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综合编译 贾晓静
今天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频繁地聆听音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将自己的身份认同与特定的音乐流派绑定。英国《周刊》杂志指出,对许多成年人来说,青春期时听的音乐帮助他们定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促使他们与那些有相似品位的人建立起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然而,新的研究表明,与老一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人在探索音乐时的体验截然不同。
《周刊》指出,过去几十年,卡带、黑胶唱片和CD等实体音乐媒介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每代人从小就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品位,这让他们与同龄人形成了独特的情感链接。如今,大多数音乐作品通过流媒体播放和传播。由于父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越来越谨慎,年轻一代很难形成自己的音乐喜好。“孩子们几乎没有‘音乐自主权’。这一代人失去了那种唯有青春炽热才能铸就的、与音乐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英国《卫报》称,年轻一代的音乐启蒙围绕着父母的品位展开,收听的大多是流媒体平台上按主题编好的播放列表,这一点令人遗憾。
美国流行歌手迈克尔· 杰克逊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千禧一代中有极大的号召力。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音乐的“纽带作用”逐渐淡化
“你在少年时喜欢的音乐,可能就是你余生都会喜欢的音乐。”多年来,科学研究一直认为,与成年后接触的音乐相比,人们在成长阶段所钟爱的音乐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一首老歌所唱的那样,“某些旋律深深刻入我们的灵魂”。
“14岁是一个人音乐品位发展的关键年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列维京告诉美国《纽约时报》,“青春期的生长激素决定了我们的体验,包括音乐体验,这非常重要。在这个自我认知高速发展的阶段,音乐品位常被视为一个人身份的标志。”
《纽约时报》指出,人在20多岁时,往往更容易悦纳自我,活得更加自在洒脱:“我们花更少的时间去寻找新的、不同的声音,总是听同样的音乐,或者同类型的音乐,这让我们的记忆在情感最强烈的时间和地点流连不去。我们喜欢记住那种感觉,而音乐与记忆有着强烈的联系。”
如今,年轻人在音乐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日益淡薄,曾经鲜明的青少年亚文化逐渐色彩暗淡。《周刊》认为,过去,音乐是青少年表达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不同的音乐风格代表着不同的亚文化群体。现在,随着年轻人获取音乐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父母对孩子上网的监管变得严格,青少年在探索音乐方面的自主权受到了更多限制,这导致他们难以与音乐形成紧密、个性化的联系。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对音乐的感知和选择,也影响了他们通过音乐构建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的能力。随着亚文化的式微,青少年更难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群体,他们的社交生活、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
《纽约时报》指出,像TikTok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催生了源源不断的“短期审美”微标签(从“软妹”到“学院风”不一而足),但真正的亚文化“已基本崩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完全没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音乐网站“WhyNow”的编辑哈维·所罗门-布莱迪指出,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垃圾摇滚”(Grunge)、“高能流行”(Hyperpop)等元素的风格混合体。“TikTok是这些充满氛围和情感的作品的主要发源地。”所罗门-布莱迪称,“它更加推崇‘不仅要悦耳,在视觉上也要有美感’的音乐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亚文化的衰落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周刊》认为,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今天的青少年面临更多的选择和诱惑,也感到更加迷茫和不安。“他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具备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周刊》认为,亚文化的衰落值得关注,它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青少年在探索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为此,成年人需要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23年7月14日,瑞士蒙特勒,法国电子音乐组合“The Blaze”在第57届蒙特勒爵士音乐节上表演。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年轻一代钟情“多样的音乐”
2020年,英国市场及民调研究机构益普索莫里与音乐媒体平台联合进行了一项针对英格兰青少年音乐偏好的调查。数据显示,7岁至17岁的受访者中,90%的人在最近一周内听过音乐;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是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听音乐”,而不是将听音乐作为单独的活动。调查显示,年轻人的音乐选择“越来越多地受情绪和心态驱动”。对他们而言,音乐流派已不再重要。在音乐品位方面,受访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当受访者被要求说出3位最喜欢的艺术家时,他们经常提到排行榜上的热门歌手。总体而言,1001名受访者共提到了633位艺术家,涵盖300多个流派。
《周刊》指出,今天的年轻一代沉浸在“由瞬息万变的审美构成的世界里”,多如牛毛的音乐流派为生活增添了丰富性。对年轻一代来说,将个人身份与某种单一的音乐类型联系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Z世代接触过各种音乐风格。”音乐行业分析师艾玛·威尔金斯告诉媒体“Work Waves”,Z世代的音乐品位不局限于某个流派,而是一种动态、多元的组合。“根据流媒体平台Spotify最近的一项研究,Z世代听众最青睐的流派是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威尔金斯介绍称,在Z世代关注的多种音乐类型中,嘻哈和说唱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占这一人群音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我们看到,他们对流行音乐、经典摇滚和节奏布鲁斯也有浓厚兴趣。”
上述趋势并不意味着Z世代的音乐品位缺乏复杂性。观察人士发现,Z世代对小众音乐和地下音乐的欣赏正在不断增长。“对于音乐,Z世代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开放态度。”威尔金斯说,“他们愿意探索被贴上‘另类’或‘实验性’标签的流派。”
在那些打破传统流派界限、取得成功的艺术家身上,人们能够看到多样性。例如,“碧梨”比莉·艾利什凭借其融合了流行、电子和一丝哥特元素的跨界音乐风格吸引了大批Z世代听众。“艾利什的音乐与Z世代产生了共鸣,因为她的音乐不容易被归类。”音乐记者亚历克斯·桑切斯说,“这反映了Z世代对音乐的消费和体验方式——流动、不断演变,不受死板的类别限制。”
《纽约时报》认为,以在线制作、在线消费为特点的新青年文化无法解决年轻群体中“弥漫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年轻人需要加入“现实世界的文化社群”,才能体验真实的文化互动。“倘若今日的父母回首自己的青少年岁月,他们或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应当自主决策,积极融入集体,尽情享受属于青春的狂欢与自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