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长期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半岛,成为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在双方的博弈中,在1948年下半年,以“三八线”为界,在朝鲜半岛上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政府和大韩民国两个政权。
但两个政权都试图统一朝鲜半岛,这就不免产生纷争。从1949年初到1950年6月,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发生的军事摩擦就高达2000多次。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率先发起全面进攻,朝鲜内战爆发,韩军节节败退,朝鲜人民军很快就攻占了南韩的首都汉城。
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于6月26日出兵协助韩国作战。但朝鲜人民军的进攻势头很猛,到了9月份,已经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国土,美韩联军被压制到狭小的釜山附近。
朝鲜内战爆发后,特别是美军参战后,为了保护我国东北边境不受侵犯,中央军委决定于7月13日组建了东北边防军。
9月15日,美军第10军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的仁川地区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之后,美军不顾中国的强烈警告,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同时,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
10月1日、3日,朝鲜政府和金日成多次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经过多次商议,统一了意见,决定出兵援朝,既是为了帮助朝鲜,也是为了维护我国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出动。10月18日,毛泽东下达入朝作战的正式命令。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进入朝鲜后的第一仗,到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历时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企图占领朝鲜半岛,进而威胁我国领土安全的梦想,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或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要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而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其它名称支援朝鲜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时中央领导们高瞻远瞩的考量,虽然我们要支援朝鲜,与美军作战,但当时我们并不想与美国为首的联军打一场全面战争,所以不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参战,否则就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甚至引起世界性的大战。
其实,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初给准备入朝作战的部队起名为支援军,意味着我们是支援朝鲜作战,而不是我国与敌国之间的战争。
后来,中央就入朝军队的名称,向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征求意见。对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的“支援军”一名,黄炎培觉得十分不妥,他以为师出应当有名,而支援军的主体是国家,如果以支援军的名义,实际上还是以中国这个国家为主体,与美国为首的联军作战,这与不和美国爆发全面冲突的初衷是不相符合的,还是犯了对美宣战的错误。
听了黄炎培的意见,毛主席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将“支援”改为“志愿”,主席解释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国与国的对立。”
的确,志愿就代表着并非国家的行为,而是人民自主的愿望,是民间行为,自然就不会在称谓上引发中美两国的全面对抗。
而且,“志愿军”也不是中国的首创,国际上早有先例,有名副其实的民间志愿军,也有国家派出的政府志愿军。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法国就曾派出一支由政府军组成的志愿军,帮助美国打败英国,美国才得以独立。
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54个国家的反法西斯主义者,组建了3.5万余人的志愿军国际纵队,其中还有100多名旅居欧美的华人,支援西班牙共和军与佛朗哥领导的西班牙国民军作战。
于是,“志愿军”的名称得到了大家都一致认可,入朝作战的解放军就被叫做中国人民志愿军。
当时美国第七舰队进入我国台湾海峡,美国空军又不断轰炸我国东北地区,再加上以前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早已不满,反美情绪极为高涨,当中央发出抗美援朝的号召之后,广大军民纷纷自愿参战,所以,我们入朝的军队,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志愿军
而且,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不希望扩大朝鲜战争规模,不想与中国全面开展。特别是刚走出二战创伤的欧洲国家,他们更不愿意扩大战争的规模。
当杜鲁门发出要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言论后,中国还未发声和惊慌,西方国家反倒先谴责起美国来了。
英国76名工党议员联名致函首相,声称如果英国政府支持美国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他们将对政府投不信任票。
当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时,美国直接承认了志愿军的叫法,其他国家甚至宣称他们从未和新中国作战过。所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起得相当巧妙,从名称上就直接限制了战争的规模,避免了战争的扩大化。
中国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代表的是中国人民自愿帮助朝鲜人民,而不是中国与美国的战争,可谓相当智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