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的恩师八位,有二舅文正莹、南岸私塾的老师邹春培、有“韶山一支笔”之称的毛宇居、毛泽东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先生李漱清、诗词高手毛麓钟、岳父杨昌济、革命教师徐特立、革命导师李大钊。
毛主席一生尊师重道,他对自己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尊重。
除了以上几位老师以外,他还有一位特别尊重的老师,可以说毛主席对历史的熟悉以及在古文方面的造诣,就离不开这位老师的启发,这位老师只给毛泽东上过一节课,却被毛泽东一生敬重。
01与恩师初见
1919年7月,毛泽东为《湘江评论》供稿,因为笔锋犀利,毛泽东的稿从湖南畅销到了北京,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青睐和赞赏。
因为当时湖南的主政者张敬尧不得民心,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欲。百姓怨声载道。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也公开批判。
因为触犯了当政者的利益,湖南省长兼督军的张敬尧在《湘江评论》开刊一个月后,就将其查封。
毛泽东并不因此而感到气馁,而是利用《湘江评论》积累下来的群众力量,同时利用北洋与主政者的嫌隙,逼迫张敬尧退出湖南。这就是著名的“驱张运动”。
图|青年毛泽东
在这次“驱张运动”中,毛泽东遇到了杨树达,俩人相见恨晚,毛泽东说:“我过去旁听过先生的一节文学课,受益良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当面请教。”
杨树达也是对毛泽东这个有志青年非常看好。
当时在“驱张运动”中,毛泽东被推选为公民代表,杨树达被推选为教育界的代表。两人共同率领代表团进京。这次“驱张运动”达成后,毛泽东也与杨树达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毛泽东向杨树达请教古文知识,还有历史知识,这为毛泽东日后的历史和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也打心里感激这位恩师。
02久别重逢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毛泽东后来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参加革命,抗击侵略者。而杨树达虽然痛恨侵略者,支持革命,拒绝侵华日军的拉拢,但他却一直继续着自己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来到达延安。
而杨树达到北京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后来又到历史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树达被迫离开北京,回到长沙,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继续深耕于教育领域。
图|杨树达
在这期间,杨树达虽然从事的是教育事业,但他时刻关心着革命进程和走向,他也读了很多毛泽东的著作。虽然因为革命不易,毛泽东一直东奔西走,也再未与恩师见面,但恩师杨树达却对有毛泽东这个学生而感到自豪。
1949年,老蒋败退台湾,当时他争取许多文化名人到台湾,其中就包括杨树达。老蒋对杨树达也提出了丰厚的报酬,但杨树达拒绝了。
直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胜利,毛泽东总算是有了时间,他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恩师杨树达。
此时杨树达已经69岁了,师徒二人重逢后,毛主席一把握住了恩师的手:“您还认得我吗?”
杨树达已经激动的热泪盈眶,一方面是因为师徒的久别重逢,一方面是替毛泽东高兴。
师徒二人在一起,从古文的研究,谈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最后,因为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与恩师离别。
03师生情笃
次年,毛主席再次来到家乡湖南,他听说恩师杨树达病重,便来看望。
来到恩师家中,看到卧床不起的恩师,他不由难过起来。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情谊,他拿出500元递给师母,并跟师母说:“如果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再拿出一些。”
因为毛主席知道,恩师一生教书重道,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他现在病情已不容耽搁,必须住院治疗。
可杨树达并不领情,他不客气地骂道:“你别以为自己出息了,哪来这么多钱,快把钱拿走。”
毛主席了解恩师,恩师以为他这500元钱是挪用公家的钱得来的,所以宁愿自己病死也不肯接受。
毛主席连忙坐到杨树达的床前,握着他的手说:“这不是挪用公家的钱,你不要有负担,这是我的稿费。再说学生回报老师,也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您只管安心养病即可。”
图|晚年杨树达
听完毛主席的解释,杨树达才放心的点点头。
可惜,1956年,也就是杨树达先生逝世了,享年七十一岁。毛主席得到消息后非常惋惜,他感叹道:“中国又少了一位语言文学大家啊!”
当年毛主席只旁听过杨树达一节课,就对他有如此情义。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毛主席尊师重道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