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徐州众多的文化胜迹、丰富的考古成果、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一睹彭城风华,千年古城掀起文旅热潮。
如何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中华文明的根与魂,让千年文脉薪火相传?11月9日,徐州市两汉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徐州市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50多位专家学者带着文史新观点、考古新发现前来,共同研讨两汉文化研究热点话题,为助推文化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策。
碰撞思想火花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纵使往事越千年,在元代词人萨都剌这首《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中,依然能够窥见巍巍四百年大汉王朝的万千气象。
徐州汉代楚王墓群目前已出土十余座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汉墓,然而墓主、年代、排序问题一直是考古界备受关注的议题。
早在2013年,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就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徐州西汉早期楚王墓的序列、墓主及相关问题》一文,指出了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应为第一代楚元王刘交。
此次交流会上,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建筑保护中心主任李春雷阐释了不同观点。他从汉墓出土的钱币变化,得出北洞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为第二代楚王刘郢的推论。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葛明宇认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元园”铭文铜器作为判定墓主为刘交的依据并不成立,他还提出北洞山楚王墓的墓葬年代,早于狮子山楚王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此次参与研讨的考古专家,有业界“大咖”,亦有学界“新秀”,在这场思想的“交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学术的敬畏之心,以及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徐州汉楚王墓群的考古进展不断“更新”,正是考古人一代代接续奋斗,不断通过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为更好赓续中华文明提供借鉴。
传承文化根脉
本次学术交流会,共收集与徐州两汉考古、文史、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陵园建造、皇家建筑、徐州玉雕、汉画艺术、铁甲胄考古等多领域,绘就两汉文化浓墨重彩的灿烂星河。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才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前不久在巴黎卢浮宫第三十四届ART SHOPPING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顾颖携带6幅汉画像主题作品受邀参展,其中一幅《水上云台》被收录于《卢浮宫画册》。当传统中国画的卷轴缓缓展开,色彩绚丽的朱雀祥云、游鱼细石、水榭楼台让徐州汉画艺术穿越国界、跨越时空,释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星斗遗存,文脉绵长。在百家争鸣的熠熠“星”光中,徐州不断完善汉文化学术体系,为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基础性支撑。
“徐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研究条件,着重挖掘两汉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两汉文化研究工作空间广阔,意义深远。”徐州市社科联主席苗加清说。
“我们热情鼓励有创意、有新意的专家学者出精品、出名著,也希望能够指导、引导广大汉文化爱好者积极创新,培养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代新人,让汉文化传承有序,后继有人。”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说。
点燃文旅热潮
近年来,文旅市场升温,激活消费新引擎。徐州这座承载着楚韵汉风的古城也掀起“文博游”热潮。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徐州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331.91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数和文旅消费规模均列全省第四位。
交流会上,许多专家也表达了对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彭城民间艺术馆副馆长周庄和徐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杜益华认为,要通过“节庆+非遗”的模式,打造汉文化活动新亮点,从而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
“要聚力高质量政策设定、多维度优化服务、多领域产业发展、全方位传播宣介,不断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杨修红说。
高质量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在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统筹推进、系统考量。
今年7月,徐州龟山景区创新推出“夜游龟山”活动,游客们在追寻两汉文化的同时,参与到穿汉服、寻“宝藏”、等研学课程和新场景中,感受文旅新体验。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串联起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回龙窝、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在“江北第一楼”听一曲三弦,在历史文化街区身穿汉服打卡拍照,成为网友心中“总要来趟徐州”的理由。
一场场文旅活动、一系列文博项目、一个个非遗市集,让这座千年古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谱写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汉风华章”。
“在未来的文旅事业和产业发展中,期待与专家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两汉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徐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伟表示。
(朱睿 编辑/高若婷)
来源:江苏广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