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语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包括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肿瘤防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科技奖获奖项目汇集了我国肿瘤医学领域中的最新、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本领域中的较高学术水平。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均为工作在科研、临床一线的青年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各级科技奖励、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突出、研究内容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自2009年启动以来,不仅得到了整个肿瘤医学领域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也联动了非医学专业热心肿瘤防治科普的社会力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了重大影响力。

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将进行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其中科技奖获奖项目17项,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10名。下文为本次一等奖获奖项目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名称

基于分子分型的晚期乳腺癌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诊疗体系建立

完成人

马飞、徐兵河、莫红楠、樊英、王佳玉、钱海利、李俏、管秀雯、李春晓、张园园

完成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团队讨论实验结果

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约20%,严重制约乳腺癌整体疗效提升。项目完成人团队历时10余年,围绕基于分子分型的晚期乳腺癌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从机制探索,临床转化,到推广应用进行系列攻关克难,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1. 阐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耐药新机制,创建克服耐药新方案:项目组基于曲妥珠单抗治疗抵抗的临床问题,确定吡咯替尼克服曲妥珠单抗耐药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吡咯替尼耐药机制,通过优效性筛选策略创建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新标准。基于前期耐药机制的研究,首创性开展了大小分子联合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新策略,开创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全新格局。

2. 揭示PAM通路介导CDK4/6抑制剂治疗抵抗新机制,建立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耐药后干预新策略:项目组发现并阐述了PAM信号通路下游分子S6K1基因扩增介导乳腺癌CDK4/6抑制剂治疗抵抗新机制,并在II期MIRACLE研究中证实来曲唑内分泌治疗联合PAM通路抑制剂依维莫司较单纯内分泌治疗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克服耐药临床新策略。

3. 揭示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提升关键机制,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免疫协同增效新策略:项目组刻画了免疫治疗过程中关键性细胞亚群及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疗效促进的关键机制。开展国际上首个包含节拍化疗在内的多种免疫联合方案在晚期乳腺癌中对比的临床研究,证实节拍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增效作用。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IF>30分1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药物已在全国3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治疗患者8万余人。

联系人:莫红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名称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肺结节 / 肺癌早期“筛 - 诊 -治”体系

完成人

何建行、梁文华、梁恒瑞、刘君、徐鑫、邵文龙、王炜、李树本、崔飞、赵毅

完成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团队进行无管微创肺癌根治手术

肺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遥居首位。解决肺癌高死亡率的关键是提高早期肺癌的筛查率、提高肺癌手术的准确性,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并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提高诊疗的精准度,缩小不同医疗中心之间的差距。项目组历经十余年创建了基于智能技术的肺结节/肺癌早期“筛-诊-治” 新体系创建与推广应用,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1. 建立真实世界肺癌多维度大数据库,研发数据加密算法建立基于社区12万肺癌筛查人群的多组学数据,建立基于多医疗中心肺癌多模态数据库,给模型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首次证实筛查可使肺癌总体死亡率下降10.6%,提出更适合中国人群的筛查标准,减少的漏诊率高达81%,示范区实践中经济评估节省大约2亿元。建立从Federated Learning到Relay Learning的多中心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加密算法,保护医学数据隐私,促进多中心合作,为后续多中心AI的数据模型训练与应用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2. 建立人工智能肺癌诊断模型,提高肺癌诊断率,转化产品并推广应用开发全球首个肺结节"甲基化液体活检+CT影像AI"联合诊断系统PulmoSeek Plus,10 毫米结节AUC>91%, 其明显优于国际通用的梅奥模型,可减少85%的良性结节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手术、避免72%的恶性结节被延误治疗。

3. 创新智慧胸外科诊疗设备,赋能外科手术操作。研发全球首个自主研发裸眼3D胸腔镜显示设备,使手术操作准确性提高36%、视觉疲劳下降60%、缩短手术时间、显著降低学习曲线,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以及多项发明专利,已在>100家医疗单位应用。

4. 建立基于临床及分子特征的肺癌治疗预测模型,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创建基于14基因的EGFR患者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估系统,避免1/3病人不必要的术后化疗,使EGFR突变人群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接近百分百。

联系人:凌丽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名称

进展期前列腺癌精准分型及诊治策略的建立与应用

完成人

叶定伟、朱耀、戴波、吴俊龙、秦晓健、万方宁、顾伟杰、王备合、王弘恺、林国文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团队进行病例分析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占比高(中国:50%vs欧美:10%),且精准治疗手段匮乏。基于此,项目团队历时10年,聚焦“中国进展期前列腺癌的精准分型和诊治策略”开展系列研究。该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 建立进展期前列腺癌的精准分型,鉴定内分泌治疗快速进展的3种高危分型,针对性开展精准联合治疗。团队鉴定出同源重组缺陷型、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和糖代谢异常型三种进展期前列腺癌高危分型,并深入开展分子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提出并推广针对性的内分泌联合治疗方案,明显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

2. 联合应用PSMA和糖代谢功能影像,可早期检出前列腺癌寡进展,针对性开展挽救性治疗。团队首创了1种多模态PET-CT影像系统,并据此开发和推广了内分泌治疗联合原发灶切除、联合转移淋巴结清扫、联合转移灶放疗等3种挽救性治疗策略,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

3. 首次聚焦高瘤负荷人群,基于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确定强化内分泌治疗“中国方案”。团队领衔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瑞维鲁胺的全程临床试验和药物上市,确定强化内分泌治疗方案,显著改善高瘤负荷患者的预后。

该项目累计发表论文168篇,包括Lancet Oncology、European Urology等行业顶刊;领衔发布《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前列腺癌篇等25部行业指南和专家共识。项目成果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最终达到疗效提升,已应用于超100家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公布的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已超过80%,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比肩欧美。

联系人:吴俊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名称

胸部肿瘤放疗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

完成人

陈明、习勉、季永领、周清、吴一龙、金莹、徐裕金、胡晓、王益锋、李强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浙江省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医诺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病例讨论

团队围绕胸部肿瘤放疗的精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不断探索,在自适应放疗、智能化远程放疗、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等三个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 集成放疗装置与技术,开创肺癌在线自适应放疗新模式:①创新性地将定位CT、加速器和全流程智能技术一体化集成,将定位到治疗的流程从耗时1-2周缩减至20-30分钟;②首次明确肺癌是在线自适应放疗的适应证;③领衔我国基于四维CT的呼吸运动研究和器官运动管理。

2. 打通异源放疗设备接口,研发放疗信息系统,首创远程放疗新模式:①开发了放疗设备通用接口和放疗信息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异源放疗设备间的互联互通;②搭建了远程放疗云平台,创立远程放疗新模式,辐射41家医院和非洲马里,改善了放疗行业生态;③牵头制定我国首个《远程放射治疗服务规范》。

3. 阐明胸部肿瘤治疗抵抗和免疫逃逸机制,创新放免联合新模式:①发现异质性T细胞浸润导致免疫逃逸及PI3K/AKT通路过度激活是肺癌放疗抵抗的机制;②开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肺癌和食管癌中安全有效;③开展系列临床试验,首创适用于老年食管癌的高效低毒放化疗方案。

项目获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成果发表在Lancet Oncology和JAMA Oncology等高水平期刊;改写NCCN、ASTRO、ESTRO和ESMO等权威指南;牵头制定《中国肺癌放射治疗临床指南》。获发明专利8项、软著5项、三类医疗器械证2个。实现放疗创新设备和放疗信息系统国产替代,远程放疗服务逐步普及并辐射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联系人:杨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名称

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规范化诊治体系的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

完成人

郭伟、任国欣、吴云腾、王婧、何悦、周恬、崔儒涛、鞠侯雨、马旭辉、宋浩

完成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果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查房

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HNMM)是我国高发的黏膜黑色素瘤亚型之一,易发生转移,长期缺乏科学的临床分期及治疗规范,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20%。构建科学临床分期,规范临床诊疗成为HNMM临床难点。该项目历时20余年,取得系列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1. 创建规范诊疗体系,显著提高HNMM远期生存率及生存质量。2015年、2021年先后发布两版专家共识,并于2022年发表CACA指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上海方案、中国特色”的HNMM规范化诊疗体系,即原发灶冷冻消融术→术后辅助化疗→颈淋巴清扫→生物治疗(干扰素,靶向及免疫治疗)→赝复体修复→全程管理等。HNMM远期生存率提高15%,同时明显降低医疗成本,社会效益显著。

2. 填补HNMM临床分期空白:国际上率先证实早期HNMM的存在,建立涵盖T1和T2的新临床分期,填补TNM分期长久以来无早期分类的缺陷,确保精准诊治,其数量与质量居国际领先。

3. 积极开展临床转化研究:A、在国际上率先发现CDK4基因扩增为HNMM独特的基因突变谱,并成功开展I期临床研究,DCR达81%(注册号:ChiCTR2000035423);B、证实MITF为靶点的原研新化合物可作为HNMM新的治疗靶点,该研究获得国家优青及中央引导计划等资助410余万元,并取得国际专利授权(US011077097B2)。

研究成果已在全国45家三甲医院及50余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成果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76.082)、Cell Research(IF:46.351)等顶级期刊,并取得专利授权7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在中国抗癌协会大平台下,研究成果引入300余家医学院校,五进为基,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联系人:吴云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设计制作:ONCO前沿

文章来源:肿瘤界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