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获的不止是交易额,同学们实地感受“开放”的意义。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际,不少高校师生把“大思政课”课堂“搬到”了国展中心。学院专业教师,带领本研学生到展台观摩、交流,同上一堂沉浸式实景式“大思政课”。在行走的专业课上,同学们实地感受“开放”的意义,让所学有更多可为空间。
【更理解“开放”的价值】
11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召开的前一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一群大学生来到距离进博会主会场5公里外的虹桥品汇基地,现场实地感受前6届进博会的溢出效应。这是该校与东方国际集团联合举办的一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专题思政课。
课堂上,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菁带着同学们在虹桥品汇的展区兜了一大圈,一边介绍展区里的货架,一边告诉同学们,哪些产品是哪个国家带来并在进博会上的首发、首秀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首发、首秀并不是终点,很多外企在虹桥品汇享受到了“保税”福利,他们可以在进博会后继续把最新最好的产品放在这里,这些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卖出才交税。“贸易便利化”在这一刻,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来自孟加拉国达达公司创始人萨夫先生在上海求学并创业,他从自己的视角分享他眼中的中国对外开放。2018年,他带着孟加拉黄麻来到中国,第一次参加首届进博会,借助进博会平台打开中国市场乃至走向世界。随后,他带领公司连续6年深度参与进博会,通过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将黄麻制品销售到土耳其、欧洲乃至美国,为孟加拉当地两千多名曾经没有工作、生活贫困的农村妇女改善了生活。“买全球,卖全球”的进博理念在这一刻,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好理解。
据悉,此次在虹桥品汇开展的“大思政课”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东方国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后的一次深度合作,同时也是该校马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崭新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上海国有企业对外开放实践结合,讲好具有“外”“经”“贸”特色的大思政课,打造具有对外开放特色的系列“大思政课”品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章益国介绍,未来学校将围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及重点工作,以服务社会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科教融汇体制机制,进一步将思政课程融入对外人才培养全过程。
【“感受到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这家公司的参展产品中有一个吸引我的半月板全缝线缝合系统,这款产品用于半月板损伤的微创手术,具有缝合强度高等优点,支撑这些优点的功臣之一就是各种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的缝合线,镍钛超弹性合金材料的缝合针及固定锚材料如PEEK……”近日,上理工材料与化学学院李生娟老师将“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搬到了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带领本研学生共同感受生物医疗领域中材料的魅力和活力。
材化学院岳学峥老师则在展台另一侧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在骨植入方向的应用”:“古代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换牙方式相对简陋,后来人们掌握了使用黄金等金属来固定假牙的技术——用金属箍或金属丝将假牙固定在相邻的牙齿上。现代口腔医学已经实现了即拔即种的种植技术,并且3D打印技术的引入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效率……”
上理师生借助进博会这一开放的大舞台,详细了解当前科技创新的突破以及面临的技术难点,让今后的科研真真切切落在实处。
现场参观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觉得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也感受到巨大的可为空间。“严荣国老师带领我们在碧迪医疗BD展台前,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体外诊断分析技术相关内容和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面对中外科技差距,平添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希望以后能从先进仪器的‘参观者’变为研发工作的‘参与者’。”健康学院刘星语同学说。
【“流动课堂”诠释产教融合】
在进博会这一“流动课堂”现场,产教融合有了更深入的体现。
在ABB的导航技术装备展区和西门子展区,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学院机电专业教师李辉宇为同学们讲解了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减速器,如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以及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机械传动的精妙设计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李老师进一步与学生探讨了智能设备中的高精度传感器技术,这些传感器是实现机器人精准动作的关键,它们与现代化专用芯片、强大的算力和大数据相结合,共同推动了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
城建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学院机电专业教师李辉宇为同学们讲解了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减速器。
在“流动课堂”上,学校特别邀请了多名正在展会实习工作的22级同学,他们为新一届同学分享了在进博会期间的实践经历与感悟。这些同学在展会上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观展者和品牌方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更让众多参展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多家企业因此表达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的意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