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发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获得《净零碳园区评价体系》“净零碳园区-卓越级(最高级)”认证。这是国内首批获得“净零碳园区”认证的工业园区,也是广东省目前仅有的净零碳园区卓越级认证项目,对珠海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之都和零碳示范城市有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次认证由国际头部评估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下简称:TÜV莱茵)联合英国建筑研究院(下简称:BRE)依据《净零碳园区评价体系》完成。该评价体系基于国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标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标准、国际低碳生态园区科学评估方法、中国国家及地方发改委低碳园区标准,以及TÜV莱茵认证体系建立。
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净零碳园区卓越级认证证书。
净零碳园区卓越级认证铭牌。
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是华发集团践行“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战略部署而打造的首批产业新空间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共建设有46栋高标准厂房及完善的生产生活配套。
自2023年投入运营以来,两个园区已累计引进京东方晶芯科技、海博思创、聚芯半导体、太星(珠海)科技、兴诺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约68家,对金湾区、高新区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等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
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
2023年11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开展绿色低碳试点和先行示范建设,华发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将“双碳”与制造业当家战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在建筑节能降耗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技术积累,以华发新能源公司、华发城市研究院为抓手,携手TÜV莱茵、海博思创、爱旭股份等专业机构及行业领先企业,制定了零碳园区碳排放管理策略,将“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高责任”贯穿于两大园区的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实现园区的净零排放,各分项指标均达到了“净零碳园区评价体系”卓越级认证要求。
截至目前,除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两大“净零碳园区”项目外,华发集团在珠海启动的其他零碳示范应用场景,也已取得重要突破:担杆岛“零碳社会先行区”已建成并网,实现“发电端零碳”的第一阶段目标;珠海市民服务中心、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会展部分)“零碳公共建筑”的技术方案顺利通过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零碳工厂”,获得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I型五星零碳工厂认证,成为珠海首家“零碳工厂”。
接下来,华发集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助力珠海加快完善新能源全产业链,加速构筑新能源在生产、生活应用方面的领先生态体系,加快总结形成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低碳运营、新能源应用等于一体的零碳解决方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珠海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零碳城市”。
六大降碳策略
打造“净零碳园区”珠海样本
获得“净零碳园区卓越级”认证的华发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和华发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有着怎样的“绿色密码”?
日前,记者走访两大园区了解,“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园区的建设运营中,通过实施六大降碳策略,助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降低园区碳排放,打造珠海“净零碳园区”新标杆。
一是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体系,助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园区紧扣珠海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产业,赋能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园区的降碳研发支出经费(R&D)占GDP比重高达8%,以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助推经济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方向转型。
二是“光储充”一体化建设,降低化石能源占比。
两大园区均为“光储充”一体化示范园区,建设完善的光伏、储能、充电设施,年产绿电约1000万度,推动园区产品运输、工作人员通勤绿色转型,每年可降低碳排放约5271吨。
通过GEC绿证指标补充剩余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00%,实现净零排放。
三是环境与生态保护策略,降低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园区建设有污水处理站、废弃物分类回收站等完善的低碳环保设施,使得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园区通过在场地内建立垂直绿化、选用了多种适合珠海当地气候的植物等措施,提升场地生物多样性,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
四是设施资源共享、可达性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园区内设有智慧化产品展示中心、共享式交流培训中心、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多样化员工宿舍、特色风味公共食堂、平价超市、复合多元休闲娱乐配套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园区设有便捷停车配套,交通流线布局合理,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步行可达率90%。
五是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韧性。
园区进行了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物理、经济以及社会风险的评估,并制定了其相应的应急预案。
对未来 5 年园区碳排放可能面对的经济及政策影响进行了预判,并制定应对措施。
六是低碳宣传及管理,提高全民绿色环保意识。
园区建立完善的低碳管理宣传制度,提高全民绿色环保意识。
园区建立完善的公共区域低碳管理制度,采用节能路灯照明,最大化降低公共区域碳排放。
园区“光储充”一体化车棚。
园区污水处理站。
园区低碳运营管理制度日常化培训。
编辑:朱鹏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