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好!请进来。你叫什么名字、可以写在这里吗?”日前,看到记者在教室外驻足,广西梧州市万秀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智残儿童刘可拿出一张皱巴巴、画着三朵喇叭花的餐巾纸,邀请记者作“自我介绍”。日常生活中,老师总要求她主动与人沟通,如今的“农村娃”刘可谈吐清晰,热情不怯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梧州市万秀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农村残疾儿童正在练习绘画。(图片经过特殊处理)

农村残疾人的“致富路”也更有盼头。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内茶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家住不倚村的茶农郭石英是肢体三级残疾,近日,她身背竹篓穿梭于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只靠一只“巧手”便能赶采秋茶。自从郭石英加入了镇上的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她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自家的10多亩茶园每年能销售茶叶200多斤,每年增收近3万元。

而无障碍设施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也为残疾人带来了普惠性福利。在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荔枝村肢体残疾人梁刚的家中,这里的灶台、水池、桌椅都仅有50厘米高,有台阶的地方都铺上方便轮椅进出的坡道,床边、厕所等处也都装上了扶手。经过无障碍改造,即便家里没人,梁刚也能正常生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如今,广西全区的134万名持证残疾人,尤其是占比达86.9%以上的116.44万农村残疾人,他们的精神风貌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生存到发展、从福利到权利、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广西正以开放、包容、平等为目标,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城乡每位残疾人提供更有尊严的生活。

就业帮扶 共筑希望

在苍梧县石桥镇联志玩具礼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44岁的肢体残疾人易小洁正坐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玩具,她告诉记者:“以前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稳定工作,靠打零工在家种庄稼生活,日子过不下去。县残联知道后,推荐我来玩具厂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易小洁是组装工,她只需要完成流水线上简单的一环——把两个五角星模型扣起来,放在传输带上,就会有下一步骤的工人接着生产。这是公司根据她的特殊情况专门安排的岗位,她说:“每天只需要完成任务量就有钱拿,这些玩具是老板和麦当劳公司签的订单,定向生产,根本不愁没有活,我对以后的生活很有信心。”目前该公司共帮助25名农村残疾人就业。

近日,远在千里之外的玉林市容县突然下起了大雨,在美柏工艺品公司的院子里,家住六王镇谭螺村的韦利坤正和工友急匆匆地往仓库里收着竹编提篮。“我的左手先天畸形,干活本身就慢,好不容易做一天工,要是淋湿了就全打水漂了。”她说,“以前因为手不灵活,做工慢,进厂打工没人要,只能在家务农。好在2016年,公司到乡镇举办手工编织培训,我就想试一试,没想到培训结束后就找到工作了,现在每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很满足。”

据美柏工艺品公司负责人梁志巧表示,编织工艺劳动强度小,适合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家作业,目前在全区开设分厂10多家,带动容县及周边地区6300多名农村留守人员灵活就业,其中就包括1700多名残疾人。

除了政府帮助外,一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也自主创业,不懈努力成为致富带头人。

北流市大同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钟耀熊,因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多年来,他潜心耕耘果业种植,精通荔枝、龙眼等种植技术,其公司成为当地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1996年,他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发展林果经济的号召,投资承包500亩荒山搞种植,每天和工人们起早贪黑,一起搞规划、开果坎、栽果苗,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种上了荔枝树和龙眼树,并实现了喷水、施肥、除虫自动化。

在钟耀雄悉心栽培下,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一片苍翠繁茂的果场。收购回来的鲜果进行深加工需要人工操作剥离,考虑到这个工作比较轻松,残疾人容易适应,钟耀雄将这个岗位面向残疾农户招聘。他告诉记者:“现在有6名残疾农户在岗,我想让他们能自力更生,靠双手吃饭。”

据了解,目前广西全区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累计争取粤桂协作资金2300多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等项目,直接受益残疾人达3.39万人,在全区111个县(市、区)建立“阳光助残基地”137个,辐射带动1万多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康教融合 因人施策

上午十点,走进梧州市万秀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楼大厅,中度智力残疾儿童何小永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柠檬茶,他嘴里念叨着:“第一步先把柠檬用盐搓洗干净去籽切片,第二步泡红茶,滤除茶叶,倒入冰糖融化……”何小永除了说话会机械重复外,在与师生对话时能够保持思考。被问到入学后都学了什么时,他掰手指数了起来:“柠檬茶、奶茶、咖啡……过段时间要去比赛,我很开心。”

校长胡沛洁告诉记者:“除了表达有些迟缓,何小永能与人沟通,目前看来情况还不错。我们学校像他这样的农村孩子很多,根据孩子们残疾的类别和程度分类教学,肢体方面轻度残疾的儿童,在普通班就读;听力障碍、智障等级轻微的儿童,到特殊班就读;对不适合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至16周岁重度以上的残疾儿童少年,我们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保障农村偏远、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此刻,在距离此地“一路之隔”的梧州市社会福利院,父亲张立雄正等着自己6岁的儿子兴兴下课。“2岁开始,我们发现兴兴每天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仿佛身边的其他事情都与他毫无关系。经过医生的诊断,兴兴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万秀区残联的帮助下,兴兴被送到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进行免费康复训练。”提起儿子的改变,他的脸上露出几分笑意:“今年4月开始,兴兴从只能时不时蹦出三四个字,到现在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从眼神躲闪回避,到能够跟我们直视交流。孩子的变化很大,全家都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据了解,梧州市社会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采用医疗、康复、特教、社会工作和托管相结合的“康教融合”模式,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有意义且有序的行为习惯,减少情绪问题行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使康复训练有效率超过80%。

在玉林市玉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家长周玉坤,她正陪2岁多先天性耳蜗畸形的小宝上课。“手术时,政府给了很多资金补助,给我们节省了不少费用。”她告诉记者:“我家住在北流市新丰镇石碗嘴村,每周固定几天都要来陪着孩子上课,白天我在学校陪他训练‘感觉统合’能力,回家后再接着练。这样康复一年多了,情况好的话很快就能上幼儿园了。”

目前,广西不断健全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累计为13.49万人次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累计为4.63万名残疾学生提供资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

无障碍改造 平等普惠

“农村残疾人是亟待帮扶和关爱的特殊困难群体。”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表示,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较低,不同地域农村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发展不均衡。

为农村“残疾人”打造舒适的“家”环境,聚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则是广西做好民生工程、让城乡残疾人平等享受普惠性福利的重要举措。

“我和7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她年纪大了,还经常生病,没法像以前那样照顾我了。政府去年帮我家平整硬化地面,打造低位灶台、扶手、坡道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家庭改造,为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人提供了很多便利。”现在,梁刚可以自行煮饭、炒菜,不需要母亲照顾。他说:“家门口的土路经过硬化改造,干净又平坦,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出门会摔跤了,出行很方便。”

除了进行基本无障碍设施改造外,苍梧县还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需求差异,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适度改善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为原则,以安全方便、适宜为目标,实行“量身定制”,通过“一户一策”助力残疾人生活无碍。根据残疾人的生活习惯,在日常使用和通行的必要位置增设扶手、防护栏,有针对性地对卫浴室进行无障碍改造,安装热水器,优化水电管线,助力残疾人独立洗浴。2021年以来,苍梧县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300多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家庭无障碍改造。

据悉,广西全区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为4.9万户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服务。

来源:《农民日报》 (2024年11月11日第5版)

记者:雷昱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