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主题是“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加大助企帮扶力度”,邀请大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在浜,中共大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雪丽,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宏志,大连市数据局副局长王芳,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国良介绍有关情况。
围绕八个方面形成30条“组合拳”
市发改委介绍了近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大连市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 《若干政策措施》)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全力施策攻坚。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连续12个季度高于或持平于全国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15.98亿美元、增长97.7%,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推动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一步巩固增强我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八个方面,形成了30条具体政策措施,也就是“大连稳增长30条”。
(一)关于有效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效应。主要包括提升政策资金使用效能、提高金融服务经营主体的质量和效率、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等措施。继续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REITs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发挥对投资带动作用,扩大项目服务保障机制覆盖面。针对部分企业融资困难情况,继续扩大金融产品供给,将无还本续贷政策范围覆盖所有小微企业,并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续尽续”。推广“信易贷”“掌连金融”等服务平台,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设立天使子基金、创投子基金、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长期资本需求。
(二)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措施。继续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以及高能级载体建设,加快精细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实验室重组。强化重点科技攻关,给予“揭榜挂帅”项目,每项最高补贴1000万元。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关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主要包括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快推动“白名单”项目融资落地、落实最新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等措施。重点围绕满足居民购房需求,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不低于15%。批量调降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将筹集1万套户型面积、价格、位置合适的房源用作保障性住房,并有序推进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四)关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主要包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减轻经营主体负担、规范涉企执法监管等措施。将继续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以及“专精特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健全民营企业政策和诉求受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继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五)关于实施提振消费行动。主要包括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文体旅商展融合发展、推进康养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等措施。继续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产品扩面推广,拓展农机类补贴范围,将家电领域补贴品类拓展到84个,提高资金兑付效率。建设一批直播电商运营中心,支持康养、家政等培训经济发展。推行博物馆、文化馆延时和错时服务,在城市公园增加室外球类等场地和健身设施。
(六)关于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制造业准入限制清零政策,推动外商在连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落地大连。推进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整合提升。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七)关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亲属投靠落户政策。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现社保卡各类民生待遇发放等多种服务全面入卡。扩增公办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入学和升学机会。
(八)关于守住兜牢民生和安全底线。主要包括抓好就业增收工作、加大重点群体保障力度、抓好重要生活物资保供稳价、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措施。将重点加强就业和重点群体保障工作,提升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确保粮油、蔬菜、猪肉等政策性储备生活必需品按需供应。
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大连市巩固增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在金融领域围绕提升经营主体融资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两个部分,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明确了发力点。
第一部分,《政策措施》第2条“提高金融服务经营主体的质量和效率”,主要针对间接融资服务,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
一是扎实有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中央金融工作会上提出的金融业发展方向,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我市将“强化‘五篇大文章’金融产品供给”内容纳入《政策措施》,旨在推动金融系统围绕这五个重点领域,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综合用好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累计为辖区法人金融机构办理支农支小再贷款97.3亿元,同比增长35.8%。9月末,我市绿色贷款余额1931.7亿元,同比增长10.7%,连续12个季度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二是积极为重点产业集群引入“金融活水”。当前,我市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集群。其中,精细化工、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是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手段,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此,《政策措施》提出“针对重点产业集群,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旨在充分发挥中长期贷款较低利率和更长还款期限特点,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前三季度,我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26.8亿元,同比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1.3个百分点。
三是持续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是地区经济的生力军,但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进一步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堵点和难点,我市在《政策措施》中提出多项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如,将无还本续贷政策扩围增效,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续尽续”;建立我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的工作机制,对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融资支持;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增设“首贷中心”,推广“信易贷”“掌连金融”等服务平台。三季度末,我市银行机构无还本续贷余额637.7亿元;累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87%,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为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2.9亿元。
第二部分,《政策措施》第3条“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主要针对直接融资服务,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
一是支持上市公司运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提升投资价值。10月18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为加快落实此项政策,我市将“充分发挥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提升上市公司价值”方面内容纳入《政策措施》。10月24日,我市上市公司辽宁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已与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签署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东北首笔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签约落地。
二是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转型升级。 9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为加快落实此项政策,我市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支持政策,引导大连上市公司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内容纳入《政策措施》。10月8日,我市上市公司大连百傲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芯傲华科技有限公司拟增资苏州芯慧联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增资后合计控制其约54.6%股权的表决权。
三是大力引导中长期资本进入资本市场。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今年,我市印发了《大连市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工作专班,新设8家私募基金机构。
积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市科技局介绍了我市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政策内容和下一步重点工作举措。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政策内容
一是全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及高能级载体建设。加快精细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实验室重组,推动其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序列,推动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中试、小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强化成果转化中心与金融服务机构协同发展。
二是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产学研联盟与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到2025年底,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建立150家产学研联盟等新型创新主体。
三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等形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洁净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产业链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5年底前,实施100项市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大连市“揭榜挂帅”项目5项以上,每项最高补贴1000万元。
四是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通过设立天使子基金、创投子基金、产业基金等,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期资本需求。推动银行科技支行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设立科技保险专门机构,开发成果转化险种及保贷联动产品,确保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2025年底前完成20项海外优秀专家柔性引进项目。
下一步重点工作举措
一是积极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全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建设。落实英歌石科学城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健全“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强化高新区与科学城一体联动发展。支持科学城在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实现转型提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四梁八柱”建设。在双碳、洁净能源、海工装备以及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推进“大连先进光源”、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支持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网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梯度培育。围绕化学动力学、精细化工等领域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血液病、核医学等领域培育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推进辽宁实验室、大连实验室建设。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提升科技企业成果转化有效需求。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模式,开展“先投后股”试点,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着力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成果场景应用样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在连技术经纪人全程参与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链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众创空间,打造“青年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支持社会机构、大型企业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加速器,引进国际、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孵化机构在连设立分支机构,高质量建设“大连硅巷”。释放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立常驻型实体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
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体系中的作用。紧密围绕产业体系布局和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支持头部企业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制定中作用。提高企业创新意愿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雏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落实科技企业扶持政策。完善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建设创新平台等方面的政策,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是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鼓励领军人才、杰青、优青、青年科技之星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科技创新,支持重点产业引进外国专家。加强科技创新股权投资,推动设立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参股的天使类投资子基金。支持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开发成果转化贷等科技企业贷款专属产品,开通科技贷款审贷绿色通道。
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省部署,我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进行业务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围绕线上线下两端,致力为经营主体提供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的政务服务体验,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是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上线,让复杂事项线上“一次办成”。目前我市上线运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59个,包含国家、省部署的全部清单内容48个,以及大连市清单内容11个。平均来看,办理时间从30个工作日压减为8个工作日,办理环节从5个压减为1个,提交材料从17份压减为8份,跑动次数从4次压减为最多跑1次,综合压减率超过68%。今年以来,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件量接近40万件。
59个应用场景中,与经营主体相关场景44个,占75%。例如,“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将原本7件“单事项”进行集成,申请材料由14份精简到8份,办理环节由7个缩减至1个;“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集成18件“单事项”,有效解决企业开具无违规证明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办理周期长等痛点、堵点问题;“出租车(网约车)从业资格一件事”,从过去只能现场办理优化为线上、线下多渠道办理,线上一次提交、智能引导、一网通办,大大节约办事成本。
二是持续深化“综合窗口”改革,让企业群众办事线下“只进一窗”。自去年11月以来,我市按照全省综合窗口改革部署要求,持续深化综合窗口改革。通过统一综窗模式、统一事项管理、统一服务标准,三位一体推动企业群众“一事跑多窗”向“一窗办多事”转变。
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综合窗口改革工作。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窗口、人员减量约30%。市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受理事项占比达90%;12个县区级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受理事项占比均超过60%;全市企业群众办理高频事项平均等待时间压缩30%以上。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基本盘,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推动我市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技术改造“双试点”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70.7%。
一是支持产业高端化升级。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以整机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整机攻关带动零部件、材料突破。落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相关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材料的推广应用。
二是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充分借助我市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技术改造“双试点”城市契机,落实各级奖补政策,加快试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是引导产业绿色化转型。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粉煤灰、消化污泥等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发动机、曲轴、轴承等机电产品再制造,抓好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检测。
四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船舶总装雄厚实力,积极推动船舶海工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落实产业配套对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围绕石化产业上游资源优势,依托长兴岛(西中岛)石化产业基地开展延链补链招商,做强从上游原油加工到下游聚酯的产业链条,支持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谋划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苏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