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在军人的看管之下,王明健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之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整整销声匿迹了30年。
那天上午,化工专业的普通学生王明健,正和同学们一起为毕业做准备,却突然被老师叫去办公室。
王明健很纳闷,自己和这位老师平时并无太多交集,对方怎么会突然让自己去办公室呢?
带着满心的疑惑,他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刚一进门,他就愣住了,只见两名表情严肃的军人站在那里。
王明健发现他们的军装上没有任何标识,很快,这两位神秘的军人拿出一份文件放到桌子上,并且开口说道:
“王明健同学,你好,我们是代表国家来找你的,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找你,不知道你是否同意,你可以先看一下这份文件。”
王明健满腹狐疑地拿起文件,只看了一眼,他就瞪大眼睛,心跳加速,满脸不可置信地看着面前的2位军人。
文件上的内容是,邀请他参与国家核武器的研发项目,这么大的项目,竟然来找他一个大学生?他忍不住问道:
“你们没找错人?我还没毕业,而且我的成绩也不是班里顶尖的,应该没有达到做国家项目的要求吧?”
军人看着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他,沉稳道:“不会出错,我们已经对你的成绩以及家庭背景做过调查了,你很符合我党的要求。”
“如果你愿意,现在签字,明天跟我们走,而且这件事是保密项目,你不能够透露给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家人。”
王明健这才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他读书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现在机会已经送到他的面前,他想也没想就签下自己的名字,说:“我愿意!”
第二天一大早,王明健告别熟悉的校园和同学,毅然决然地坐上军队的车,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王明健被带到一个封闭且荒凉的地方,进去他才发现,这里汇聚着全国各地的顶尖科研人才,而他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他很快就被安排工作,他参与的是铀提炼工作,这是核武器研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铀是放射性金属元素,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原材料之一,也是核潜艇的动力源,高质量铀的提炼,对于核武器的成功研制,至关重要。
1956年7月,铀提炼项目正式启动,但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加上国际上对核技术严格封锁,国内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
王明健和同事们看着简陋的实验室,和为数不多的资料,只能一步一脚印地开展工作。
缺乏原材料铀矿,那就找到高效的提炼方法来提高铀的提取率;没有先进的提炼设备和仪器,那就自己做一个简易的装置;数据不够,他们就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各种化学实验.......
王明健和同事们心态都很稳,他说:“没有资料,我们就自己摸索,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研究。”
1957年3月,在一次研讨会上,王明健皱着眉头说:“我们的铀矿石数量有限,如果不能提高提炼效率,减少浪费,项目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
会议中的大家都深知这个困难,集体陷入沉默,这时一位老专家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提炼方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获取高纯度铀。”
于是,王明健开始没日没夜地钻研,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断调整实验参数,记录数据。
然而,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倍感压力。
1958年2月,王明健收到家里的来信,得知奶奶病重,他心急如焚,却又无法离开,“我现在走了,整个项目可能会受到影响,奶奶,您一定要等我。”
王明健默默擦掉流泪,转身把自己泡进实验室里,可惜,不久后他又收到消息,奶奶已经离世。
他眼眶通红,朝着家乡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眼中满是悲痛与坚定:“奶奶,等我完成任务,马上回去看您。”
但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1959年8月,实验室突发意外,王明健在进行一项关键实验时,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突然燃烧起来。
同事们朝他大喊:“快跑!”但王明健却冲向实验设备,试图挽救数据和样本,然而火势蔓延太快,他被严重烧伤。
同事们将他紧急送往医院,在昏迷前,王明健还在念叨着实验数据,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王明健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病床上,领导前来看望他,想让他好好休息,但他却充满干劲地说:“我们离成功不远了。”
还不等身体完全恢复,他就又回到了实验室,同事们看到这么拼命的他,也被鼓励到,发誓一定要赶快完成任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一刻,全国上下都激动不已,而王明健和同事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庆祝,他还要继续改进铀的提炼技术。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里也有王明健的功劳,他研发的铀提炼技术,为我国核动力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986年,王明健终于结束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当他再次出现在人前时,已经满头白发,大家在电视上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默默奉献的英雄,被誉为“炼铀之父”。
在这30年里,王明健错过了太多,他没有参加家人的婚礼、葬礼,没有陪伴家人,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
这一刻,国之脊梁具象化了,王明健的一生,是为国家核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