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学校倒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精英家长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转而寻求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他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路上拥有更多选择,而不是被标准化的教学进度束缚。这股“教育革命”的浪潮背后,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家长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
From Letsight
微信号:letsight520
01.
Homeschool的孤勇者
在家教育并非新事物。早在19世纪的美国,Homeschooling就已成为一些家庭的首选,尤其是在疫情之后,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数量急剧上升。
据统计,2019年美国加州在家自学儿童就增加了7成,到了2022年美国K-12阶段有3,100万学生(占比6%)因各种原因选择在家上学。
在中国,Homeschooling虽然是小众的选择,但它的受众正在稳定增长中。
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报告》,当年全国有6000名在家上学的儿童,而在2013年,这一数字仅为2000人,年均增长率高达30%。
有专家指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满,这一数字未来可能还将大幅增长。
2022年MITRD录取3枚中国大陆的offer中,就有一名学生采用的是homeschool教育模式。
在关于选择在家上学原因的调查中,家长选择在家教育的原因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理由是他们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认为传统学校过度强调标准化的成绩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而在家教育则允许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以及认知能力量身定制课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在家教育还能够营造出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避免了学校环境中过度竞争和压力带来的焦虑感,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多关注和保护。
另外在家教育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是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更多互动,通过陪伴和交流促进亲子情感的发展和家庭氛围的和谐。
尽管在家教育拥有众多优点,家长们仍需面对不少实际问题。例如,如何科学系统地规划孩子的学习内容?如何找到合适的、有资质的师资力量?
《没有学校可以吗》一书中,作者详细分享了自己为孩子制定的课程表:
语文由自己教,数学通过可汗学院的线上课程,以英文为主兼顾英语学习,法语课程则由一位家教老师负责。语文、英语、法语、数学每周三小时。功课表上一格一格的空白是“下课”时间,下课时间为一小时。
虽说在家上学极具灵活性和针对性,但是对家长的要求较高,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且要投入大量精力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家长又要当爹妈,又要当老师,还要当教务主任,压力不要太大了。
而且孩子可能会面临社交困境,难以在学校环境中和同龄人交朋友,未来可能会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02.
补习班成为国际生标配
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稳步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激烈的“补习班风潮”。
不少国际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业之外,还得奔波于各类补习班。
强调“松弛感”的国际学校居然要补习,背后的原因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对于从体制内学校转入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适应国际教育体系的压力并不小。
大部分国际学校的教学语言为英语或中英双语,考试的试卷和解答都要求英语,这对于母语是中文的国内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语言难关,许多家长只能通过课外补习为孩子打基础,尤其是为了提升英语水平,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际课程的需求。
另外,国际学校的师资流失问题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2023年底开始,国际学校外教流失,学校用中国教师代替就成为众人皆知的问题。
为确保不因学校教学质量的波动而影响升学,家长们不得不求助于课外补习,以帮助孩子查漏补缺、打牢基础,保证升学不被耽误。
在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拥有较高的标化成绩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成了申请英美顶尖大学的“硬指标”。
刷出高标化、参加含金量高的竞赛活动、跟着学术大牛做科研等就成为冲刺名校的重要筹码。
这背后都往往需要大量的教育成本投入,一场跨境标化考试少不了几千,一场国际竞赛的报名费就要几百上千,一篇论文的发表的版面费达到几千到几万不等,各种名目的培训费用就更不用说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补习,由此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不少学生不得不加入“内卷”大军,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成绩,也是因为其他同学都在补习,从而感到“不补习会掉队”。
在高强度的补习下,许多学生的身心都被透支,过重的经济负担也压在家长肩头,特别是对经济能力较弱的家庭而言,补习已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高昂的费用和时间成本也让家长背负重担,特别是对于经济负担较重的家庭而言,补习成为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每小时800元的补习费在一些家庭看来已不便宜,但实际收费早已突破这一水平。
藤校学霸、竞赛高手、大学教授等名师的1对1辅导课,费用动辄每小时2000元。
有家长咬牙也要为孩子报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要为孩子打造完美履历。
03.
校外机构挤满“脱产学习”生
国际教育的负面声音不断,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走出传统校园,选择在专业机构进行“脱产学习”。
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选择悄然发生了转变,从“要不要补习”逐渐转向“选学校还是选机构”。
今年九月份开学,就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班上好几个同学不见,他们有的转去了别的学校,有的则去了全日制机构脱产学习。
这样的转变其实和国际教育现状密切相关。
一方面,国际学校的“爆雷”事件频频发生,从师资流失到管理不稳定,让家长和学生上学如履薄冰。
外教频繁更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频繁变动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传统学校的学习氛围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对于那些自律性不足、对未来规划不清晰的学生来说,学校环境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甚至可能在内卷中失去自信心。
脱产学习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项,孩子们可以脱离传统校园,以小班制或一对一的精准教学方式。
孩子可以专注于提升自身学业,不会被其他事情分心,成绩也能更快提高。
与动辄二三十万学费的国际学校相比,脱产教育在相似的成本投入下,往往能提供更多优质资源。
比如名师一对一辅导、量身定制的课程规划、丰富的辅导材料和专业升学服务等。
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课程,不论是提前学习、竞赛准备,还是特定学科的深入学习,都可以实现定制化安排。
脱产学习的灵活时间安排也为许多学生打开了新的可能。那些需要更多时间自我探索的学生在这里可以摆脱固定的课程节奏,集中精力在兴趣和目标上。
随着脱产学习的流行,质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一些人认为,脱产学习可能过于功利,将教育与学习过程紧紧捆绑在升学与成绩上,忽视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
这种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反思:教育究竟是为了获取高分和升学的“捷径”,还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培养长期成长的能力?
无论是homeschool、国际生补习还是脱产学习,这场由精英家庭引领的教育趋势背后,反映了家长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反思与不满。
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为孩子选择一种能够灵活应对挑战、适应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但教育的意义绝不止步于升学或名校的“敲门砖”。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教育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条成长的路上,只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潜力,才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自信而从容地走下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