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原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很多“觉醒”教授、学生会因特朗普患上“恐特综合症”。
原来这一点不夸张,据报道,一些“觉醒文化”的知识分子、学生他们无法承受民主党的“败选”,有的走上街头、有的痛哭不止,有的患上“心理疾病”,美国现在需要大量的心理医生。

01
今天看一个街头采访,法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支持哈里斯当选,相反东欧一些前共产主义国家的人却支持特朗普,有自媒体得出结论,越进步的地方越支持哈里斯、越落后的地方越支持特朗普。
这个说法对也不对。北欧、西欧在经济上的确比东欧发达,他们已经从现代社会迈向后现代主义社会,更注重个人感受,东欧经历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们对这套制度更警惕,也更有辨别力。
美国大城市的确多支持民主党,乡村、小城市更支持共和党,这既是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矛盾,也是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近年来却上升为一种“文化战争”,使一部分人“中毒太深”变成了“政治动物”,也就是马斯克说的“觉醒病毒”,这是个人自由的异化也是文明的自残、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美学者郑经卫发帖说:
这几天许多人都发现,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教授、医生、律师、顶级博物馆的高管、甚至许多大学生……面对川普的胜选,可以说是如丧考妣。
就我听到看到的事情来说,有人哭得昏天黑地,有人马上开始预约心理医生。我甚至听说,已经有人自杀了……
这实在是政治这种东西最可怕的地方。
我简单地分析了一下,粗略地得出了一部分自己的猜测:
许多医生,其实是指着变性人的生意养家糊口的。因为大家知道,变性人,往往需要终生服药,并且毕生接受心理辅导。
这群人明白,这次川普的大胜,肯定意味着未来这个产业将只能维持现状,甚至陆续萎缩。对这方面的许多医生来说,恐怕是灭顶之灾。
其次,则是律师。
过去二十年,他们习惯了用“政治正确”作为天条来思考问题。但是,川普2.0以后的美国,恐怕要回归良心、常识、逻辑、恢复依法治国。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要“跳出舒适区的凤凰涅槃”。不过问题是,能重生的才是凤凰,被烧死的就只能叫“烤鸭”了。
教授,同样如此:迄今为止,他们靠着颠倒黑白糊弄了学生,最终是为了获得政府的拨款。眼看着,川普一回来,大概率他们要好好服务学生们了,因为人家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
可以看到,这既有利益方面的争斗,也有立场的站队。
可怜的是缺少辨别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02

马斯克的长子就是在“觉醒文化”的忽悠下,4年前,开始接受激素治疗,2年前,她通过法律手段更改了性别和名字,中断了和马斯克的所有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朗普胜选后,他打算离开美国:

“对这事我想了一段时间,但昨天让我下定了决心。我不认为我的未来在美国,即使川普只执政4年,即使反跨性别法规奇迹般地没有发生,那些自愿投票通过这项法规的人也不会很快离开。”
这是文化版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主张对性别革命、重新确认性别,因此被认为是“自残文化”,造成与自己的出身、血缘、亲情、文化、信仰的割裂。

诺奖作家莱辛曾在自传《刻骨铭心》中回顾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社会进步、各种主义带来的“人格混乱”,她称这是20世纪文明的断裂。
她的前夫、儿子都患上了“人格分裂症”。她在小说《金色笔记》就写了“独立女性的困境”。
有一位社会活动家摩莉就像马斯克的前妻,她们都是为了追求社会进步抛弃了资本家丈夫,摩莉的儿子受母亲激进左翼思想影响十分讨厌现实、对资本家父亲充满愤怒他想离开伦敦去非洲服务,为了“报复父亲”,他拐跑了继母。他想去非洲实现理想,又离不开父亲提供的物资生活,这让他越发痛恨最后走向自杀之路、没死却双目失明。
这是50、60年代英国激进进步主义者的困境,它现在在美国同样走向了死胡同。
宾大法学院终身教授艾米·瓦克斯,因发表被认为是涉及种族主义和冒犯性的言论,被校方停职一年并减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多元主义、“觉醒文化”是为了追求“自由、包容、多元”而出现,但它却变成了一种新的“言论审查制度”,用以"取消”不符合他们认为的多元、进步思想。
意大利、阿根廷,包括这次美国的右转、回归传统价值观,这也是对这种“不宽容”的反叛和挑战。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上个月在纽约演讲中呼吁对“文化身份”的捍卫,她不认为“民族家园”是羞耻的,西方国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明体系,以人为本、男女平等、自由,让人和人更接近的体系。但现在的“觉醒主义”却要颠覆这一文明体系,否定传统道德。
这次大选,
特朗普获得压倒性的支持,说明美国大众已经无法再忍受这种“激进放纵主义、LGBT+”,他们想要回到正常、理性和人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克斯教授被“停职”,就说明正常的辩论、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已丧失。
有学者评论道:
宾大法学院这样的地方,本应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者和倡导者的机构,如今则拒绝文明对话,这确实令人担忧。言论自由在一个享有盛誉的学府中受到侵蚀,无疑树立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校园曾经生成了社会中最为开放的环境,在这里思想得到辩论,碰撞和检验。然而今日我们却正在见证一种另一种文化风气的出现,这种文化优先考虑的是舒适感,而非挑战。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我们可能会培养出一代更倾向于遵从而惧怕挑战的领导者。

事实上,我们非常忧虑地看到,美国正在培养出一代追随者,而非思想者。正如华盛顿所暗示的,一个放弃自己声音的国家,最终可能盲目走向毁灭。言论自由的关键在于开放对话:我们激烈争论的目的是将不同观点呈现出来,辨明是非,从而朝向正确的结论,而不是将彼此妖魔化或试图让反对者沉默。即使认为所面对的言论是错误的,最好的应对是更多的言论,而不是更少,如此才能让最优秀的思想脱颖而出。
03
多元文化是让文化更多元但多元文化主义是1990年代美国社会一种充满争议的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的美国思想和价值体系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促使美国人重新思考美国的历史与未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多元文化主义改变了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联邦政府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和妇女在就学就业方面的体制性歧视,使“多元化”(diversity)成为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由于多元文化主义触动了原来的政治和文化结构,它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一场迄今尚未结束的“文化冷战”,政治上也出现相应的连锁反应。
2020年《纽约时报》社论版主编詹姆斯·本奈特因刊登了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的文章而被迫辞职,我当时就表达过类似观点“无论你多么正确,不允许其他声音出现就是在走向自由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点评论版不就应该发表不同的政治观点吗?媒体、大学是传播思想、文化的地方,在一个正常社会,一定存在左、右不同的立场,允许不同的观点交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才能走向开明。如果是保证“正确的观点”才能表达,就很容易把媒体、大学校园变成“真理部门”,最后人人自危。
但没想到,在2020年美国“黑命贵”运动中出现打砸抢、焚烧圣约翰大教堂的“暴力事件”时,《纽约时报》刊登了参议员汤姆《派遣军队》的文章,评论版主编被迫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刊登后,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不同的观点、立场,才能让公众得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这些媒体可怕在他们充当了“审判官”而不是一个传媒平台,他们长期给公众传达一种声音,就会变成“真理报”,他们也会误以为掌握了真理,让人变得更偏狭。

正是这种“文化战争”,美国很多城市掀起了“砸毁城市名人雕塑、清算历史人物”的现象。
一些对“颠覆美国秩序根基”持批评立场的教授被举报,他们被学校辞退。

瓦克斯教授不过是这场“文化取消”运动的延续,事情的起因源于2023年8月,瓦克斯教授与圣地亚哥大学法学教授拉里·亚历山大共同撰写了一篇文章。
他们在文章里呼吁恢复20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如婚姻内养育子女、勤奋工作和尊重权威等。他们批评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认为这些变革导致了教育水平下降、男性劳动参与率降低、阿片类药物滥用以及非婚生子女比例上升等诸多社会问题。

文章特别批评了内城区黑人文化、工薪阶层白人中的反社会行为,以及部分西班牙裔移民的“反同化”倾向。这一论点引发了强烈批评,左翼指责两位学者的言论带有种族主义和排他主义色彩。但是瓦克斯认为她的言论被严重地断章取义。

保守派在各个领域被打压,基督教信仰从公共领域被驱逐出去,这次大选是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但很多人一下子破防了,即使是“基督徒”中也有人在异议,认为不参与“政治”就是更高灵性上的一种表现,殊不知这是一点点佛系化,自我封闭。
“觉醒文化”不会马上消失,他们还会继续战斗,自有人类以来,“个人放纵”和建立"自由秩序”就处于竞争中,因此一个社会需要“超越性精神”来平衡不同观点和主张,不然,社会就容易陷入纷争和动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