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金融健康正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

11月9日举行的2024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居民金融健康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报告》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开展的第二项消费者金融健康专题研究,旨在形成中国居民金融健康研究的长期调查机制。

《报告》课题组认为,在提升中小微弱的福祉作为终极目标之外,普惠金融发展应该有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可度量的中间目标。作为一种度量工具,金融健康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金融能力建设及金融消费者保护所期待达到的直接结果,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间目标和政策评估工具。

居民金融健康存在潜在改善途径

过去10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实现了支付村村通、保险镇镇通。不仅如此,我国数字支付的使用率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消费者金融素养也越发得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重视。《报告》课题组认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关注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质量维度。

近年来,国际监管界提出,要超越普惠金融,使用一个更加全面的概念,把金融教育、消费者保护等其他政策涵盖进来。《报告》课题组认为,在提升中小微弱的福祉作为终极目标之外,普惠金融发展应该有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可度量的中间目标。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于2019年首次在绿皮书中提出了金融健康的概念,并在过去5年完成了10份专题报告和一些相关的子课题。

今年的《报告》显示,居民金融健康指数均值为59.3分,在考虑样本权重的前提下,相较去年上升了接近4分;比较健康和非常健康的比例上升了7.4个百分点。

课题组在关注居民金融健康现状和群体画像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居民金融健康的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

《报告》认为,金融教育方面,可以通过提升金融素养、促进有利的财富管理行为来提升金融健康水平。

行为助推方面,《报告》课题组观察到,能够从数字渠道获取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以及具有一些积极财富管理行为的群体,相比没有这些行为的群体,金融健康比较好或非常好的比例明显更高。

服务创新方面,帮助管理收支和存钱的软件应用是几乎所有群体都最希望增加使用的服务。

纳入普惠金融政策目标体系

《报告》认为,虽然过去一年经济发展面对国内外挑战,但受访者对当前和未来财务状况的掌控力、保险保障覆盖程度和对未来财务的预期有明显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保障覆盖程度有所改善,但仍然是目前提升空间最大的金融健康指标。

《报告》研究发现,在控制收入、资产、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变量的情况下,金融健康状况越好的群体,越有可能有松弛的消费倾向,促消费的经济政策应该关注居民的金融健康。

此外,金融健康与生活幸福显著正相关,提升金融健康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间目标工具。

针对调研情况,《报告》建议:

在宏观层面,首先,金融健康可以作为一项中间目标工具,来帮助监测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次,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体系,可以帮助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关注客户的金融健康。再次,居民保险保障覆盖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力推动普惠保险发展、持续加固社会安全网正当其时。最后,推出金融教育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金融教育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在行业层面,金融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客户金融健康的“多赢”效应,看到好客户、好资产的良性循环。为此,需要持续地度量金融健康,为业务优化提供信息和证据。

尤其是,要落实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等消保举措,将金融健康的服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消费者权益保护创新机制,这是实现居民金融健康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也需要搭建机制和技术的基础设施,让行为助推和服务创新成为一种长期实践。

(编辑:李晖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