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剧本开启,希特勒对外扩张第三阶段开始。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深感拉锯战的血腥,充分认识到了强大军事装备的重要性。他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装甲师,决心以科技和战术上的优势压垮对手。150万德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了波兰。德国人当时的战术是先空袭,扩大恐怖气氛和混乱局面,接着由装甲师打开波兰防线上的缺口,纵身侵入后方,摧毁运输和通信设施,将波兰军队切割包围,最后由轻蔑摩托化师和步兵出击,一举歼灭波兰的有生力量。德国人用闪电战迅速击溃了波兰的防御。
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派遣海军封锁了德国外海。9月17日,与日本达成协定的苏联转投入侵波兰,波兰就这样被苏德瓜分。1918年才宣布独立的波兰,刚过了20年就再次沦为了帝国的口粮,但波兰政府却始终没有投降,反抗之火一直在各地燃烧,法国表示有被冒犯到视线转回息县。英国虽然对德宣战,并且将军队派遣到了欧洲大陆,但却始终没有和德军发生军事冲突。直到1940年4月,嚷嚷了八个月要战斗的英军才跟德国人正式交上了手。法国方面呢,一直龟缩在马竞的防线,天天跟对面齐格菲防线的德军对骂,期限形势一片安静祥和。为了配合军事行动,盟军对德国采取了原料封锁,小曾跟得上掐断德国的军事基础,但德国人却又找到了东方的老大哥苏联,苏德签署苏德贸易协定,德国向苏联提供军事和工业设备,苏联则向德国提供原料。同时,德国迅速横扫了丹麦,登上了挪威的领土,保护了瑞典。德国这条铁矿海运限时间到了5月10日,德国发动曼斯坦计划,闪击了荷兰、比利时,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笑话,马奇诺防线登场了,法国人对马奇诺防线无比自信,甚至不止一次公开表示 坦克和飞机不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进程。
法国的安全主要建立在边境上连绵不断的要塞工事上,认为德军装甲车辆在防线面前就是一滩破铜烂铁,但德军坦克却出人意料地穿越了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阿登森林,兵锋直指位于比利时的盟军侧翼,这条造价50亿法郎的防线就这样成为了摆设。马奇诺防线的失守直接宣告了法国人完全防守军事思想的彻底失败。在德国人犀利的攻势下,40万英法联军被撵到了敦刻尔克,最后不得不扔下所有的重型装备撤回了英国本土。实际上,德国此时完全有机会在这里一举歼灭英法军队,但希特勒就下令停止进攻。关于希特勒这个迷惑命令有很多解释,一说是德国为了与英国议和故意放水,另说这是德国方面认为法国的战况已经明朗,需要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以应对下一步的进攻。格林也向希特勒保证过,仅靠空军足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导致德军正面压迫的B集团军的背后,报社的a集团军在行动上没能达成一致,B集团那时候,A集团啥也没干,给英法联军留下了喘息的时机。等到a集团军开始行动,英国人已经坐着渔船逃回了不列颠。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宣战。十二天后,法国投降,德军又一次开进了巴黎。七月,希特勒发动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了空袭和潜艇战。但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希特勒的计划被挫败,德国遭到了二战以来的首次失败。至此,德国已经成为了苏联以西欧洲大陆的主人。希特勒扩张计划第三阶段结束,距离达成他的目标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及阻止苏联与英法建立军事同盟。我们可以看到,英法对德宣战的时候,苏联在帮德国瓜分波兰,德国蹂躏法国并把英国人撵下海的时候,苏联还在旁观。海狮计划结束时,法国已经退出了游戏,英国也自顾不暇,苏联只剩下孤身一人,战略第四阶段即战线过长阶段到来。海狮计划的失败让希特勒认识到迅速击败英国是一件很难的事儿,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搁置英国,将战火烧向苏联,希望迅速击垮这个东边最大的威胁,借由当地的战略资源进而击败其它对手,最后再收拾英国。但如果不开天眼的话,当时苏联的状况其实并不好。30年代苏联大清洗极大地削弱了苏军战斗力,在芬兰战争中,苏军表现的也极为糟糕,导致德国国内一致认为苏联会向英法一样迅速溃败,偶尔有反对的声音也只是针对进攻计划上的一些细节。
1941年4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军队以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近75%的轴心国部队以及绝大多数不属于西欧的空军部队转移到了东线。苏联军队猝不及防,节节失利,大片领土沦陷,军队和武器装备损失惨重。英国方面呢,则趁机调整了战略,与苏联建立反德同盟。德军在初期 的大胜之后,在莫斯科与苏联陷入了僵持,没能实现迅速击溃苏联的基本战略目标。1941年10月,革命节时,接受斯大林检阅的士兵通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大批后备力量被源源不断动员起来,经济改组转向战士轨道,一场全民卫国战争开始。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却做出了第二个错误决定。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德国向美国宣战,扩大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演变成了一场足以葬送第三帝国的全球大战。
1942年初,苏军在严寒中发动反攻,100万人伤亡的代价换来了德军50万的损失,打破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包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表示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保证不单独同德、意、日法西斯共和,决心彼此合作,战胜法西斯。希特勒不得不调整战略,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粮食、石油产地,进而包抄莫斯科。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伤亡200万人,德军伤亡150万。随后,苏联又在库尔斯克再次击败了德军。德国的优势兵力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几乎消耗殆尽。而北方向上,英军也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击败了隆美尔,战争的局势迅速倒向了同盟国一方。
1943年7月,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九月意大利投降。11月,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击败德国代号霸王计划。1944年春,苏联将德军彻底赶出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九月,击败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苏联投降。1945年2月,苏联解放华沙和布达佩斯,四月,占领维也纳和德国的东普鲁士,德国在东线全线溃败。与此同时,西线德军也被击破。1944年7月,280万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八月,盟军解放巴黎。1945年1月,突破齐格菲防线,盟军部队推进到了莱茵河。随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
被苏联拖垮了的第三帝国四年时间内全线失守,战争也进入到了最后时刻,直到柏林。此时,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决定德国投降后采取分区统治。陷入绝境的希特勒则发出焦土命令,把不设防的城市变为要塞,征召16岁的少年。这一民族最后有生力量投入战斗,要殊死保卫国土。但是,这场妄图阻止奔腾而来的国际反法西斯洪流的绝望抗争几乎立即被粉碎。4月30日,德国国会大厦被苏联占领,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23日邓尼茨政府解散,德意志第三帝国宣告灭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九千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我们先从战略角度分析一下德国失败的原因。第一条就是军兵种结构的不合理。德国的战略目标是疯狂扩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以保障日耳曼民族在世界上所应得到的领土。想实现这个世界霸权,必须要分两步实施,首先是击败法、英、苏,称霸欧洲,然后就是征服美国,称霸世界。其实质是获得对欧洲陆权、大西洋海权的控制,就要求德军的军兵种必须三军齐全,结构合理。但德国过分侧重于陆军和空军,忽视了海军的发展,仍旧沉迷于一战时的大炮巨舰,忽视了航母的重要性,导致德国海军在海洋制空权上存在重大缺陷,也让海狮计划胎死腹中。第二条就是敦刻尔克放过英国人,当时希特勒错误命令的原因在之前我们已经讲到了,尽管33万英法联军将武器装备全部扔在了欧洲,但后来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英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这支力量成为了英伦之战的战场生力军,在日后的大反攻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德军在东克尔克的举动无异于自掘坟墓,第三则是德国对地中海重视程度不够。地中海连接亚欧非大陆,控制了这里,德国就可以轻易进军北非和中东,迅速攫取大量的战略资源,同时阻绝英国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进而切断英国的资源补给线,最终把英国人活活耗死在英伦三岛上。但德国却放任意大利在地中海胡作非为,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在北非和巴尔干被英国人两次击败,直接导致了战争局势的扭转。虽然德国也派遣部队进行了援助,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只有两个师。与之相对的,英国在遭受大规模空袭的前提下,依旧源源不断地向这些地区派出增援。对地中海的轻视导致德国在苏德战争的关键时期还不得不分兵援助意大利,后来随着墨索里尼的垮台,地中海方向直接成为了对德包围网的一部分。第四这是苏德战争中的决策失误。德国内部在对苏战争的战略方向上存在着巨大分歧,军方高层认为应该集中力量攻克莫斯科。
占领首都就能狠狠打击苏联人的心脏,摧毁抵抗意志,迫使苏联投降。但希特勒却认为生产石油和粮食的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才是真正的战略要点。他想要打击苏联的经济腹地,掠夺资源,实现对苏联的逐步蚕食,但他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因素那就是时间。巴巴罗萨计划发动的时间是六月,德军必须在冬天到来之前击溃苏联,否则冬天一旦来临,会给德国的陆军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留给德国人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希特勒却依旧执着于先占领资源,牺牲的却是最宝贵的时间。战争过程中,德国中央军团起初进展极为顺利,迅速攻克了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此时莫斯科门户大开,正是攻克苏联首都的最好时机。但希特勒却下令中央军团兵分两路包围乌克兰基辅。虽然战争胜利了,但德国人却在基辅耗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丧失了拿下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最后不得不在秋冬季节一苏联最佳主场围攻莫斯科,失去了击败苏联的最好机会。
重新回顾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希特勒的个人作用。在希特勒战略的第一个阶段,这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时欧洲各国软弱无力和内部分裂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聪明的德国民族主义者都可能修改凡尔赛体系。但到了第二、第三阶段,德国能够迅速取得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成为西欧霸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希特勒的计谋、胆略和好战性。第四阶段,全球大战的到来和德国的溃败也跟他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希特勒越发自负,这也导致它连续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第一个在解决英国前对苏宣战,第二个向美国宣战,这是美国获得了介入欧洲战场的借口,第二个就是他的种族主义。希特勒一直以来宣称雅利安人种是最优秀的,为此他大肆迫害犹太人,大量的犹太科学家不堪压迫被赶走,其中就包括了极力推动原子弹研制的爱因斯坦。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希特勒也拒绝了乌克兰的援助,因为他认为斯拉夫人是低贱的,不配与自己为伍。
甚至美国有大量的黑人和犹太人就对其大加嘲讽。战争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德国方面,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极大地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德国人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振德意志荣光,极大地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欧洲方面,由于阶级分化和利益的争斗,各国一致对外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英国方面就因为不愿与苏联打交道,致使英军迟迟未能达成同盟。美国方面,第一次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人却不愿担负随之而来的责任,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他们更是大力奉行孤立主义,心想着只要把国内问题解决好就行了,管他。欧洲洪水滔天,一直到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的孤立主义才宣告终结。同时,经济危机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希特勒掌权提供了契机,法西斯主义和无产阶级两大意识形态的增长更是加深了国家间的仇视。而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没有及时介入欧洲事务,任由英法自由发展,也给了德国扩张主义发展的机会。
简单来说,经济危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分裂导致各国间难以达成一致,给德国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希特勒掌权。他的个性加上一战后德国爆发的民族主义浪潮,推动了二战的爆发。实际上各国有很多机会可以阻止战争的。
我认为战争中法西斯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他们背离了人道,胜利永远是站在善良,秉持着人道主义的一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