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承认,无论你网速多快,热搜里永远藏着几个你压根没听过的词。
前几天同事还在办公室热议“8个瑞士卷怎么分”,今天的讨论都变成“熏鸡”。
《再见爱人》节目里一位女嘉宾服务区顺手买了只熏鸡却意外成了全网热议话题。
互联网梗,似乎总是以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式出现。
从瑞士卷之争到熏鸡事变,既能为我们提供新辩题,也能乘风上热搜。
尽管身边人给我详细科普了熏鸡走红的来龙去脉。
但我依旧很难理解熏鸡为什么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
安迪·沃霍尔有句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是指在未来社交媒体可以让任何本来默默无名的人一下子成为全民的焦点。
这次焦点的中心甚至轮到了熏鸡。
几周前,盒马凭借8个瑞士卷蹭上了热度,把自家瑞士卷卖到脱销。
这几天七鲜紧跟热点,火速推出熏鸡优惠。
兢兢业业的熏鸡卖家也开始充满网感的运营。
一时间,内蒙古某品牌熏鸡各大平台登上畅销榜第一名。
不同于那些善于投放等着上热搜的商家,这家烧鸡品牌显然没做好走红准备。
前几天,卖家对自家烧鸡因综艺爆火也是一头雾水。
今天顺势而为,把综艺里的互联网梗融入客服话术,加班加点熬夜备战双十一。
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
今年双十一首个赢家也许就是这家意外走红的熏鸡。
为了搞清楚社交媒体里的食物为何接连出圈,我们联系到硬壳INK的老朋友临床心理学家汪瞻。
硬壳INK:从瑞士卷到熏鸡,近期社交媒体上出圈的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汪瞻:无论直播间还是户外广告都伴随着营销,大家收取代言费利益相关,强行地告诉你产品好吃。
综艺不一样,尤其素人嘉宾路过服务区买烧鸡的行为就像普通人的本能反应,她没有利益纠葛,所以大家也会认为这个东西真的好吃。
我们对周围人会有模仿学习的过程,就像有时候办公室有人打哈欠,很快就能听到下一声哈欠。
在充斥着各式营销的今天,熏鸡走红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于刻意带货,更像是一种普通人的决策,一种真诚分享。
硬壳INK:瑞士卷和熏鸡都伴随情感话题的讨论,食物出圈是否和家庭议题相关?
汪瞻:首先,两者都是生活化场景,是大家都能接触到的,夫妻或是朋友间可能出现的场景。
实际上不是每个社交媒体都能达到这么爆款的程度,传播过程中食物和情绪强关联。
瑞士卷就是一个典型的委屈情绪,然后再见爱人就更不用说,情绪太复杂了。
对于他们情绪的交锋,观众本来看得就很爽,就希望有些东西就是类似于这种下酒菜一样的感觉。
当这时候,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商品,就会有一种下意识的决策。
其次,这两种食物背后的情绪都非常强烈。
如果你认真观察,现在头部的带货主播,也是像表演一样去推销,一个好的带货主播,情绪都是非常饱满,这种情绪的感染力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广告心理学中有类似案例,比如早期电影院里并没有爆米花和可乐的搭配,后来有公司在影院广告中植入了两者的宣传,荧幕里的内容会调动人们的情绪的反应,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更愿意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买爆米花和可乐。
如同当年韩剧中炸鸡啤酒的经典搭配,今天,吃熏鸡似乎也就成了看这档情感综艺的佐餐。
的确,商品的出圈是有迹可循的。
你可能从来没看过“瑞士卷”原视频,却因为身边人反复提起而买了一整盒。
也可能一集《再见爱人》也没看,跟风去搜熏鸡的互联网梗,转身下单。
更有趣的一点是,这些突如其来的流量并非自己策划而来,而是来自一种随机天降。
而在流量怪力之下,所有优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
对商家来说,泼天流量终究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只有经历强风之后,才能知道商品能否真的经住考验。
也许前段时间“分瑞士卷”和更早的“秦朗丢作业”一样没什么实际价值。
但这次熏鸡走红略有不同,熏鸡的走红无心插柳,熏鸡是被观众自我挖掘的地方美味!
无论你是被节目内容吸引,还是单纯嘴馋想找点看剧佐餐。
都可以试试熏鸡,人总归要吃饭,熏鸡明天也能吃。
Tips:
熏鸡请一定放在冰箱储存。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最近被什么种过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