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14日,坐镇军委的张震副主席到中原视察时,对驻守豫东某部官兵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这支部队是百军之杰啊……”这支被张震将军称赞“百军之杰”的部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预备队——陆军第20集团军。
第20集团军的前身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闽东独立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又先后编入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
熟悉我军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几大野战军中,凡是沾上“第一”的,都不是等闲之辈。有这么一句话:八路军擅攻坚,新四军擅野战。抗战期间,新四军1师深入敌后,转战千里,从新四军战史上被称作“苏淅大运动战”起,这支劲旅就开始了野战的征程。
抗战后期,像这样带有战略性质的行动,八路军也有,就是王震率359旅南下湘粤,但战略效果并不理想,最后返回陕北。而粟裕率1师南下后,在淅西北的天目山地区与国民党军针锋相对,这里本来是国民党的第三战区,正是该部直接制造了“皖南事变”。叶飞的苏淅军区第四纵队,参加了痛歼52军的天目山之战,稍稍出了口恶气。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重庆谈判”协议,新1师于1945年11月北撤,在江苏涟水组建成立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下辖3个旅。第1旅是苏浙军区第4纵队,也就是新四军1师1旅的老底子,曾是新四军中的甲等师(新四军旅即师),1纵的绝对主力;2旅为苏中军区教导旅,原新四军6师18旅,新四军曾经有7个师的编制,其中6师最弱,曾遭到日军重创,后来并入1师;3旅前身是苏浙军区第2纵队,一支刚刚由淅东游击纵队升级而来的部队,虽然说是游击队,可在北撤时,加上地方干部在内超过万人,在1纵当“老三”再合适不过。如此一来,1纵要战斗力有战斗力,要人数有人数。
由于党中央的策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为了抢占东北,国共双方调兵遣将,不遗余力。罗荣桓带的山东部队可是八路军115师的主力。山东抽调了大量部队出关,1纵抵达山东后,原来是准备继续北上东北的,可最后只走了政委赖传珠,这样四野就少了一支能征惯战的新四军,三野则多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八路军。
原因是山东部队走了6万多人,还留下20万之众。罗荣桓走后,由陈毅接手,初来乍到的新四军第1纵队就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946年1月),无疑成了绝对的主力,尤其是1旅有闽东红军的老底子,他们奏起《东进序曲》,黄桥大战顽军、车桥痛歼日寇。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纵来到山东后,与原山东部队从生活习惯到打仗套路都融不到一块,打起仗来处处不顺。这让叶飞很是窝火,多年后这位老将军对这段经历还耿耿于怀,他回忆说:“1纵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
真正让1纵露一手的是宿北战役。内战全面爆发后,我军在华东战场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按当时陈毅的话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能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
1946年12月13日,国民党整编第69、第11师分别沿宿(迁)新(新安镇)公路和宿(迁)沭(阳)公路向新安镇、沭阳进犯。陈毅、粟裕集中山野1纵、2纵、7师、8师再加上华中9纵,在华中野战军的配合下,在宿迁对国民党的两个整编师展开了围歼。虽然最后攻入人和圩,逼得第69师师长戴之奇杀身“成仁”的是2纵。但整个战役最耀眼的还是1纵和8师,8师一夜激战夺取峰山,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1纵像把尖刀,向敌人的纵深猛插,把整编11师和69师分割开来,3旅有两个团差不多摸到了敌11师胡琏的指挥部,一时杀得人仰马翻。
这一仗全歼整编69师,重创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陈毅几个月来一直紧锁着的眉头终于得以舒展,还诗兴大发留下诗篇。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纪录(残敌二万一千五百多)、我军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也让1纵善于野战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从此在华野有口皆碑。之后在华东战场上,这样的角色往往是非1纵莫属,那就是奔袭、迂回、穿插,像尖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
1纵初到山东时,攻城拔寨自愧不如山东八路,宿北战役之后,叶飞扬眉吐气,整个精气神就不一样了:咱1纵不但野战在行,攻坚方面也不能含糊。在鲁南战役第二阶段,陈粟指挥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8师、鲁南军区10师、鲁中军区9师全部、第4师10团、军区炮兵团、滨海警备旅、华中野战军1师共27个主力团,围歼国民党军26师和第1快速纵队。作战部队为左右两个集团纵队,右纵队(8师、9师、10师、滨海警备旅加4师10团)拿下峄城;左纵队(华中1师、山野1纵、炮兵团)攻取枣庄。
右纵队白天攻城,晚上就突破南门,第二天凌晨,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就当了俘虏,三下五除二,仗打得干净利索。但左纵队麻烦大了,负责主攻枣庄的是华中1师(今23集团军),1纵负责攻打外围的齐村。
齐村有整编51师133旅的旅部和一个团约2500人,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攻坚战。1纵上去的是主力1旅,不到两天就拿了下来,才伤亡百十人。朝鲜战场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爆破有功,这时已经出名。华中1师师长陶勇是全军公认的战将,是轻易不肯服输的人,这时却打得异常艰苦,曾一度打算放弃。
这让粟裕都感到吃惊,这时叶飞主动请缨,说我还有两个旅还没动呢,攻城不就是爆破吗?粟裕大喜过望,就让1纵去助1师一臂之力。叶飞让1旅2团、2旅4团上,4团就是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沙家滨”团。粟裕还是不太放心,又让善攻坚的8师又上去一个团。
陶勇正憋着一口气,见来了生力军,1师士气大振。总攻开始后,1旅2团一鼓作气,连续爆破,首先突破大围,各路人马纷纷涌进,连8师23团也是从这个突破口跟进的。整编51师很快就支撑不住,最终土崩瓦解。中奖师长周毓英也像马励武一样成了战俘。虽然以后1纵参加城市攻坚的仗打得不多,但像此类爆破的活已不在话下。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山野1纵继续保留“第一”,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各旅分别改为第1、第2和第3师。作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大显身手。
1947年2月的莱芜大战,华野的九个主力纵队悉数上阵,这一仗华野又创造了新的纪录,共歼七万余人。粟裕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毫不犹豫地把头功给了1纵:“在各纵队的配合上,第1纵队最吃力,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就算第一功。”
1纵在莱芜战役中表现出色,在围歼整编74师的战斗中,更是大显神威。都说围歼74师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要取首级,就得割开百万大军。当时华野有5个纵队围着74师,而国民党又有10个整编师围着华野的5个纵队。外围还有我华野5个纵队在阻援,整个态势是围着一个74师在做文章。
看过电影《红日》的人一定对发誓要报涟水之仇的6纵印象深刻,6纵飞袭垛庄,断敌退路,功不可没,但1纵此战也是名留青史。5月13日黄昏,我主攻部队开始出击,据战史记载:“当晚1纵3师攻克凤凰山、曹庄一线,构成了阻南整编65师的坚强阵地……1纵主力则从该师与74师的结合部向南猛插。并于14日午前抢占了天马山、蛤蟆崮、界碑等要点,割裂了整编74师与此同时整编25师的联系”
这是一个十分艰险的任务,杀进去将腹背受敌。叶飞接受任务时,副政委谭震林开门见山:你们1纵队这个“梅兰芳”上不台,这出戏不好开场啊!在外围的10个整编师中,黄百韬的整编25师最为积极,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到了黄崖山、 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 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在最紧急的关头,1纵甚至到了无兵可调的地步,幸好6纵有一个营路过,即刻被顶了上去。
围歼74师是一步险棋,用6纵司令员王必成的话来说:倘使国民党军先我1分钟到达山顶,阻击25师的战斗,乃至整个孟良崮战斗恐怕就是另一番场景了。毛泽东主席也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1纵随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经略中原。1948年11月,粟裕在中原地区指挥了一场空前未有的大决战。根据后来整理的史料显示,打响淮海第一枪的是华野1纵。
1948年11月5日,1纵到达新安镇集结,8日傍晚进抵窑弯,将国民党整编63军包围。8日傍晚至9日拂晓,在堰头与敌63军发生激战,歼敌2000余。10日拂晓,各师同时向窑弯外围发起攻击,至12日拂晓战斗胜利结束。整个战斗全歼国民党63军,创造了以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的战例。正如时任1纵1师政委曾如清将军在回忆《首战窑弯》中所述:“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来说,这只是序幕中的序幕,更大的胜利还在头。”整个淮海战役,1纵参加了穿插、阻击、攻坚、追击等所有的作战,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全歼敌杜聿明兵团。
1949年2月,第1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军长刘飞,政委陈时夫,各师分别改为第58、第59和第60师。随后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战后在江浙地区整训,作为解放台湾的战略预备队。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20军于1950年11月在军长兼政委张翼翔率领下入朝参战。在长津湖战斗中,第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顽强阻击敌军的冲击,最后与敌同归于尽,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1952年10月第20军回国,驻防浙江湖州,隶属华东军区。1955年1月,第60师与 华东军区海、空军共同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同年,改属 南京军区。
1967年8月,第20军军部移防杭州,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75年7月,第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1军对调驻地,移驻河南省开封市。1979年,58师参加了中越战争。
1985年,第20军改编成第20集团军,辖58师、60师和原43军的128师,以及坦克十一师、炮兵旅和高炮旅(59师改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