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露锋芒
李银桥作为陪伴毛主席最久的卫士,也是最了解毛主席的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过:“我的什么事也瞒不住你。”
在他们相处的15年中,毛主席不仅仅是把他当做一个卫士,更多是一个把他当成一个孩子,当成一个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来培养,用父子情形容两个人的关系最恰当不过。
李银桥是河北安平县人,他11岁的时候便参加了革命,一路上跟着贺龙闯南走北,始终冲在战斗的第一线。
1947年,蒋介石为了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把中共中央首脑机关逐出延安,他调集了胡宗南等部34个旅25万兵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向延安发起进攻。
这时候延安的兵力只有2.6万,只有敌人兵力的十分之一。毛泽东见此,主动放弃了延安,只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
但是部队在撤退的途中被打散,毛泽东所在的中央警卫团被胡宗南部盯上。当时胡宗南部有7个整编旅,而毛泽东的中央警卫团只有900人,这巨大的人数差距,让毛泽东没有打的欲望。
既然不能打,他们只有跑,他们一路跑到了黄河边上。
前面的黄河滔滔洪水,滚滚不绝,翻起来的浪花都能把人吞没。而后面的胡宗南部也快追了上来,现在只有渡河这一条路可走。
然而众人都不敢开口,因为毛泽东曾放出狠话要消灭胡宗南部队,现在胡宗南的部队已经堵在门口,到底打不打?
周恩来也静静地看着毛泽东,等待他的命令。毛泽东看了一眼周恩来,又看了看身后的一脸疲惫的中央警卫团士兵,心中也充满了疑虑,渡过黄河能避一时锋芒,但是延安根据地可能就丢了。
毛泽东盯着黄河陷入了沉思,突然不知道谁传来一声:“烟,毛主席要抽烟。”
这声音虽然不高,但是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毛泽东身上。只见他习惯性地竖起了手指,做出了想要吸烟的动作。
大家一看心里有底了,因为只有在面临重大抉择问题的时候,毛主席才会吸烟,而且是一根接一根直到抽完手边的烟。
现在中央警卫团陷入了绝境,毛泽东要发威了。所有人都开始找烟,但是这年头烟也不是谁都有的。嚷嚷一阵,愣是没一个有烟的,这可把众人愁坏了。
忽然间一个细微的声音传了出来,众人精神一震。
原来马夫老候同志有烟。他是一个爱吸烟的人,但是这烟都是主席给的。现在又还给了主席。
然而大浪一波接着一波,河岸两边都和下雨一样,空气潮湿,火怎么也点不着。
这时候,周恩来让卫士把自己的背包打开,用着棉被把外面的雨水挡住,让另一个卫士进去点火柴。
然而,雨滴夹着风声呼呼地吹打着众人,点烟的卫士连点几次都没把火点着。毛泽东自己也上手了,但是几次都失败了。
就着这时,李银桥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走到周恩来面前。
周恩来看到他眼前一亮,点了点头,便让他进去了。
李银桥麻溜地钻进了被窝,从卫兵手中接过火柴,“刺啦”一划就把火柴点着了,然后,他又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幼小的火苗,直到它长大,才把火递给毛泽东,把烟点着。
毛泽东看着这个小战士,微微点了点头,嘴角也露出一抹笑意。接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又陷入沉思。
良久之后,烟已变成了灰烬。毛泽东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果断地说:“不能渡黄河,干回老本行,打游击。”
说完之后,毛泽东带着众人绕路走到黄河附近的山路上,准备给敌人以痛击。
当胡宗南的部队赶到的时候,毛泽东的中央警卫团已经没有了踪迹,他们沿着河边找了一圈,没见人影,他们以为毛泽东他们渡江逃跑了。
度过这一次危机之后,毛泽东记住了这个年轻的小战士。
毛泽东最长情的卫士长
而李银桥也万万没想到,自己被主席惦记上了。
一天,正在站岗的李银桥,忽然被卫士叫到了纵队指挥室,参谋长叶子龙见了他笑嘻嘻地说:“主席看上你了,他点名要你当警卫员。”
李银桥先是一愣,接着心里又开始嘀咕,自己是要当将军的人,怎么可以去当个守门员。
在叶子龙的殷切希望下,他拒绝了。李银桥担心自己胜任不了这份工作,坚持想要上前线。
叶子龙不高兴了,他斥责李银桥道:“保护好主席比上战场杀几个敌人更重要,这点思想觉悟都没有么?”
李银桥一听知道这个任务是必须要接下来,他朗声说道:“既然是组织上的命令,我坚决服从。”
就这样,李银桥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但是毛泽东却一句话没和他说。李银桥给毛泽东端茶,毛泽东不喝。给毛泽东递水,毛泽东把水放到了桌子上。
尴尬之余,李银桥以为自己的话被人传到了主席耳边。主席对他有意见了。
李银桥和毛主席独处的第一天就这么尴尬地结束了。
李银桥回去以后,懊恼不已,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打破僵局,想要回到队伍当中,但是又知道叶子龙绝对不肯。你想,这么多队伍,这么多的士兵,就李银桥被主席点名要走了,叶子龙能让他再回来么。
第二天李银桥又硬着头皮到了毛泽东身边,他坚持做一些琐事、杂事,对我主席的日常生活做到了无微不至。
渐渐地,毛泽东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善。一天下午,毛泽东出去散步,李银桥默不作声地紧跟着主席,心里想着晚上做什么,明天又做什么。忽然,毛泽东转过头来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李银桥明白这是主席对他释放的善意,毕竟他叫什么来之前主席就知道了。现在问只是为了缓和之前的尴尬,这也是李银桥几天的努力打动了主席。
李银桥赶紧回道:“报告主席,我的名字叫李银桥。”
毛泽东玩味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叫金桥,而叫银桥?”
李银桥知道主席在和自己开玩笑,他也玩笑地回答:“金子太贵重,家里没有,银子倒是有一点。”
毛泽东幽默地说道:“家里还挺富裕的嘛。”
李银桥憨憨地笑了。他家那里富裕,他不过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家里吃不起饭,把他送到了武当山上当了学徒。他也因此有了机会学习强身健体的法门。
毛泽东知道眼前的小伙子有一身好本事,还想着建功立业,所以他又开口说道:“我知道你不愿意做我的警卫员,但是我只是借调你,就半年的时间。”
李银桥默不作声。
毛泽东也有些恼怒了,战场上还是政务上很少有人反对他的意见。现在一个士兵居然对他的命令有异议。毛泽东说道:“为什么?”
李银桥说道:“人人都说主席念旧,用完的纸笔都不舍得丢,跟随多年的老马也不舍得换。主席对旧物都这么留恋,对身边的人恐怕也是如此。半年到了,我想走,怎么办?”
毛泽东听完想了想,好小子分析得很有道理嘛,心中对李银桥多了一份喜欢。略微思考之后,毛泽东又问道:“我准备把你留在身边,你却还有别的想法,这怎么办?”
李银桥看着毛主席为难的样子,想起了延安的那一战,他们也是因此相识。在他看来主席是想大事的人,怎么能为了自己的小事耽搁时间。
想通了之后,李银桥肯定地回答道:“主席我愿意留在你身边。”
就这样,李银桥开始在毛泽东身边忙前忙后,一转眼就是15年。
1948年,21岁的李银桥已经到结婚的年龄,但是他还没有对象。
毛泽东一看李银桥太老实,很难找到对象,他便寻思帮他张。
恰巧,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到了读书的年纪,而组织上派了一个18岁的姑娘韩桂馨女孩来到了延安。
毛泽东一看这俩人是同乡,年龄也相仿,心中便乐开了花。他拉着李银桥的手搭在韩桂馨手背上,让两人握手。
毛泽东知道李银桥没有经验,便又主动介绍李银桥和韩桂馨认识:“小韩啊,这是我的卫士长小李,你们俩是老乡,以后有什么事就找他。”
就这样,在毛泽东有意搭建下,两个人很快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也仅仅是两人成了朋友,远远没达到毛泽东预想的那样。
当然这也怪李银桥本人在这方面太木讷,于是毛泽东又单独找到了韩桂馨。
毛泽东先若无其事地问了小韩的年龄,韩桂馨:“19了”
毛泽东说:“你和小李的年龄相仿,还是老乡,你们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嘛!”
韩桂馨听完,心里忽然如擦干净的镜子一般,瓦的一下,锃亮。她忽然明白主席老是提溜李银桥和她是什么意思了。
从此之后韩桂馨看李银桥的眼神也变了。而李银桥从第一眼看见这个同乡,心中就有了好感。然而韩桂馨有文化,而自己是个粗人,他不好意思提起这事。
一天,李银桥家里来信催他结婚,他急得团团转,这正好被毛泽东看见了。
毛泽东借机问他:“小李啊,你和小韩关系确立了么?”
李银桥一听,脸唰一下就红了,扭扭捏捏地回答:“还没”。
毛泽东:“你喜不喜欢小韩?”李银桥:“喜欢”毛泽东:“那去追啊!”
李银桥一脸问号,这么直接的么?
毛泽东知道他脸皮薄,指点他:“你现在不是要给家里回信么?这不正好是机会么?”
李银桥一听,喜上眉梢,一溜烟地跑到韩桂馨的门前,请她写信。
这个信该怎么写,韩桂馨也不知所措,最后还是在毛泽东的指点下,两个人之间说开来了。
不久,两人就走到一起。接着在毛泽东的操办下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婚礼。
1962年的一天,李银桥收到调令。他整了整衣衫,走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沙哑地问他:“听说你去石家庄?”
李银桥回答道:“报告主席,我去天津工作。”
接着两人都不说话了。半晌后,毛泽东无奈地说:“走了好,万一我离开了,你们该往哪安置。现在,你的后半生也算有了着落了。”
李银桥的泪水忍不住淌了出来,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见主席。但是,军命不可违。
就这样,相伴毛泽东15年的守卫李银桥离开了北京。
虽然,李银桥离开了北京,但是李银桥和主席一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家在风雨中互相扶持,一路走过了多少个春秋。
2009年。李银桥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毛家的后人都去参加葬礼了。
毛主席和李银桥的情谊已经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已经逐步演变成了亲人,我们在缅怀先人的时候,也更清楚的认识了伟人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感情,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