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初二,很多人无不感慨,这才是中学路上真正的“分水岭”。

学习难度蹭蹭上涨,成绩不小心就开始滑坡。

孩子们带着从初一带来的小成就感刚要松口气,却迎来了数学几何证明、物理力学、电学公式,没多久就慌了手脚。

加上青春期的叛逆躁动,面对卷子里的符号、变量,看一眼就心情复杂,甚至“脑子罢工”。

结果到了这个阶段,原本还算听话的孩子,突然,就变得“不懂事”了。

家长们绞尽脑汁想办法,反而和孩子的距离越拉越远,甚至渐渐产生一种无力感。

怎么办?如何撑过这一关?

其实,初二孩子的成绩掉队并非偶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学习中的几座“暗礁”。

得有方法,有策略,也要懂得适度转身,而不是急于一时来个“无情打击”。

01 学习之外的“暗潮涌动”

别小瞧“学习之外”那些让人头疼的因素。

亲子关系不和谐,堪称“成绩滑坡”的头号隐形杀手。

家长难免操心,总想着一把拉住孩子,告诉他这一步该怎么走,那一步如何防错。然而,初二的孩子已开始有自己的小天地,心思跳脱,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越控制,他们越觉得窒息,越想往反方向冲。

很多父母平时对孩子叨叨不停,甚至逼到墙角“灵魂拷问”一通,把孩子逼得不耐烦之余,更加躲避,甚至把手机视作避风港。

其实,想要孩子成绩稳定,关系得先柔和。很多问题不在“做”上,而在“如何做”。

你会发现,越逼,孩子跑得越快,越放松,反倒逐渐靠近。

比如在初二的那年,我妈天天追着我叨叨。

一到周末,一杯牛奶放桌上,句句直击灵魂:数学复习了吗?英语单词背了吧?这次物理考不好要干啥?!

刚开始我还能装作装聋作哑地应付,后来她紧盯不放。

到初二下半学期,她更升级了,看我连晚饭都没吃完,一句“吃饱了好好学习”,配合那眼神简直绝了。

最后,我终于“投降”:你放过我吧,我学行吗!

就这样,一场“母子博弈”打到心累,才知道“过犹不及”是啥感觉。

02 手机的诱惑,一部手机带来的“分身乏术”

手机,确实是个让家长愁得睡不着的小玩意。

平时还好,一到关键时刻,孩子一机在手,仿佛全世界都与他们隔绝了。更“神奇”的是,家长费尽心思没收、设置密码、定时关闭,孩子总能找到新花样。

明面上“人畜无害”地写作业,屏幕上一划,已经转战到某个社交平台。

说实话,现在手机成了学习的“分界线”:学习资料、课后辅导都离不开手机,关键是,这小玩意一旦出现在孩子手里,书本自动降到背景板。

若真想管好手机,得有“远见”——不是直接没收,而是“让手机只用来学习”,提前做好必要的引导和规划。

忽然想起来有天晚上,我妈突然神秘兮兮走到我房间,看看手机,看看我,眼神特复杂。

我一头雾水:‘我妈这是要干啥?’突然,她开口:“手机可以用,但只许用30分钟!”我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一脸正经。

看我装得乖,我妈“悄然退场”。下一秒,手机上弹出一条消息,我手一抖,“拿个鞋盒装手机,盖上,30分钟,按时来取”。

我愣住了:这操作我可没见过啊,鞋盒、定时,这得啥逻辑?后来我处心积虑地“破解”了一次,没想到后果很严重,爸妈直接当我“越狱”处理,接连好几天,“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说好的30分钟,直接变成了0分钟,把我彻底给整“废了”。”

无奈中,孩子也不得不佩服,家长这样的“逼迫战术”啊。

03 学习难度增加,数学、物理让人“欲哭无泪”

初二的学习,尤其数学、物理成了孩子们的“噩梦”。

数学那绕得人头晕的几何证明、函数变化,物理上神出鬼没的力学、电学公式,面对这些,孩子们多了几分畏惧。

更不必说,初二上学期和下学期难度还骤然拉开,让本已不太扎实的学生更觉“风中凌乱”。

加上“年龄效应”,有些孩子一上课就开始“神游”,听得昏昏欲睡,见到习题脑袋一懵。想追赶,奈何缺了扎实的基础,往往稍一发力就觉得压力山大,不少孩子在这一年逐渐失去信心。

要扭转局势,还是得从基础抓起,不急于“速成”。

还记得,上初二后,我爸看我成绩跌得“自由落体”,拉着我来场“头脑风暴”。

他一本正经,满脸关切地问:“为什么听不懂?”

我低头支支吾吾,正愁解释,他一句“是不是公式背不熟?”直接把话堵死了。接着他开始“毛遂自荐”,陪我复习。

我心里那个欢呼雀跃,想着家里来个“免费家教”。

结果,他翻着初二物理课本,看到“牛顿第二定律”眉头一皱,竟然小声嘀咕一句“这玩意我上学时也没整明白”。

当晚一顿折腾下来,他也懵了:“小孩儿,这么难,不是你爸不会,是教材升级了!”

最后不但啥也没学到,我爸还感慨一句:“我学不来,你自己加油吧!”

然后我一脸无奈,心里只能默默埋怨这“反向指导”。

说到底,想稳住初二,父母和孩子都得找对方法。

与其逼迫孩子盲目赶进度,不如细细挖掘基础的薄弱之处。初二确实是“分水岭”,但孩子只要稳住步调,坚持逐步巩固,学会主动探究,进步就在细微处。

第一步,不如从亲子沟通入手。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不妨放缓节奏,给出适当的尊重和自由。学习之余,陪孩子聊聊他们关心的事情,轻松愉悦的氛围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其次,手机的“使用策略”也要讲究。

手机的确不能完全屏蔽,倒不如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自控意识,适当引导使用手机,合理掌控时间,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学习方法上,基础是关键。

不必急于求成,把公式和概念夯实,习题归类总结,稳步推进,才能逐渐跟上难度节奏。

你们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