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夜骑开封这事,有人说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也有人对这种行为持反对意见。

“君子和而不同”嘛,对同一件事持不同看法很正常,但有人说这背后肯定不简单,“风中有股不太对劲的味道”………

01

夜骑源头发生在今年6月18日,4个女生想吃品尝开封的灌汤包,然后在没课的时候挑战骑共享单车到开封:“青春就这么一次,肯定要和自己的大学好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行动。”

当时有媒体报道了,但没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26日,另外5名女生过去了;11月2日,又有5名女生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网络一报道突然就火起来了。

“青春没有售价”的名义,拿下了很多热血青年,为什么不说是他们口中的“拿下开封”,而是被拿下?因为扎堆夜骑不是自发,而是人造出来的热闹。

那谁是这场大型夜骑的幕后推手?先看几张官方的盛情邀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多家景区宣布在夜间对大学生免费开放,有的甚至首次凌晨开园。

光景区免费哪里行?

设置骑行驿站,提供免费饮用水;郑开大道交警巡逻;三家共享单车跨市运营,还有共享单车接驳点……

02

这也没看出什么幕后推手啊?我觉得把这事往什么阴谋、境外势力上联想大可不必。

活动策划者明白,只有大学生能因为骑行免票和夜场开放,再冠以“青春没有售价”的名义,真是完美的巧思。

不过是为了通过激发或者赞美青春活力,并配上特别有针对性且有诚意的方案“拿下”年轻人,去证明景点人气旺魅力大、地方文旅项目火热一片,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美好气息。

所以大学生夜骑开封,本质上就是多方精心策划、密切配合人为打造出来的,他们并非夜骑活动的主角,更像是群演,且不亦乐乎。

03

在这场从四五人的“个性”之旅,发展成如今“荒诞”的大规模夜骑行动,这背后自然少不了舆论的引导。

而且这舆论不能说双标,算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话术”。

11月4日,《郑州日报》强调郑开大道能满足夜骑需要,宽阔的郑开大道也为这次夜骑的出圈贡献了场景舞台。

11月5日,《光明日报》盛赞这是“双向奔赴”、“活力与激情”和“青春”;《人民日报》也为夜骑开封活动继续造势呐喊,精选的评论是“青春无价”“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 少年游”之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8日夜骑人数迎来高峰,当晚,郑州东四环拥堵严重,郑开大道从郑州到开封方向部分路段完全被“骑行大军”占据。

04

然后,舆论从起初那种无保留的、对青春的礼赞,转而变成了对理性骑行、注意安全的呼吁。同时伴随着交通拥堵等现象,抱怨、不满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了。

开封喊话说:热血不止共享单车,青春并非没有界限的横冲直撞;安全并不一定以骑行人数取胜,拍脑袋就走的穷游实则充满风险,举全社会之力的后勤保障不可能次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车也相继发布骑行倡议书,希望大学生朋友能够慎重考虑并减少此类从郑州骑行共享单车至开封的行为。

夜骑开封这件事的背后, 是人造出来的盛况,文旅部门换个花样搞个名堂出来,谁知道真搞出个大新闻。规模可以大,不能太大,所以用“境外势力”出来消解一下,别闹了,到此为止!

至于大学生的“无价青春”,真正青春热血的只有开头那四个女生。青春是特立独行,不是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