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一穷书生,因为一首诗,不但抱得美人归,还意外地得到了万贯家财,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这首诗的后两句至今是脍炙人口。

这个书生叫崔郊,他生活在唐代,《全唐诗》只收入他这一首诗,可就是凭着这一首诗,他不仅财色兼收,还流芳百世。我们先来了解崔郊在什么情况写下这首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郊借住姑母家,收获到了爱情

据说,崔郊是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他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早年家境贫寒,家徒四壁。

幸而他有一个稍微富一点的好亲戚姑母。考取秀才后,他借住在襄州的姑母家,崔郊埋头苦读,准备考试,憧憬着一举高中也好报答姑母家的“二次养育”之恩。

读书之路何其漫漫,崔郊寒窗苦读,在姑母家一住便是数年。姑母家虽然身处襄阳小镇,但姑父一直打点生意,生活也还算富足。

因为姑母身体不好,家中琐碎事务便一直由婢女料理。崔郊在姑母家中暂住的几年,婢女换了两三个,都是勤快能干的姑娘,除了为姑父姑母打理家务,也伺候他日常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一个叫红袖的婢女的到来,打破了一如既往的平静。生得姿色秀丽,楚楚可人,据说还深谙音律。她小心翼翼端送茶水三回九转,送到了崔郊的书房,见公子正在书写诗文,趁放茶盏之际轻瞄了几眼。崔郊听闻新来的婢女唤自己喝茶,下意识地抬头瞥一眼,这一眼便是缘分的开始。

婢女虽没有倾城之貌,却生有一双灵动的杏核媚眼,身上的粗布织衣也遮不住她的优美体态。

如果不是因为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崔郊在老家已到了成婚的年纪。青年才俊爱美人,情之自然,他初尝到了悸动的滋味。

崔郊问婢女:“见你看纸砚的神态,可是识字?”

婢女羞涩地低下眉眼,微微一笑,摇摇头:“公子见笑了,我不懂,但之前总路过学堂,听到过读书声,知道笔墨纸砚都有雅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郊一听喜出望外,一介婢女生的娇媚已是难得,还有心听书看字,就更不得不令人高看一眼了。崔郊心生怜爱:“如果你愿意,以后可来书房伴我研墨,我教你识文断字可好?”

婢女眼神一亮,又有些许羞涩,可还是连连点头感谢公子,随后欢快地转身走出门口,留下崔郊一人回味着。

自此,红袖一得空便来公子书房端茶送水。小憩之时,她伴读研墨,崔郊教她研墨的手法,讲文字里的故事。

日积月累,婢女已能读得些许文字。两人都十分高兴,红袖心里感谢公子的抬爱,他不嫌自己侍女的身份,反而耐心教导。

崔郊握住红袖的手描起字,崔郊一心教,并未顾及其他。可是,红袖却羞红了脸,她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咚咚跳个不停。最后一笔收尾时,崔郊才知道自己失礼,只见婢女目光羞涩闪躲,崔郊不觉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崔郊被红袖的几分娇媚,随春风拂柳般地吹进崔郊的心里。而红袖呢?难得公子赏识,红袖也是心中欢喜,小鹿乱撞。

四季更迭,两人一有机会就会凑在一起。红袖跟着公子学习学问,崔郊品着心上人的浓情蜜意,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春来秋往,此时两人已是彼此心中的秘密,且早已成了热恋男女,可惜,一个是寄人篱下穷书生,一个寄人篱下的婢女,所以他们没有公开关系,只是私下定终身,想等赴京赶考回来后,再跟姑母说此事。

转眼迎来赴京赶考的时刻。临行前,红袖忍不住流泪,她生怕崔郊此番前去,要是一朝飞黄腾达了,有可能就记不得红袖是谁了。

崔郊向心上人承诺,等他考取功名回来便向姑母坦白心意,娶她为妻。红袖泪珠连连,恋人即将远行,她自然难舍。却不成想,这一朝分别,远行在前的人却是红袖自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郊只因一首诗,抱得美人归

分别后,崔郊一心读书,并未察觉到姑母家中的变化,此刻已赴京赶考的他更是不知姑父生意早就遭受变故,因此,崔郊的爱情之路,注定坎坷,姑母家中已陆陆续续变卖了值钱的家当,供崔郊读书和一家老小家用,所以家中也实在没有闲钱再养婢女。

于是,姑母便以带红袖进城“见见世面”为由,想寻个善良大户家,将她卖过去。恰巧,这日遇到襄州于頔府上的家丁,挑婢女,姑母主动推荐了红袖,将婢女红袖以四十万钱卖给了时任襄州司空于頔为婢女。

红袖哭泣不止,姑母也伤心落泪:“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没有能力再用丫头了。襄州司空于頔家境不错,也算是你的福气,好好侍奉,跟着我们,终不是个办法。”

崔郊得知红袖被卖给大户人家当婢女的消息,已是赴京赶考回归时。一晃数月,他日夜兼程,只为早日归来与心上人团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母无奈忙解释道:“姑父生意失利,家中早已不像从前,无奈还要供郊儿读书,还要养活家中老小,才不得不把红袖送走。”

在一切似乎都无法挽回时,崔郊万念俱灰,难以自持,尤其是对婢女思念不已。常常一个人到司空府的大门口徘徊,希望能看到心上人一面,但是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并非他一介书生能够踏进去的。他只能在树下远远遥望,却从未等来红袖的身影。

他怎能甘心?昨天还浓情蜜意的两个人,今天便咫尺天涯。

不过,时光不负苦心人,寒食节那天,那婢女终外出踏青,刚好与站在柳树下的崔郊相遇。两人相遇,四目相对,却无法互诉衷肠。婢女看着柳树下的崔郊笑起来跟哭一样,不由得百感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去后,崔郊写下了一首《赠去婢》诗送给婢女: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的前两句提到了一个叫绿珠的女子,这绿珠何许人也呢?传说她是西晋时代的首富石崇的姬妾,长得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很多的达官贵人都垂涎她的美貌。

当年石崇为交趾采访时,以十斛珍珠买的绿珠,石崇对绿珠宠爱有加,后来石崇被政敌污蔑谋反而死,绿珠为表忠心坠楼而亡。

在这里,崔郊把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心上人,比喻成绿珠,所谓“公子王孙逐后尘,绿垂泪滴罗巾”。意思是她的美貌引得无数公子王孙在追逐,像绿珠一样的女子,并不开心,反而终日以泪洗面,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两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因为一旦嫁入了豪门,就像是深陷大海,昔日的情郎也从此形同陌路,再无交集。所谓萧郎就是“情郎!”的意思,崔郊本姓崔,那诗中应为“崔郎”,但为何要称为“萧郎”呢?

若翻看《全唐诗》,便会发现,许多爱情诗中的女主人公所思慕的恋人都叫“萧郎”,那么“萧郎”一词为何被当作“情郎”来用呢?

一种观点认为,萧郎是春秋时擅长吹箫的萧史。

据汉代刘向《列仙传》中所说:“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

另一种观点认为,“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

《梁书·武帝纪上》:迁卫将军王检东阁祭酒,俭一见(萧衍),深相器异,谓卢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这个萧郎,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多以“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两种观点来看,都证明了《赠去婢》中的“萧郎”不姓萧,而“萧郎”实际上就是“情郎”的意思。萧郎就是唐代对美好男子的通称。

想必于頔也是性情中人,读到此诗,颇为感动,随即畅快一笑:“好一个痴情的崔郊,好一个‘从此萧郎是路人’!既是如此,情不可负,我愿成人之美,速速找崔郊前来。”

于頔不禁称赞:“好一对璧人!你既钟情于红袖,我便将她正式许配给你,且赠礼近万银,以供你二人谋生,让你们不再漂泊!”

于頔慨然将婢女还给崔郊,还送了万贯家财,令二人结为美满夫妻。崔郊题诗娶佳人,一时传为佳话。

书生凭一首28字短诗,意外地夺回,而“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句诗戏剧性地让他抱得了美人归,传颂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到最后

惊鸿一瞥,崔郊和婢女红袖婢女就此互生情愫。由于后因姑母家落败,崔郊赶考,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頔。两人以为一切几乎无法挽回时,司空于頔看到崔郊写的一首诗,他爱惜崔郊的才华,也为其至诚所打动,所以干脆就把婢女送给崔郊,让他领回家去,而且还附赠了好多妆奁饰物。

对于这个大反转,我想崔郊肯定是头脑发懵的,没少偷偷掐自己大腿,看这究竟是不是梦。不要说是崔郊,就是旁人看了也觉得不可思议,此事迅速传为诗坛佳话。一首诗挽回了一段爱情,成就了一段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