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杜聿明集团战败溃逃,我军对其进行追击。12月1日傍晚时分,追击杜聿明集团的华东野战军到了今天的萧县官路口建立根据地。这支部队是华东野战军9纵队第25师下面的74团,他们积极抢先,跑在最前面追击杜聿明集团。
我军和蒋军巧合下见面
到了次日凌晨时分,74团第三营的营长正穿着缴获来的敌人的军大衣洗脚呢,闯进来一个冒冒失失的小战士要卸掉房东家的门板。营长一看这小战士穿着打扮像是蒋介石军队,就问他是哪个连的。这小战士一看他一身军大衣,活脱脱就是自家的长官,不假思索说出口是8连的。三营营长让他把连长叫来,结果连长是来了,还是一个头戴大檐帽的蒋介石军队军官,幸亏通讯员反应快,一下子就抢了对方的手枪。
原来是蒋军的一支徐州的队伍撤退到了萧县,糊里糊涂的遇到了追击杜聿明集团的74团,蒋介石军队一看是解放军,不知所以然,以为是早就准备好埋伏包围了他们,阵脚大乱。所以我军没用多大功夫就把他们收拾干净了。
上级来电和粟裕的判断
这个鱼龙混珠事件,也说明了当时的形势很微妙。刚开始的时候,西柏坡总指挥处认为蒋军逃跑极有可能走两淮路线或者连云港,判断依据是主席给了一条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但是粟裕坚持的说:不可能!
粟裕,素有战神称号,他认为如果蒋军真的走连云港,他手上的三个兵团很难找到相称的船。如果他们走两淮,那边水网地带不适合机械化的兵团出入。粟裕判断:杜聿明不会向东,也不会向南,一定是向西,往徐州西边逃窜。但是西柏坡主席给的情报,上司领导作出的判断让他很为难。
粟裕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把大部队主力放在了西边,就算是敌人从东或者南边逃跑,也能追得上。
粟裕判断无误,11月30日,徐州的将军高达数十万之多开始往西南逃跑。淮海大地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追击战。蒋军还在做顽强抵抗,天上有飞机在轰炸,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冰冷的大地上华野军粮食弹药都已经不足,依然在对杜聿明集团死死咬住不放。
12月2日,当我军74团第三营营长偶然间遇到敌人开战的枪声在官路口响起的时候,聂凤智正在五户、张集这个地方听得真真切切。还没等他赶到,敌人就被打败了。趁热打铁,我军乘胜追击,将敌人推回如今相山庙以北。
聂凤智带领的军队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他们已经疲惫到站着都能睡着,营长还可以在马背上歇一会,甚至掉下了马背都浑然不知。战士们也就路边一趟,就睡着了,这个时候人困马乏,不能与敌人胶着打,必须把往西逃跑的敌人全部拦住就可以。他先是命令少数人负责监视蒋军的动向,其余的大部队向西南平铺着前进,力求全面歼灭蒋军。
到了3日,73团在大回村与前面逃跑的蒋军两军交战,歼灭了蒋军一个营之后,聂凤智派27师折向薛家湖、芒砀山,想封死敌人逃跑的口子。
疲惫不堪的我军将士,连夜出发,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薛家湖、芒砀山,以“快”取胜,趁敌人还没站稳脚跟,就占据了这两个地方。虽说已经是身心疲惫,聂凤智还是不放心,怕有漏网之鱼。
也没来得及好好休息,聂凤智又派人到夏邑方向打探消息,当得知敌人并没有漏网之鱼的时候,他才真正放了心。第9纵队的战士们的两条腿都跑得过汽车的四个轮子,不得不让人钦佩。
4日,永城、涡阳、鲁楼、青龙集等已经被我军全部占领,在永城西南地区,杜聿明集团的三个残余兵团已经全部击破在永城西南地区,堵住了他的逃跑路线。
5日,最后的战役接近尾声,败军之将被合围歼灭殆尽。淮海战役取得大捷,蒋军的败局已定,再无回天之力。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粟裕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二是我军战士在疲惫不堪状态下依然坚持作战的英雄献身精神。还有像聂凤智等这样的开国元帅锲而不舍的追击精神。
杜聿明其实最初的想法是撤退到蚌埠淮河然后再等待机会解救黄维之围,但是蒋介石的命令是命令他往濉溪方向撤退。他不敢违背军令,选择了从一而终,所以最终全军覆没了。反思我军粟裕司令,接到主席的情报后认真分析了战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将敌人包围在陈官庄地区围击成功。
结语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粟裕又一次“违背”中央的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真不愧“战神”的称号。我军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作战英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借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