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临近,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随之开启“买买买”模式,“职业打假人”此时也迎来了新的机会。

“双十一假货特别多,要上车的抓紧。双十一他们能赚钱,我们也得赚钱”;

“(带)徒弟,双十一过后涨价了。太暴利了,兽药(的产品)打(假)不完”;

“告诉你们怎么投诉(商家),还继续手把手交,你上学老师都不一定对你那么耐心和操心”。

打假群内,“师父”发话后,马上有群员说,(假货)太多,准备开搞,还有群员开始分享最近的打假赚钱经历。不一会儿,群内的消息已经刷屏了几百条。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调查发现,职业打假早已成为一门生意,部分职业打假人甚至因此衍生出收徒、卖课等完整产业链。在抖音、贴吧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不少自称是职业打假的人通过分享所谓的“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以此吸引人“拜师”,价格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拜师后,这些“职业打假人”会拉群分享打假案例、打假思路,线上指导打假,会教人薅羊毛、“吃货”(仅退款)。更有甚者,这些“职业打假人”声称不但可以打假商家,还可以帮商家“搞”同行。

尽管风险巨大,但高额的收益和模式化的操作还是让不少人入坑,一批批新的“职业打假人”或“兼职打假人”,就这样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十一前夕,“打假人”也更加活跃。

收徒

“双十一”临近,所谓的“职业打假人”迎来了一年之中的活跃期。

“这是假货最多、最赚钱的时候,‘双十一’之前开班收徒弟效果也最好。”通过添加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记者找到了“职业打假人”张行。他说,他有150余名徒弟,每个月有5万元到10万元的收入,徒弟多的时候1单能下款(拿赔偿)超10万元。

张行称,他(收徒)的学费是2000元一位,无二次收费和分成模式。“别跟我聊什么带你下车再交学费。所有徒弟都不是我要求他们交钱,都是他们自愿。不差你这一个徒弟,我一年买货的钱比你一年收入都高,没指望着收徒挣钱。”

为了吸收徒弟,张行的朋友圈有不少线下“搂货”和商家转账的图片,很多交易截图显示的金额超万元。“教学内容包括三无、3C、执行标准、进网许可、化妆品、假酒、食药、医美、京东、抖音一赔三、拼多多十倍券等。我会‘全程陪跑’,不管是找货、买货还是协商、走市监局、诉讼等,全部安排到位。”

在qq上搜索“职业打假”关键词,有数十个人数过千的群聊,澎湃新闻记者加入其中几个群聊后,立即有自称是打假人的小丘添加了记者的微信,声称可带人打假。

小丘主要是带人线上打假,学费300元。记者交费后,他发来十余份材料,包括手机打假思路、拼多多一比一赔付、大米废弃标准赔偿、三无产品等品类的打假方法,以及选单、下单和协商的办法。

“投入越大,打下来之后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小丘发来一份名为《打假基本知识流程》的介绍:“按照《消费者保护法》,一般(问题)产品的售后为退一赔三,不足500按500元算;食品依《食品安全法》退一赔十,不足1000按1000元来算。产品金额小的比较好打,商家也能够赔付得下来,具体赔偿多少,根据买家与卖家协商而定。”

熟悉之后,小丘也直言,现在地面(店铺)打假不大做,主要是网购维权危险性较小,“我知道的成功率比较高的是某东和某猫。”为此,他还列出了几套需要熟悉的法律法规,“吃透这几部法律,随便月入上万不成问题,边看边实战,学起来还是很快的。”

小丘主要打食品类的假货,一般能拿到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赔偿金额。在qq空间里,他晒出了多张带徒弟打假后商家转账的聊天截图。

记者要求拉群学习,小丘马上回复:再交128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假师父”发布的商家赔偿转账截图。

在澎湃新闻记者进入的另一个“职业打假群”,群主表示,388元即可带人打假药,分享5个500人的打假同行群截图送打假链接,要求是“下车第一时间给反馈,付费的学员会给更多链接思路(打假方向)”。

有意思的是,群里马上有群友给出了更低的价格——28.8元拉群分享赚钱项目,88.8元可以分享退款不退货的产品链接。此外,还有群友称,不要求交学费(上车费),但打假拿到赔偿后要四六分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行的朋友圈截图。

打假

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退一赔十”的惩罚性赔偿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规定,遭遇消费欺诈可以要求“退一赔三”。不少“职业打假人”正是依照这两条规定,打假并索赔。

交完学费后,“徒弟们”一般会按照“职业打假人”指导,下单相应的问题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存在风险,比如广告语中含有被禁止的宣传措辞、可能存在虚假宣传、产品未标明生产日期和地址、假冒其他品牌,或是包含被禁用的成分等等,打假人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问题产品或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购买后和商家协商赔偿。

记者交费进入一个打假“老带新”qq群后,时不时有“师父”在群里扔出商品链接,有些疑似假货,有些有其他问题,群友们会一起分析这个产品能不能打,之后决定要不要下单。

有群友分享称,他举报了某3C产品无3C认证,产品上也没有厂址和信息,按照商品价格索赔500元,但商家只同意赔偿58元,还称不怕吓唬要等工商调解。对此,马上有群友分析说,这是商家在吓唬人,“玩的就是心理战”。

小丘发来的材料中,也包含和商家博弈的方法。“下单之后,可以向平台举报产品的问题,有些商家经过平台专员介入,商家同意赔付后,下单者填一下和解函发过去,就可以等着收钱。”

小丘的材料同样提到,如果卖家硬气,就走工商,通过平台举报或12315举报,“到这一步很多卖家就怂了。”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商家选择起诉。”小丘在材料里说。

“所以说,下单金额很重要,限度、合适就行,卖家起诉的话就要考虑各种费用以及能不能胜诉。当然大家找单子要擦亮眼,别砸手上,最差的情况也只是退款退货而已。”小丘说。

“对商家来说,如果想防止被打假,最好搞个异地的营业牌照,主打一个异地经营,坚持不赔偿,不用怕工商,直接拒绝和打假人协商就成,让他们(打假人)起诉。”小丘说,一般打假人不会真的为了几百块钱起诉,毕竟找律师、走程序也是很麻烦的。

“不知道这些(门道)的商家,一般就给了(赔偿)。”他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贴吧、抖音和qq等渠道,均有职业打假人声称可带徒弟。

博弈

打假交流群里,不少人倾向于“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愿意或者不敢走诉讼渠道,但也有人更倾向诉讼赔偿。

有“职业打假人”在群里发了一份打假奶茶产品胜诉的判决书。判决书显示,他购买6盒、18包奶茶产品,判决商家十倍赔偿金28860元。“职业打假人”说,自己有二十多个案子一起在跑,平均每个月都会有一两个单子下款。“累是累点,但是赚得多。”

面对这些或职业或兼职的“打假人”,商家时常选择破财免灾。

在电商平台卖珠宝的莉莉就曾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她回忆说,一次推销珠宝的直播中,主播无意间讲了“无瑕”二字,被职业打假人找到漏洞,随即下了一单产品,并录屏口误的部分举报到工商部门。“他/她的意思是,虽然肉眼无瑕,但在仪器下看也是有瑕疵的。”

莉莉说,举报后,打假人要求退一赔三。最后她和对方约定退款不退货、赔偿(货物)双倍金额。

另一名电商则告诉澎湃新闻,他们现在做直播尤其谨慎,除了不能说“最”“第一”这样的极限词,高级、极佳(绝佳/绝对)这样的不太明显的词也要注意,“普通消费者可能不会注意,但如果是被职业打假人录屏举报,一举报一个准。”

“举报完了,(对方)微信一加,朋友圈空白,头像灰色。”做化妆品生意的吴林说,这种他一看就知道多半是职业打假人,“上来就要钱的还好说,给个几百的红包就完事,有的狮子大开口甚至反复索赔。”

不仅仅是吴林,做同类化妆品的多个老板都提到曾被职业打假人索赔,甚至已成为商家不愿做这个行业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丘发来的打假教程。

“割韭菜”

除了打假商家外,一些“职业打假人”声称可以教商家预防打假,甚至教商家去“搞”同行。

小丘便是其中之一,“教商家搞同行,用的也是职业打假的那一套办法。”

另一个“职业打假人”也表示,可以帮助商家打击抖音、淘宝和拼多多的同行,有专业的操作办法。但具体如何操作,对方未予透露。

当然,也有人打着“打假培训”的名义骗钱。被骗了300元的赵小平说,缴费后,“师父”发来一堆网盘材料,此后便销声匿迹。“网上几毛钱的东西,他卖我300元。”另有一名群友说,被骗钱后找“师父”对峙,对方嘲讽其“恼羞成怒”,随后将其拉黑。

有“职业打假人”在群聊里提醒,现在骗子很多,有些是借着收徒弟收学员之名,收8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学费;第二种是借着进群进组的名义,要求交进组费,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第三种是交“上车费”,几十到几百元不等,之后分“下车费”,或拿没问题的(产品)链接教人敲诈。

“有些人是实实在在打假,还有些人在搞乱风气。”有十余年打假经验的李成告诉澎湃新闻,市场上真正有问题、需要打假的东西有的是,他们真正的打假人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通过做一些缺德的事情来赚钱。

李成也听说很多人通过打假培训来赚钱,但他不做。“打假培训是割韭菜,新人没赚回本和‘师父’翻脸这种事情也有。”他说,打假培训很容易引发纠纷,类似于“吃货”这种行为根本不应该算到打假中。

“我觉得保护营商环境跟真正的打假并不冲突、也不对立。”他说,保护营商环境同样也需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那些真正的老老实实做生意的人,不让违规者获利。

律师:职业打假是双刃剑

伴随着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争议,公众该如何看待职业打假,相关行为该如何规范?

“在法律层面上,现行法律未对职业打假人作出定义,且普遍支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损害消费安全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监督。”上海润申律师事务所律师石彬和陈诗告诉澎湃新闻,如《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此外,在司法解释、行政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层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政策指导应对职业打假行为,但如若前述培训教授的内容包括如何恶意伪造产品质量问题来威胁商家索取赔偿,那么传授的内容明显就属于敲诈勒索犯罪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丘称,除了带人打假,还可以教商家搞同行。

石彬称,再如职业打假培训传授学员如何恶意制造违法生产经营食品药品的假象,勒索赔偿金,或者依据恶意制造的假象起诉请求支付赔偿金等违法索赔行为,则该行为可能涉嫌虚假诉讼罪。该类职业打假培训机构如被举报将会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更有甚者,一旦学员实施职业打假培训所传授的行为触及到刑法的红线,那么该类职业打假培训机构将会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教唆犯、帮助犯,同样也会面临刑事追究的法律风险。

两位律师介绍,倘若职业打假培训的内容是向学员传授如何在合理生活需求范围内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比如向学员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法》等法律法规、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取证等,那么该类职业打假培训行为不被法律所禁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自称是打假人的群友发布的和商家协商赔偿的对话。

今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惩罚性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针对实践中争议的食品标签及说明书瑕疵认定、代购人责任、小作坊责任、“知假买假”索赔等作出规定。

石彬告诉澎湃新闻,这部司法解释明确针对“知假买假”的案件,要“在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支持惩罚性赔偿请求。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知假买假”者,都应当以“生活消费需要范围”作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要件。这既能发挥“知假买假”者打击和遏制违法行为的作用,又能防止其恶意高额索赔,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总之,此次《解释》出台一方面对“知假买假”行为“扬其长避其短”,排除恶意索赔天价惩罚性赔偿金的可能性,发挥其打击和遏制违法行为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有效抑制恶意高额索赔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的‘副作用’。”

关于职业打假的讨论还集中在“挤占公共资源”上。

例如,2023年上海市职业类索赔类投诉数量达到24.6万件,其中年投诉量超过10件的投诉者有近8000人。更早的数据是,2014年,原上海市工商局12315系统共接到职业打假类诉求867件,占当年投诉举报总量的1.9%;2018年上半年职业打假类诉求达到61939件,占同期投诉举报总量的30.6%。

“职业打假作为民间私力救济方式之一,只要在合理合法范围内,揭露黑心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倒逼商家主动遵守法律法规,那便是功不可没的。”石彬告诉澎湃新闻,但部分“打假人”在追求正义之路时却偏离正轨,利用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敛财,填满自己的欲望沟壑。像“铁头”“狂飙兄弟”等部分博主激进维权,甚至不择手段,明目张胆收取“保护费”。这样非但不利于解决市场矛盾,反而会激化社会负面情绪,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与打假初衷不符。

石彬认为,职业打假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支特殊力量,其存在具有双刃剑的效应,为发挥职业打假人的积极作用并减少其负面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规范: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支持。明确职业打假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护范围,同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和禁止行为。其次,应提高职业打假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方式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的监管和引导。此外,还应建立职业打假人的信用体系和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职业打假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法违规的职业打假人则依法严惩不贷。

(张行,小丘,莉莉,赵小平,吴林,李成均为化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