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过人间
写下这个题目很需要勇气,这是对自己23年养育方式的批判,是愧疚与自责中的觉察与反省,回顾过往,五味杂陈。
双胞胎姊妹花是上天馈赠的礼物,但从出生之日起,她们便承载着不同的命运。姐姐如同被命运捉弄的天使,受困于先天的运动障碍,这残疾仿佛是一块巨石,压在了全家人的心头。成年后,姐姐又深陷重度抑郁的泥潭,一度走到生命的边缘。
她的不幸,让父母不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和重心放在她的身上,而忽略了相对健康的妹妹, 这份倾斜的爱被父母理所当然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直到妹妹也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才警醒,也才有机会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成长路上的那些缺失与困惑。
我是你的保护神
妹妹从小就被赋予“照顾者”的角色,她很少像别的孩子那样无所顾忌地尽情玩耍, 她习惯了随时关注姐姐的动态,习惯了在姐姐需要时挺身而出,多年的习惯在她身上甚至形成了肌肉记忆,姐俩一起走路时,姐姐稍有磕绊,妹妹会条件反射般第一时间抓住她,不让她摔倒,这一点,连父母都做不到。
清楚记得她们上小学二年级时,姐姐的脚受伤了,每天都需要穿着拖鞋呆在座位上,一到下课,妹妹便飞速地跑到她身边,帮她换鞋陪她如厕,还拿出自己在本子上精心制作的猜谜、连线等游戏,让她课间在教室里玩,这份过早的成熟与懂事,细心与体贴,让老师们都为之动容。
作为姐姐的保护神,妹妹不只在身体上照顾她,精神支撑也从未缺失过。
那时正值初中青春叛逆期,姐姐和爸爸发生了冲突,虽有运动障碍,但姐姐一向伶牙利齿,从未在口头上吃亏,两人越吵越激烈,妹妹安静地呆在一旁不动声色,就在爸爸失控动手打了姐姐的同时,妹妹红着眼圈扑过来,大声质问为什么动手,凭什么打人,瘦削的身躯,勇敢而坚定,丝毫不惧怕爸爸会迁怒于她。
被忽视造就的讨好女孩
如果没有接触心理学, 我恐怕永远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妹妹的讨好型人格。过往的一次次忽视,一幕幕场景,现在想来清晰而刺目。
因为要带姐姐去外地治病,一岁零两个月的妹妹被迫与妈妈分离,一分就是一个半月,再见到妈妈,妹妹好像不认识这个“似曾相识的人”,没有称呼,只是寸步不离地跟在妈妈身后,谁也带不走。
那时我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次分离给妹妹带来的创伤,还自作聪明地检验爸爸一个人带妹妹,又教会了几首古诗,认识了多少汉字,这颗安全感缺失的种子在妹妹心中扎下了根 ,从三岁进幼儿园,几乎每天早上送她到班级门口,一路乖巧的妹妹都会一头扎进妈妈的大腿之间,无声地哭泣,不愿分离。这一痛苦的画面持续了整整两年。
姐姐从一岁多开始康复训练,每天五六个小时,父母工作之余的精力自然都分给了姐姐,妹妹从不晓得争宠,只是默默守在一旁,等姐姐训练结束,马上迎上去,立时,两个人的笑声、吵闹声便迅速充盈在家里的每个角落,当然偶尔也会有哭声……
在她们三岁时的一个中午,午睡中的父母被姐姐喊醒,她们玩耍的现场一片混乱,妹妹嘴里流出鲜血,送到急诊缝了三针,医生说这小姑娘真行,这么疼都不哭。原来妹妹给姐姐表演跳水动作,头朝下滑动时受到剧烈撞击,牙齿把下嘴唇咬了个大口子,可妹妹从头到尾都没有放肆而痛快地哭出来。 看到父母焦急担心的表情,她像做错事一样,愈发乖巧安静。
长大后妹妹变得更加敏感细腻,她在清明节给我发信息:妈妈,你也想念妈妈了吧;爸爸生日时和姐姐一起策划生日宴,全程录制,剪辑作品;住校时写信问候每一个亲人;记住每一位大学舍友的喜好,送上贴心的礼物……
在轨道与旷野间的姐妹
进入大学的姊妹花分别生活在两个省市,相隔千里,这也是她们朝夕相处十八年后首次品尝相思苦和孤独感。 姐姐大二确诊重度抑郁,因自杀风险大,妈妈陪同住院治疗,出院后白天妹妹默默承担起照顾姐姐的责任,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家庭分担压力, 深夜就呆坐在客厅沙发上,独自垂泪。
一家人的重心自然又放在姐姐身上,关注她的情绪,她的药物,她的起居,留下痛苦中的妹妹一个人在异地求学,不知是双胞胎的心灵感应,还是基因体质使然,竟也出现情绪障碍,入睡困难。 而家庭能给予她的只有安排就医复诊、心理咨询,大部分时间都靠她自己撑过来,偶尔在夜半时分和妈妈或文字或语音交流,她体谅父母的难,压抑着自己的苦。
时间是一剂良药充满挑战与磨难的三年,让全家人更紧密地连接到一起,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成长、彼此珍惜。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逐渐意识到,家庭在两个女儿的养育上是不公平的:姐姐的不幸让父母陷入深深的忧虑与忙碌中,天平的失衡无奈而自然,但这一事实却无情地剥夺了妹妹的成长养分——平等的关注关心与关爱,让她小小的年纪就要象成人一样,掩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去照顾身边人的感受。
也正是有了苦难的历练,两姐妹比同龄人更多了对人生的体会与感悟,她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勇敢前行,破除重重困难,逐渐走出情绪阴霾,那份难得的姐妹情深,更是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今天,她们仍在摸索与磕拌中不断探索人生方向与价值。 大学毕业后,姐姐曾与一家私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个月之后果断离职。 妹妹在大学生见习岗工作了半年时间也跳槽出来,她们坦言还没找到适合的社会角色,还在考公考编、应聘面试,更多的时间里也会旅游会友、美甲美食,在轨道与旷野中自由切换,不再束缚与纠结。
端详着这两个青春靓丽的笑脸,心中满是欣慰,我终于能够坦然面对那个曾经的不公平,并尽力弥补过去的不足与遗憾 ,而她们,也用包容与理解,坚强与努力,证明了生命的韧性与美好。
岁月悠悠,人间值得。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以爱作为底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挑战,我们都能携手并进,勇往直前,拥抱风雨后最绚丽的彩虹。
封面图源:Pixabay
作者简介:
路过人间
曾是一名编辑,现已提前退休,喜静亦喜动,可以泡茶读书,亦可广场舞中摇曳,爱与家人闺蜜聚会聊天,亦爱一个人沉迷追剧中
以前总畅想未来的日子自由自在地旅游,现在只关注今天想干的事完成了没有
作者过往作品:
渡过青春节主题征稿
人生的轨道与旷野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爆红网络,让大家都纷纷思考轨道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本期渡过青春节主题征稿以“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为主题,对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伙伴们来说,生病就是一次“脱轨”,无论你现在是身处旷野还是轨道,我们很愿意邀请你来分享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思考。
目前征稿已经结束,我们会将入选作品依次刊登于渡过公号、渡过青春号、渡过父母学堂等平台,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已经刊登的作品: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