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邀请市政府副市长赵燕介绍“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关情况。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项骏;崂山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唐超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新校高位发展、教育强区(市)建设等十大攻坚行动。文件印发以来,全市教育系统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以“打头阵、当先锋”的姿态加快构建学位充足、布局合理、资源优质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质资源供给更加充足,老百姓家门口上学更加便捷

学位供给更加充足

构建与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趋势和城市更新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位供需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加强新建功能区、城乡结合部新建居住区等热点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和建设,优先启动市北区老四方工业区等10个重点片区(园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2022年以来,全市推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28所,增加学位约19.73万个,有效应对了义务教育新生入学高峰。着力扩大学前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183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63%,优质园占比提升至85%,创新实施“长幼随学”政策,开展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满足了老百姓对“幼有优育”的美好期盼。

师资队伍更加优质

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创新教师队伍“引、育、管、评”机制。实行面试前置和统一招考、自主招聘“双招”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近几年全市引进的国家公费师范生占到全省的60%左右。实施新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教育名家五级梯队培育工程,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养国家教学名师8人、齐鲁教育名家培养入选9人、齐鲁名师名校长165人、省特级教师359人,各项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近三年来,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已达两万余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1/6,优质师资实现倍增,有力支撑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发展保障更加有力

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900元统一提高至1300元,初中由1100元提高至1700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每生每年1.7万元,孤独症、脑瘫症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每生每年2.04万元,保障水平均达到全省最高。开发中小学智慧教学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和网上巡课系统,建成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129个、同步课堂教室1700间、创新实验室779间,重点在集团化办学学校、初中强校提质校、城乡学校共同体间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创新,23个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青岛教育e平台获得中国新型智慧城市最高奖“智尊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门口好学校越来越多,更多教育新高地快速崛起

新建学校更高起点办学

实施新校高位发展行动,锚定“建一所、优一所、强一所、老百姓喜欢一所”的目标,采取提前选配校长、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培训,“一长多校”办学等措施,实现“开办即优质”的目标。聚焦校长课程领导力等专题,组织校长赴高校开展高端研修,赴发达地区跟岗培训,36所学校采用“一长多校”办学模式,90所学校参与集团化办学,近几年新启用的107所学校均实现高起点办学,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初中学校更高质量发展

实施初中强校提质行动,瞄准“为基础教育壮腰”的目标,遴选在改善区域教育均衡度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的53所试点校,采取“揭榜挂帅”选聘校长、跟岗学习、教研员包靠学校等9项措施推动强校提质,70%的试点校与区域内的标杆校差距明显缩小。聚焦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打破办学界限,大力推广“强校+弱校”“普高+初中”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共组建235个教育集团,涉及学校900所,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5%。随着青岛一中市南分校(琴岛学校)、青岛五十三中(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青岛第二实验初中、青岛第四实验初中教育集团、青岛启元学校、青岛二中附属李沧学校(青岛世园学校)、青岛实验初中李沧分校(李沧区实验初中)、青岛五十八中附属初中(青岛枣山中学)、青岛实验初中崂山分校(崂山区山东头学校)、青岛二中崂山分校(青岛海尔路学校)、青岛三十九中高新分校(高新区第一实验初中)等优质学校分校(校区)的开办以及各区市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扩容,主城区教育“南强北弱”的现状正在得到改变。

普通高中更加特色多样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行动计划,推出构建校长课程领导力标准、开展“区间分”教学评价试点、构建学生发展增值评价智能系统等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创建省级特色高中7所、省级学科基地8所,2所学校被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24项高中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真正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高中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五育融合全面推进

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品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都能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或艺术才能,都能参加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筑牢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基,在全省率先开展在校生视觉、脊柱和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各中小学课程表,指导督促中小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阳光锻炼一小时,我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和优良率均居全省第一。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同时发力,推出了校长进课堂听评课、大教研组建设、中小学全学段教学质量和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评价、信息技术赋能教学等系列措施,推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等指导意见,为中小学配备科学副校长,一体化实施筑基、奇点、英才、强基四个计划,提升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水平。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在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采取加强教学研究、保障“零起点”教学、优化作业设计、强化校内课后服务等措施,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3个案例入选全国“双减”工作典型案例。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稳居第一方阵。

协同育人持续深化

整合家庭教育各类资源,构建“爱润成长”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持续丰富家庭教育品牌内涵。每年开展“家长开学第一课”,联合青岛广播电视台录制“教子有方”“家庭教育之声”等节目,年观看人数超100万人次,为家长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便捷化指导服务,在全国率先推出《陪伴成长—青岛市中小学生家长手册》,向全市140万家长免费发放。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政策解读、案例访谈、家校互访、送教上门等,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进家庭、进村社、进机关、进企业,汇聚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主线,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构建青岛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具温度的人民满意教育。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Q1

中国教育报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请问这个实验区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将采取哪些行动,并为我市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姜元韶:202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荐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青岛市作为全省唯一的推荐对象,代表山东省申报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24年5月参加教育部现场评审答辩,我们的建设方案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市先后承担了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等多项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都为创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在制定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围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进一步深化,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四大攻坚任务,即以学前教育普惠保障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为根基,以数字化赋能提质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新赛道,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改革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改革基本要求,立足山东、服务全国,在先行先试中破解难题、率先发展,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推出一批改革实验学校,打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青岛样板。

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公民办学位结构和布局,推动农村幼儿园扩优提质,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增加优质公办学位,到2027年,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建立完善的镇村一体化管理和城乡联盟办园模式,提升农村园办园条件和办园水平;建立更加健全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好适应人口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园本课程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全市优质园占比保持在85%以上。

二是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未来三年,我们将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提前谋划学校布局;深化强校扩优,建设更多优质学校;创新改革路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到2027年,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和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形成全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升级提优新路径;高标准建成一批寄宿制初中,吸引城区有需求的生源向乡镇流动,化解“城镇挤乡村空”供需矛盾;建成高质量课程实施和教育评价体系;培养一批能胜任小初衔接“贯通教学”的高素质教师。

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提质行动。未来三年,我们将结合青岛实际创新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赋能教育管理、教研科研和评价改革,探索未来学校新形态、基础教育发展新赛道。到2027年,实现各类教育应用技术集成、数据互通、应用联动和资源协同,打造多层次、多样化数字转型应用场景,形成区域整体性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

四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科学教育课程方案落地实施的顶层设计;建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创新科学教育活动载体;破解创新人才培养难题,构建小初高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到2027年,建成一批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研发一批科学教育优质课程,建设一批数字化实验室,开发科学实践活动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立稳定的科学教师队伍和完善的补充机制,形成科学教育典型经验,打造科学教育助推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模式,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强化“打头阵、当先锋”的意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奋力构建更加优质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党委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家长满意的良好教育生态。

Q2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在有效确保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稳步提升方面,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项骏:近年来,青岛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部署要求,以青岛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为牵引,全面实施体质健康强健行动,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落实体育课时刚性要求。将优化学校体育课程方案、调整设置比例、落实“一天一节体育课”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首要内容,中小学校体育课表全部逐级备案和网上公示,确保义务段一天一节体育课,课时刚性化要求落地落实。

二是灵活调整大小课间时长,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内容。严格落实小课间不低于10分钟,阳光大课间不少于1小时,中职学校和住宿学校借助早训、晚训等时间段,紧密结合体质健康抽测项目训练,加大体育运动时长,提高学生运动质效。鼓励区市、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创新,延长大小课间时长。

三是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充实体育活动要素供给。积极支持区市和学校将跳绳、足球、篮球、健身操等体育项目纳入课后托管服务,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运动习惯,提升体育技能。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家庭体育运动的指导,定期开展远足拉练、户外拓展、假期跳绳打卡等群体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节、健步行等具有青岛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

四是强化评价激励措施,提高关键要素积极性。市、区两级建立定期督导、通报、整改、反馈机制,对学校“一天一节体育课”和“每日阳光大课间1小时”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督导,建立月调度工作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上半年,市教育局共派出10余个督导组督导学校400余所,查课1200余节。

五是健全体育赛事体系,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平台。目前我市市级学生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等赛事活动达13项,每年近2万名学生参与其中,不断完善市、区、校、班学生体育赛事体系,带动百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联合市体育局等联席会议单位,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进校园,提升学生体育训练和竞赛能力水平。

六是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引领学校体育工作高水平推进。我市以校园足球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普及和提高并重,实现以球强体、以球促智、以球育人。今年5月,我市获批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地区,8月份印发《青岛市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点推进大中小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我市正积极向教育部申报新型足球学校建设试点,不断创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拓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领推动校园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推进举措,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一方面,我市学生在国家、省多项学生体育联赛中成绩突出,例如,青岛六十七中男子篮球队夺得2024耐克全国高中篮球联赛亚军,创造高中男篮山东省最佳战绩;青岛实验初中在中国中学生田径冠军赛中,卫冕初中女子组团体冠军;在2024年山东省学生体育联赛中,青岛市代表队获得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共获金牌20枚、银牌18枚、铜牌6枚;获得羽毛球比赛高中团体第一名、初中团体第二名、小学团体第三名;在全国校园足球联赛中,我市高中男子代表队获得中职中专组第五名、普高组第八名;在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山东省“体彩杯”校园足球比赛、山东省“全国特色学校”足球联赛中,我市获得4个冠军、2个亚军,居山东省首位。另一方面,去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良率两项关键指标均居全省第一。2024年,青岛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参加省政府加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经验做法,省政府分管领导对我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做法作出肯定性批示,省教育厅专文印发我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经验。

青少年身体素质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民族未来。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聚焦学生体质强健,不断优化学生体育课程设置,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内容,持续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名片,引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Q3

青岛日报记者:崂山区2023年被认定为我省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请问崂山区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加快“两县”创建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唐超:近年来,崂山区以“两县”创建为抓手,加快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找准优化创建路径这一“着力点”。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在《崂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崂山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当中,均将“两县”创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组织实施保障。制发《关于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等五项制度的通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两县”创建情况汇报,对重点事项提级管理。各部门协调联动,逐项逐校攻坚。着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出台《崂山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抓好张村河等低效片区学校布局建设,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是聚焦经费保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支撑点”。崂山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21年以来,每年投入教育经费约20亿元,并逐年提升。扩充优质学位供给。2021年至2024年,新建和扩建24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学位1.8万余个;对50余所农村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造。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建立7个教育集团发展集群,集团化办学和合作办学实现100%全覆盖,形成了“一体两核三翼四矩阵”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是聚焦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夯实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教育均衡,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健全教育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印发《崂山区教育体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崂山从教。2021年以来,引育省特级教师3人、齐鲁名校长名师5人,齐鲁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人选3人;一位校长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聘优秀教师260余人。深化职称、人事制度改革。在区管校聘原则下,中高级职称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长效机制,交流校级干部和教师448人。

四是聚焦“五育”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一“落脚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社会大课堂育人等典型做法获《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点赞。深化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游戏活动与幼小科学衔接相融共促,幼儿游戏项目入选教育部案例库,我区获评省级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实验区;打造“山海课程”体系,抓牢课堂主阵地,推进大单元教学、初中选课走班教学;运用智慧纸笔赋能精准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作业管理水平;实验学校作为国家级科学教育实验校,牵头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我区中考成绩再创新高。大兴体育之风。精进实施“十个一”项目,每年开展中小学生体育十项联赛,在四年级开设游泳普及课,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16个。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每年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举办“艺韵山海”高雅艺术浸润活动,培育美育特色学校、特色社团和高水平艺术团。2021年以来,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个、省展演奖项20余个。

五是聚焦教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教育数字化这一“突破点”。以数字化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崂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121N”体系。制发《崂山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41所学校智慧教育设施全面升级,3万余名3-9年级学生免费配备了智慧学习设备,1057个班级配备了AI课堂评价系统。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国家级成果1项、省级成果1项、市级成果3项,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下步,我们将持续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凝炼更多可学习、可借鉴的崂山经验、崂山模式,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崂山力量!

来源 | 青岛新闻网教育综合自青岛市教育局

家长粉丝们经常错过消息

星标青岛新闻网教育

查收岛城教育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