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突击检查电动车,25万人大规模出动,这场“全民夜查”非但没有让民众安心,反而惹了一片质疑声。25.6万检查人员凌晨“搜查”违规电动车,乍一看阵势惊人,像是准备打击什么重罪犯罪集团,但实际上目标是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车。而问题是,这种阵仗真的有必要吗?扰民不说,对症下药了吗?
电动车如今已经成了不少家庭的通勤神器,谁家还没个“跑腿小电驴”呢?因为又省钱又方便,它是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重要出行工具。可偏偏,停车不便、充电难成了这些“代步小助手”的最大困扰。大城市里,不是没地方停,就是没地方充,甚至很多小区都把充电口一封了事,丝毫不顾骑电动车的人要怎么应对。
夜查确实能起到一时的震慑作用,没谁会在警方盯着的时候去充个电、乱停个车。但等夜查人员撤了,问题还不是照旧?这种“查一查、消停几天、再查再犯”的循环无疑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停车位不足、充电设施不到位,光靠夜查显然治标不治本。
再说,许多电动车后座本来就设计成能载人,但很多地方又禁止电动车载人,真是政策与实际需求一再冲突。这种“一刀切”的限制,说是为了安全,但实际上对很多靠电动车接送孩子、上下班的人群来说,实在不够人性化。禁止电动车载人能理解,但在设计标准和管理规范上,为什么不能更贴近民生需求、实际情况?管理不是光堵漏洞,还要考虑老百姓实际需求。
真正有效的管理,不在于频繁的突击,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细致的政策规划。要让人们文明守法地使用电动车,首先得给大家创造一个文明使用的环境,增设停车区、建好充电桩,再结合日常巡查,引导大家形成守规意识,才能逐步改善现状。
整天夜查突击只会给人留下“作秀”的印象,这种“以防违法代替治理”的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还难以赢得民众的支持。靠突击查到天亮,不如踏实铺几条“绿道”,为电动车开辟个合法安全的通行、停放、充电环境。这事儿真该好好理一理,依赖于突击式管理,只能制造疲劳、激化矛盾。夜查完了,违规又来,夜查再来,谁都知道这种循环没完没了,可要破局,关键在于设施跟上、政策清晰,才能让电动车“有路可走”。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频繁的夜查真能解决问题吗?还是说,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治本之道?对此你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