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还能醒过来,能自己走路,我这是遇到‘神仙’医生了!”近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团队收到几面患者的锦旗。这得益于“飞龙”复合手术室的有力辅助,许多危重症患者从死亡边缘被拉了回来。
昏迷一月后他重新站了起来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脑血管意外患者不断增多。一名40多岁的患者去外地出差时,喝酒应酬后摔了一跤,被诊断为重症颅脑外伤,在当地进行手术,术后昏迷不醒一个月。患者还年轻,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属不愿放弃治疗,将他带回无锡,慕名来到无锡市二院神经外科求救。
汪璟主任医师详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和治疗经过后,又为患者做了仔细的查体,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患者的双眼是突出来的,眼睛充血,听诊可以听到血流杂音和搏动性杂音。汪璟考虑患者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于是为其做了双侧颈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患者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他带领团队为患者制定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但其实这个手术风险和难度都相当大。要在颈内动脉上找到血管破口,再从破口的地方进到海绵窦内部,才能往里填塞弹簧圈和打胶堵塞瘘口。这个寻找的过程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水平,既要准确找到瘘口,又要在打胶的过程中保证颈内动脉通畅!
在“飞龙”手术室,汪璟主任医师利用复合手术室的优势,分别为患者做了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颅骨修补和脑室腹腔分流。所有手术很成功,术后复查,右侧瘘口已经被完全堵上,患者的右眼不再突出,人终于清醒过来。最神奇的是,患者昏迷不醒一个月来到市二院进行第一次手术,半个月后做第二次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手术的时候,是他自己走过来的。两次手术都很成功,患者已经恢复出院。
“盲通”颅内血管,七旬老人重获新生
在开通闭塞的脑血管方面,“飞龙”一次次展示着自己的实力。一名70多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反复头晕脑梗在当地医院治疗,检查发现颈内动脉一侧闭塞,靠颈外动脉代偿。医生考虑到患者年纪大,委婉地拒绝了患者手术的要求。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患者反复出现晕厥,慕名来到市二院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副主任季卫阳主任医师仔细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并查看各项检查报告后,认为患者还有手术开通脑血管的机会,但难度比预想的还要大。首先是患者的颅内血管慢性闭塞,时间已久,从起始处到血管远端处,全都看不到了。术中需要凭借经验慢慢探索,找出一条“路”,最后找到血管中腔,最终打通血管。其次,慢性闭塞的血管中间基本上可以判定会有血栓,但这些都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术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如需要取栓,需要放支架等。非常考验术者的综合技术能力和技术的全面性、完整性,需要医生既能应对取栓,也能应对脑血管狭窄处理。因此国内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不多。
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季卫阳、汪璟等专家和团队密切配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从血管的起始处开始探索,克服中途发现血栓的困难,及时进行取栓后,继续打通颅内动脉,经过五个小时的努力,最终成功打通了这条已经闭塞很久的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效果立竿见影,术后患者的颅内血管外观和血流都恢复了正常,第三天患者已经完全正常,此前的症状消失,激动得竖起了大拇指,“二院的专家太厉害了!”
疑难攻关,“飞龙”显神威
“多亏了有飞龙,不然很多复杂疑难手术真得很难这么顺利地完成。”汪璟主任医师介绍,飞龙具备实时三维导航系统,并可根据不同的机架位置进行自动角度方位调整,方便医生操作。而且不用多次麻醉和转移病人,就可以同时实现影像学检查、常规外科手术、取栓和介入等不同操作要求,一站式完成对复杂疑难疾病患者的治疗,在最小创伤的情况下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飞龙”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目前每月脑血管介入手术最多时超百台,最多一天做了12台。专家们穿着20多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此外,“飞龙”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已广泛应用于医院脑血管手术、心脏介入手术以及肝癌、肝血管瘤、脾动脉瘤、子宫肌瘤、支气管大咯血、肾动脉破裂等疾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通讯员 杨慧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