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鉴于遭受日本国内外的质疑与反对,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已然决定暂且保持沉默,不在东盟首脑峰会上提及构建所谓“亚洲版北约”的构想。然而,美国驻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纽尔却极力地煽风点火,鼓吹构建“经济版北约”,并且宣称要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自2022年初担任美国驻日大使起,伊曼纽尔就多次涉足涉华事务,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挑唆中日关系。今年8月,伊曼纽尔曾荒谬地声称中国凭借“欺诈”手段获取经济领导地位,还扬言要在粮食和海上能源安全方面“威慑”中国,以使中国在行动之前“慎重考虑”。
日本亦步亦趋地紧跟美国步伐,积极响应美国打压中国经济的政策。中国已多次明确表明自身立场,指出美国和日本在近期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常常拿“台海局势”等话题大做文章,不断拉帮结派搞“地缘政治”,以此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美日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压制中国,以确保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得以延续。他们企图通过舆论包装使其不正当行为看似“正当”,进而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国际社会。但任何企图破坏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持续制造危机与混乱的行径,最终都不会得逞。
美国政客们虽然一直在鼓吹与中国脱钩、降低供应链风险,然而物质规律并不会因他们的态度而发生改变,不能生产的就是无法生产。特朗普也好,拜登也罢,二者在各自任期内都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企图重塑美国的供应链。从斯凯迪奥公司目前的状况,我们能够略微知晓这一政策的实际成效。总体而言,中方的反制举措绝不是说说而已,如果美国自行切断与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的中国的联系,想要重建独立的供应链,美国方面应对这一做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慎重权衡。
据报道,路透社近期称,近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调整农产品进口来源,从而让自身处于更有利的境地。若美国总统大选之后与华盛顿方面进一步产生贸易摩擦,中国能够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并且减少这一情况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已削减从美国采购农产品的数量,转而从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购入更多农产品,同时中国也在提升国内的粮食产量。策纬咨询公司农业分析师埃文·帕伊指出:“倘若发生重大冲突,美国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将会降低,北京方面也会更具安全感。”
贸易商与分析师称,因预计选举后两国贸易紧张态势将加剧,中国买家加大了农产品进口力度,其中包含美国大豆和玉米。在今年的前9个月里,大豆进口量增长了8%,大麦购买量增长了63%,高粱进口量增长了86%。新加坡贸易商评论说,此次情况与贸易战时期有所不同。中国的大部分农产品需求已储备充分,所以不会马上出现供应冲击的情况,这将给予中国规划和重新安排采购的时间。美国对中国出口量最多的产品为大豆,尽管美国对华出口贸易额保持平稳,但出口量正在下滑。
这仅仅是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的一个因素,不少人担忧,这也许会引发两国之间的又一轮贸易战。美国国家玉米种植者协会与大豆协会近期发布了一项预测:若出现这种情况,美国每年对华大豆出口量可能会下降约1500万吨,玉米出口量预计会减少220万吨。美国农业部资深经济学家肖恩·阿瑞塔称,在上一轮(2018 - 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农业遭受的损失超过270亿美元,最终依靠美国政府援助才得以弥补,但那几年对种植者而言极为艰难。
美国企业仍旧极为看重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美资企业而言是其在华发展的动力源泉。不过,这些企业也遭遇着众多挑战,像地缘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外,在营商环境方面,也存在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知识产权保护等困扰。“美国企业期望能够在一个更加透明、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里运营,同时也期望美中双方持续强化沟通,提升经贸政策的可预见性,从而给美中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推动作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