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灵,曾经的“苗药第一股”,如今却深陷泥潭,ST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证监会的立案调查更是雪上加霜。
从曾经的医药大家族到如今被债务追着跑,贵州百灵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了这种地步,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商业运作的失误,还是资本游戏的操弄?
和苗药不解的缘分
1968年,6岁的姜伟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随父母从黑龙江来到贵州安顺。
然而,贵州潮湿的气候,姜伟不能适应经常生病,父母帮他找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一直都没有好转。
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父母最终无奈地带姜伟去看了本地的苗医。
那位苗医从布袋里拿出各种干草药,用小刀仔细切碎,最后煮成一碗药汤。
虽然药汤味道苦涩,但效果却出人意料地好,姜伟喝了之后很快就好了。
这种神奇的疗效让姜伟对苗药充满了好奇,并从此开始了对苗药的研究。
每到假期,姜伟就会背着行囊进入贵州深山,向当地苗医学习传统医药知识,收集各种珍贵的药材样本。
曾经甚至为了寻找一味稀有药材,在深山里跋涉了三天两夜,这种执着和热情,让他赢得了不少苗医的尊重。
而且,姜伟不仅学习传统知识,还总是追问每味药材的原理,一直试图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药知识有机结合,并打造出真正适合人们食用的药品。
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姜伟推出了维C银翘片。
这款产品巧妙地将现代医学与传统苗药相结合,不仅疗效显著,还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在传统苗药配方的基础上,添加维生素C不仅增强了药效,还让产品更容易被现代消费者接受。
产品推出后,姜伟亲自带队进行市场推广,他常常顶着烈日或冒着大雨,走街串巷地向药店和诊所推销产品,他的诚恳和产品的效果,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维C银翘片很快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销量,为姜伟赢得了第一桶金。
之后,姜伟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安顺制药厂,并成功凭借自己的努力,带领安顺制药厂很快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为了贵州医药行业的一颗新星。
同时,姜伟也没有忽视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他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在这种战略指导下,公司陆续推出了多个苗族药系列产品,如咳速停糖浆、金感胶囊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和成绩。
然而,就在贵州百灵蒸蒸日上之时,问题也悄然而至。
公司困境
公司过度依赖"苗药"这一概念,在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逐渐放缓。
虽然苗药是公司的特色和优势,但过度依赖单一领域会限制公司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15年的3.5%逐年下降,到2019年仅为2.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明显放缓,2015-2019年间,公司仅有2个新产品获得批准上市,而同期行业领先企业平均每年都有3-5个新产品问世。
这种创新动力不足的状况,使得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加剧时缺乏应对能力。
2010年,贵州百灵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本应是公司发展的新起点。
然而,随着公司上市,姜伟家族开始热衷于资本运作,并将资金大量的投向了房地产、矿业等非相关领域。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收益,但也大大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削弱了核心竞争力。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下滑,股价大幅下跌。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姜伟兄弟质押的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90%以上,质押市值超过40亿元。
随着股价持续下跌,质押股份的平仓线逐渐逼近。
投资者信心受挫,公司融资难度加大,甚至日常经营也受到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还面临着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公司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多个方面,这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在主业发展遇到瓶颈的同时,姜伟的多元化投资也陆续失败。
面对种种困境,姜伟家族最终选择了套现保身的策略。
套现
2013年时,姜伟的妈妈张锦芬是第一个站出来套现的。
但因为那时候公司发展不错,所以并未有人发现,凭借着这个能力张锦芳成功在2013年套现了3.7个亿,2015年又趁股价高涨时套了4.5个亿。
到了2020年以后,公司情况逐年后退,姜伟兄弟也参与到了套现的努力工作中,并显得有些迫不及待。
在他的参与下,短短三年里通过各种方式套现,股权质押爆仓、主动减持、甚至还搞了股份拍卖,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套现了将近42个亿!
这一系列操作自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质疑。
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这是不是意味着姜伟兄弟对公司的未来已经失去信心了?
更有甚者怀疑他们是否利用了内幕信息,才会如此急切地套现。
然而此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晚了,姜伟一家早在这些操作中将资金全部转移,现在收到的也只有官方的通报。
结语
姜伟家族大规模减持套现的行为,引发了市场的强烈质疑。
虽然从个人角度看,这可能是明智之举,但对于中小投资者和公司员工而言,无疑是一种背叛。
据统计,在姜伟家族频繁减持的2020-2022年间,公司股价从最高点的30元/股左右跌至最低6元/股左右,跌幅超过80%,众多中小投资者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同时,公司员工的股票期权也大幅贬值,严重打击了员工积极性。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形象,也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例如,在2021年公司的一次投资者说明会上,大量投资者质疑公司大股东的减持动机,要求公司解释未来的发展战略。
这种信任危机,无疑会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市场估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姜伟一家人从很早之前就预估到了这个问题,并早早的着手后路,但姜伟的股份并未抛售完成。
所以,姜伟依然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实在是唏嘘。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