美好教育有一个理念,就是顺着孩子的优势去发展。让跑得更快的孩子去跑,跳得更远的孩子去跳,能唱的去唱,能画的去画。

再一个,我们还开设了学科类的拓展课程,就是一些特别有思维含量,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我们开设了学科社团,让孩子去选课走班。

此外,针对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正是兴趣启蒙的关键时期,我们就开设大量的体验性课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让孩子自己挖掘兴趣点。

主持人:新课改之下,不仅仅是学校的理念在改变,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那么针对新课改,三位校长对我们家长有什么建议?

汪慧:我给家长的建议是“生活就是学习”,家长要尽最大可能带着孩子参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二,我希望家长要相信学校和老师,多和老师沟通,一起携起手来为孩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孙辉:其实我也是一名学生家长,我非常能理解家长的焦虑,但是我想说的是,家长一定要先放平心态,不要过于焦急,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相信老师是专业的。

郑瑞梅:我很认同刚才两位校长的观点,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就是要放平心态,不要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那么复杂;其次要看到孩子的优势,顺着孩子的优势去发展;第三是和老师做好沟通,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达成共识,这样才能更大化促进孩子的成长。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樊舒瑜 马玉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