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秋时节,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的十里蔬菜长廊,丰收在望。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嘉鱼是蔬菜大县,也是中国甘蓝之乡。2020年12月7日,湖北省嘉鱼县嘉鱼甘蓝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四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嘉鱼县蔬菜产业的介绍(图源:九派新闻)

嘉鱼县潘家湾镇是当地最大的“菜篮子”。在这里,有一片长约10公里,面积约2.7万亩的集中种植区域,贯连潘家湾村、肖家洲村、四邑村等村。主要种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两瓜两菜”,上半年种冬瓜、南瓜,下半年种甘蓝、大白菜。

临近甘蓝采摘季,绿油油的甘蓝从田埂的这一头直铺远处,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从田间闪过。

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村支书蔡建红回忆着“蔬菜长廊”的起源,“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最早有7户农家开始试种甘蓝,因为它收益高,一亩地可以多赚几千块钱。 ”

种植甘蓝有甜头,调动起村民们的积极性。蔡建红形容当时的场景:“老百姓都发动起来了,你种我也种。就没有土地是撂荒的。”

2012年起,嘉鱼政府每年安排近千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程项目,建优质蔬菜板块基地。 潘家湾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理念,打造了 一个沿江而建的蔬菜长廊 。

集约化首先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户批量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的费用会更加便宜。其次是方便机械化作业,蔬菜长廊目前除了采摘(因为会损坏蔬菜),其他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国产小种子 农民有实惠

与全国其他的甘蓝相比,嘉鱼的甘蓝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先行一步。

过去市场上90%的甘蓝种子以日本、荷兰等国外品种占主导,价格高,货源不稳定,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为解决甘蓝等蔬菜种子“卡脖子”问题,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与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润农业”)联合攻关,在嘉鱼进行品种筛选、培育,经过5年时间,“思特丹”品牌问世,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的主栽品种。

“现在种子的价格降低一半,亩产量提高20%,我们不再受制于人,随时都能买到优质的国产种子。”金润农业副总经理张建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5日,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村民叶祥松(左)、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建(中)、潘家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刘朝辉(右)合影(图源:湖北日报)

据张建建介绍,“思特丹”甘蓝专门根据长江中游的气候培育,相较于传统甘蓝,采摘期更长。传统甘蓝一般于12月份成熟,采摘期到翌年元月打霜之后就基本结束了。“但是我们培育的‘思特丹’,采摘期最长可以延续到来年的2月份。”

甘蓝种子的国产化,还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 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

在2008年以前,农民一亩地的种子成本大概在400多元,现在国产种子只需要一百来块钱,张建建表示“光买种子的费用,农民就节约了2/3,产量还提高了20%。”

借力经纪人 甘蓝没熟就卖光

眼下还有十来天,甘蓝才上市,但地里的甘蓝已经“卖光了”。 “现在种甘蓝,根本不用愁销路。 ” 农户熊成龙 说 。

潘家湾镇种植技术员刘朝辉介绍, 种子种下不久,“经纪人”就开始联系菜农收购蔬菜,从蔬菜采摘、打包、装车到销售 ,都有专人负责。

蔬菜营销协会是 刘朝辉所说的“包菜经纪人”之一,与农户签订协议,以一定的价格“买断”种植出来的甘蓝。

“以前,菜农最远只能把蔬菜卖到咸宁市区,在‘经纪人’的帮助下,蔬菜不仅可以卖到全国、卖到海外,还可以在网络直播间卖,既拓宽了菜农的销售渠道,还能够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长江日报)

除了供应国内,嘉鱼的蔬菜出口至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韩国泡菜都有用我们嘉鱼县种的大白菜。”

稳定的蔬菜销路带来了本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嘉鱼蔬菜产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带动周边1.7万农民人均增收1.6万元。 熊成龙表示,一亩甘蓝地的平均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加上打工的收益,57岁的他一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来 源:湖北日报 九派新闻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