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元月,中朝军队占领汉城,并前推至北纬37度线附近。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国内、全军一片欢腾,举行各种欢庆仪式。

可时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彭总,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他略带沉重的对洪学智说道:

“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怕过,可自从收复汉城后,心里就没踏实过。你说收复了座空城,值得这么大张旗鼓的庆祝吗?”

当别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彭总看到的却是潜在的巨大风险:整个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都是有序后撤,歼敌数量为1.9万,并未使其伤筋动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志愿军中流传着一句话,“汉城不是攻下来的,是走进去的”,这场胜利似乎来得太过容易。

事出反常必有妖,由此彭总判定,这是李奇微设下的局,遂果断下令停止追击。

时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是位相当棘手的人物,通过缜密分析,发现志愿军在大胜后,往往不继续攻击,他将之称为“礼拜攻势”,根本原因在于志愿军后勤能力的薄弱。对于这个发现,李奇微大喜过望,认为自己找到了志愿军的“软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奇微

李奇微看得很准,当时志愿军的后勤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整个前线部队,能获得的口粮只有需求量的1/4。志愿军战士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弹药;三怕伤员运不下来。即便是战斗意志如钢,也一样难于克服人类生理上的极限。

美军拥有制空权,加之入朝初期,我方驾驶员缺乏夜间闭灯行驶经验,朝鲜又是冰天雪地、道路窄滑。在入朝头半年时间里,损失汽车达3000多台,大量物资被积压在鸭绿江北。为弥补运力,还从苏联方面借来2000台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覆盖伪装的车辆

联合国军拥有1000多架飞机,对运输线昼夜不停地轰炸,由于初期缺乏反制手段,致敌机肆无忌惮,常常擦着树梢低空飞行,被志愿军战士戏称为“飞机查户口”。凡处于运输线超过20米长的桥梁,一律被炸断,志愿军后勤面临极大困难。

当志愿军前推至“三七线”后,运输线上升到六、七百公里,供应压力骤然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间防空炮火

彭总忧虑的正是这一点,朝鲜本是狭长地形,尤其是越过“三八线”后,东西距离猛然收窄。如果在第三次战役推进到“三七线”时,联军再次发起类似仁川登陆的行动,前突的中朝部队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供应一旦被掐断,无粮无弹的部队很可能重蹈覆辙。

这种局面,光是想想都会后背发凉。

基于此,彭总拒绝了苏联代表乘胜追击的建议,“两条腿又怎能跑得过四个轮子呢”?事后再回头看,停止追击、交替掩护,回撤“三八线”以北的决策极具前瞻性。

下此决心很难,当周围皆是乐观情绪高涨时,又有几人能抵得住扩大战果的诱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抢修被炸桥梁

难道对于美军发起的“绞杀战”,就束手无策吗?

当然不是,为粉碎敌人对运输线的破坏,志愿军成立后勤司令部,想尽办法保障供应:

如沿运输线每隔1~3公里,建立对空预警哨,发现敌机则鸣枪示警,司机立即闭灯行驶。

将高炮部队配置在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掩护。此外根据敌机活动特点和规律,派出部分防空力量,实施机动作战,有力打击了敌空军的嚣张气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是地面防御不行,还要加强空中攻击,志愿军空军同苏联空军,担负起保护平壤以北交通线的任务,频频对联军机群进行设伏和拦截。在遭受重大打击后,敌空军做了个“痛苦的”决定,将米格走廊作为禁区。(即朝鲜半岛西北,鸭绿江以南、平壤—元山一线以北的空域)

随着工程兵部队力量的加强,基本做到了“随炸随修”,对被破坏的道路,在24小时内予以修复。

到了第四、五次战役,后勤供应虽仍困难,但已得到极大改善,输送粮食已能满足总需求量的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志愿军将士用智慧和勇气筑起“炸不毁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彻底粉碎联军“绞杀”图谋,使彭总所担忧的一幕得以化解。

即使范弗里特将军(曾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也不得不承认:

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用尽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志愿军供应,然而他们仍以难以令人置信的毅力,把物资送上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