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历史的长河中,甲午战争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而平壤战役作为其中的关键一战,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走向。这场历时九个月的战争,虽然在时间上延续许久,但很多人认为,1894 年 9 月的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已然成为了清军命运的转折点,两场战役如重锤般击碎了清朝陆军和北洋水师的脊梁,使清军自此陷入全线消极防守的困境。

李鸿章在战争初期,其实并未消极应对而是孤注一掷。他不仅多次命令北洋水师出海决战,还将自己的淮军嫡系精锐全部调往朝鲜,企图在陆战战场上一决胜负。平壤战役,便是清日双方在甲午陆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碰撞。李鸿章投入了全部心血,日军也首次遭遇清军主力,此役的胜负无疑将对双方士气产生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4 年 9 月 15 日,平壤城内外战火纷飞,清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决战。一天之内双方进行了四个回合的较量战况胶着,城东南方向的船桥里之战,清军英勇作战,主动进攻的日军被击溃,死伤 430 人,大岛义昌旅团长也在炮火中受伤。在城外西南方向,清军骑兵组织的反击却未能成功,伤亡至少 273 人以上。城北制高点牡丹台的战斗尤为惨烈,尽管清军奋力抵抗,但最终失守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随着牡丹台的陷落,日军截断了清军北撤的道路,不过随后日军自北向南的攻城行动,在城内清军的顽强抵抗下被粉碎。此役双方基本打成平手,日军虽堵住了清军北撤之路,但主力在其他方向被牵制,仅凭城北数千日军难以阻拦城内上万清军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清军在平壤城内储备了至少一个月的粮食,海路方面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护送 4000 余清军准备在大东沟登陆驰援平壤。若清军坚守或精心部署突围,局势尚有可为。而且这一天清军的抵抗让日军付出了 705 人的伤亡,这一数字直到 43 年后的平型关大捷才被超越,可见清军当日战斗力之强。

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在这关键时刻,清军统帅叶志超竟毫无准备地突然下令自行突围。15 日夜至 16 日凌晨,平壤城内的清军陷入混乱溃逃,日军趁机展开无情追杀。结果清军 1500 余人阵亡,683 人被俘负伤人数众多。而日军在这一夜的伤亡可能为零,因为清军已毫无抵抗之力。在日军的追击途中,还出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两名清军官兵在一棵树上交叉打结自尽而亡。从现场影像及当时的情况推测,他们在溃逃时与队伍失散,武器和粮食尽失,四周又有日军追击,在无力坚守和还击的绝望中,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志超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回顾其军旅生涯不难发现原因,叶志超于太平天国后期参军,此前面对的对手多为战斗力低下的太平军、捻军以及乌合之众般的金田道教起义军,他在这些战斗中刷出了所谓的 “战绩”。但实际上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现代化战斗,当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这一强大对手时,他内心的胆怯暴露无遗。此外叶志超当时已官至直隶提督,离顶头上司李鸿章的直隶总督之位仅一步之遥,这也意味着他的晋升空间极为有限,可能因此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再加上主战的左宝贵牺牲后他失去了依靠,双腿发软之下最终选择了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壤战役的失败,加上两天后的黄海战役,使清军在短时间内士气全无,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溃败。这两场战役的惨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清朝政治、军事体制腐朽的集中体现。清军的失败警示着我们,一个国家若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先进的军事理念、强大的军队建设以及坚定的战斗意志,否则只能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淘汰。叶志超的逃跑行为,也成为了甲午战争中一个耻辱的标记,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