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太平洋舰队,在60-70年代翻译的一批内部参考书刊中就有所涉及,例如C·E·扎哈罗夫撰写的《红旗太平洋舰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曦的走向大洋这本书写的也不错,主要是讲苏联二战后水面舰艇发展史的,不过看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那么读这本书是会很痛苦的。苏联海军基本路线和沙俄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沙俄海军是注重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的,是属于典型的西方海军战术战略逻辑体系的,而苏联则几乎完全不同,这是现实和理念发展的结果。虽然沙俄也重视陆军,但他们实际上并不将海军视作陆军的助手与辅助,而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沙俄海军协助陆军作战的例子也很少。而苏联接手沙俄的时候,海军和其他部门一样,都是极其残破的,为数不多的战列舰还发生了一系列类似喀琅施塔得兵变的事件而损失,或者撤往法属突尼斯的比赛大等协约国北非殖民地的港口,后来被拆除了。沙俄海军与沙皇俄国一起解体了。苏联海军就是在这样几乎完全覆灭的基础上重建的。有一句话叫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海军几乎是所有兵种里最烧钱的一个,对于1921年时给外宾吃饭都只有几片黑面包,一两块方糖和少得可怜的豆芽菜与咖啡的苏俄来说,养一支旧式海军对他们来说既不划算也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海军也存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尴尬问题,所以投入大量资源进去,短时间也很难出成效。苏俄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也导致其很难自行建造一艘完全国产、符合国际先进标准的战列舰,别说战列舰了,就连二战名舰“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都是断断续续造了若干年,一战前开始造,一直到1932年都没彻底完工。一战前造无畏舰的时候,虽然沙俄拨的款子多,但很多精密零部件都需要从西欧诸国进口,例如轴承,原先进口德国的,但战争爆发,无法继续进口,而英国能造,但运不进去,达达尼尔海峡也封锁了,瑞士吧,说自己能造,实际上既不想造,也没能力造,所以搞得俄国的无畏舰上不去下不来,非常尴尬。

被击沉的奥斯利亚维亚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即便东拼西凑造出来,技术上还是落后的,就像印度的“光辉”战机和蛙岛的“雄风2E”之类的东西,结果就和日俄战争期间的几场惨败海战一样,又有啥用呢?除非是那种连海军都几乎没有,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国弱国,可以开到他们海岸线上用舰炮轰一顿,但实际上这种地方已经不多了,何况苏俄真这么干,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允许,而列强也不会给它这种机会。对于近海防御,太大的战舰反而容易遭到敌方集火打击,特别是例如旅顺口之战中,日军再度学习威海卫之战,绕到舰队母港背后的高地上炮击港内舰艇,而在海口被堵住的情况下,这种处境无异于灭亡。因为虽然陆炮很难能够与大口径舰炮对射,但是被封锁在港内,也意味着他们被港外的敌舰肆意炮击,港外敌舰可以机动躲避炮击,但是港内的军舰只有挨炸的份。这也是当时为什么俄军舰队要从旅顺口突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当时的苏俄军队来说,与其把有限的财政投入到如此不靠谱且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项目上,不如让海军变成陆军的一支辅助力量,这样反而更有利。因此,直到50年代初,苏联海军基本上还都是主打“空潜快”,仅有的几艘战列舰,几乎都是从意大利手里拿走,作为赔款用的战利品。莫斯科号载机巡洋舰这种畸形的直升机航母是后来的事情了。基辅号航空母舰则是绕过赫鲁晓夫的导弹梦的一种折中方案,但随着勃列日涅夫在军事领域的投资扩大,与赫鲁晓夫在军事上的话语权随着他下台而湮灭,例如第比利斯号的这种滑跃式航母也就开始大行其道了。但是,苏联海军即便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也还是一直注重火力投射与陆权延伸的力量,因为海军中最重要的不是航母或卡拉级巡洋舰,而是核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打击对方核潜艇的攻击型核潜艇。前者承担海基核力量,对敌二次核反击或一次核打击的任务,后者则作为威慑力配合伊尔-38反潜机等设备进行反潜,当然,随着钱多阔绰,苏军也不再习惯于将反潜、防空和反舰功能整合到一艘船上,而是发展出了“无畏级”大型反潜舰这种特殊的东西。

光荣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太平洋舰队体现得最明显,虽然光荣级、无畏级和现代级这些标配都存在,甚至还有大型战斗舰艇如纳西莫夫号核动力巡洋舰、“明斯克”号和“新罗西斯克”号2艘四万吨级的航母的部署,但是总的来说,太平洋舰队的这些布置,也仍然是服务于核潜艇对美国的核打击的外围,而非真正的主力。他们的空中掩护主要由陆基战斗机负责,当然也有如图-22M逆火之类的战略轰炸机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