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母亲,儿子回家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旭华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中时,刚一开口就已经泪流满面,印象中身体健康的母亲如今白发苍苍,看到日思夜想的儿子,她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
多年前离家的黄旭华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十年的光阴,面对兄长姐妹的指责和母亲的思念,他心中的委屈无人诉说。
“三儿,这么多年你为什么不回来呢?你父亲离开的时候,都还念叨着你的名字啊!”
黄旭华无法说出实情,这么多年他抛弃了“小家”,其实是为了“大家”做贡献!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因为父母都是乡镇中的医生,所以从小他就受到了影响,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对百姓有贡献的人。
黄旭华的求学之路十分艰难,他读书的时候正好碰上祖国深陷战乱,原本要读中学的他没有顺利升学,而是跟随当地的爱国抗日组织走上街头,进行着抗日宣传活动。
抗日时期,黄旭华仓促地读完了课程,从中学毕业,最终选择了报考船舶和航空相关专业进行学习。
他原本想要和父母一样成为医生,从此行医救人,但是当时战争的影响让他改变了想法。
学医救人的力量有限,看着同胞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黄旭华深感悲痛,他醒悟只有民族站起来了,中华儿女才能够挺直胸膛。
于是他将自己的志愿改为造船系,放弃了更好的保送资格,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开始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他跟随代表团出国进行考察,了解国外的造船情况,为新中国拥有自己的潜艇做准备。
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当中,各方面都在努力追赶西方国家,在外国人看来,我们想要拥有自己的核潜艇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黄旭华却没有轻易下定论,他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够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愿望”。
当时的研究小组不到三十个人,并且基本都是年纪不大的年轻学者,他们面对的难题是要做到“从无到有”,这谈何容易。
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子,研究一度无法开展,他们找遍所有相关的资料,一点点筛选拼凑有用的信息,最终还是有人从国外带回来几个潜艇玩具,这才让大家心中有了潜艇的雏形。
这项事业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着,需要高度保密,于是黄旭华投身研究的几十年都没有回家和父母见上一面。
三十年间,父亲和兄长因病逝世,母亲等的眼泪都流干了,兄弟姐妹更是不理解他的“消失”,他顶着压力下定决心要把核潜艇给造出来,这样才不辜负这些年的时间流逝。
等到任务完成,他再次回家的时候,母亲才从报纸上的一则新闻猜出了儿子多年的“去向”。
当误会被解开的时候,老人家理解了小儿子多年来的沉默,当即表示所有人都不能够责怪他,因为她知道儿子有更重要的事业要完成。
对于黄旭华来说,忠孝难两全,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终于能够归家的他只希望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亲情的亏欠。
资料来源: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湖北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