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而言,“春节”是关乎家庭与温馨的节日,图的就是个“家人团坐、灯火可亲”,以家的味道抚慰一年的劳顿,以天伦之乐化解现实的忧愁。

然而,纵观周恩来总理的一生,“天伦之乐”始终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奢望。出生后仅8个月,他就被过继给叔父;青年时,他远赴东北求学,此后66年再也没有回过家;中年后,他再也没有了“家事”,因为他的心中装满了“国事”,包括春节的时间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周总理在人艺的春节晚会上与大家同唱《南泥湾》

出生于美食之乡、淮扬菜的发源地江苏淮安,周恩来总理最喜欢和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狮子头”。然而,从1958年到1965年的7年间,这道菜从未出现在他的餐桌上,即使除夕之夜也不例外。

青年:除夕之夜夜不能寐,思念生父悲慨万千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近几代祖先都是“绍兴师爷”。周家非常重视男孩的学业,有着“五岁入家塾,习颜体”的家训。加之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是知县之女,读过书,养母陈氏的娘家也有家塾,因此,周恩来启蒙很早,10岁就读过《醒世恒言》、《西厢记》这样的文学经典。

12岁那年春天,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远赴东北求学,在此后的66年间,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不仅如此,周恩来还不允许弟弟好周恩寿回家,只怕给当地“添加麻烦”。即使身居高位,周恩来也从来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是不能,是不便。他只是默默遗憾: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周恩来(左一)

周恩来重情重义,生养父母们虽然大多早逝,却都曾对他细心教导、恩重如山。为了学业常年奔波在外,周恩来对故乡和父母的思念却从未消逝。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身一人在异乡过年,周恩来的心中也满是悲伤与感慨。

1916年,即将年满18岁的周恩来写道:

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按照风俗,除夕夜里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而这此时正在离家700公里之外的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却听不到父亲呼唤他的声音,想到这里,他夜不能寐、泪水浸湿了枕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求学时期的周恩来

这是一篇写在作文里的“家书”,如今我们无法得知这封家书是否最终交到了周恩来父亲的手上,但可以确信的是,对周恩来而言,他是如此盼望长辈亲情的团聚和温暖。

1938年5月,周恩来出席过一个文化界举办的抗日座谈会,发言时周恩来说:“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他含着眼泪告诉在场的人们,他要失陪了,因为父亲晚上10点就要到汉口,说着,便在人们的掌声中下楼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10年分别,到1938年因战事不得不生活在一起,一路走来,周恩来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民族的主心骨,走了整整28年。

周恩来极其自律,忍耐力和控制力都超乎常人,他一生都是令人尊重的“谦谦君子”,很少在外人面前暴露出私人的情绪。唯独提到父母,周恩来“眼泪忍不住地要流下来”,这眼泪里,有早年离别的伤感,有深入骨髓的怀念,有无尽的牵挂,更有着再难团圆的遗憾。

中年:远赴千里凭吊毛岸英,轻抚墓碑哽咽无言

周总理虽然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却与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有着很深的缘分。早在1940年,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就曾出国到国际儿童院看望在那里生活和学习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很喜欢聪慧、坚强且出色的毛岸英,新中国成立那天,周恩来邀请当时27岁的毛岸英担任翻译,站在自己身边,一同会见外国友人。15天后,周恩来夫妇又以嘉宾的身份,见证了毛岸英与刘思齐简单而庄重的结婚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这成为毛主席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虽然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毛主席强调“毛岸英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但作为毛泽东几十年的挚友,看着毛岸英成长为志愿军战士的长辈,周恩来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而言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2月17日,是大年三十,率团出访朝鲜的周恩来冒着风雪来到桧仓陵园——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这一天,周恩来的表情始终冷峻而沉痛,他在毛岸英的墓前默默站了很久,哽咽无言。右臂有伤难以伸直,周恩来就用左手轻轻抚摸着毛岸英的墓碑,过了很久,周恩来对身边的陈毅说:岸英的牺牲,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为国忧心鞠躬尽瘁,7年不吃“狮子头”

“狮子头”是周恩来的家乡菜,对周恩来而言,“狮子头”是饱含着回忆的熟悉味道。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他的口味喜好,心疼总理日夜为国家操劳,便尽可能地找机会多做“狮子头”。

由于“狮子头“的食材和制作都有讲究,颇费功夫,周总理察觉到厨师的心意,就与厨师“约法三章”:每周只能做一次狮子头,绝不能超过两次。在周恩来身边做菜多年的厨师曾经感慨,当了这么多年厨师,做了这么多年的菜,没少为大官掌勺,只见过点名要山珍海味的,还没有见过像总理这样这不准吃、那不准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年除夕夜,周总理夫妇都会亲自下厨做一桌菜,以“家宴”的形式招待身边辛苦了一年的工作人员。彼时周总理都会做他最拿手的“狮子头”,好像有了这道菜,饭桌上就有了家的味道。

1958年以后食物匮乏,年过六旬的周恩来率先作出了“甘苦如民”的承诺。他告诉工作人员,自己以后再也不吃鱼、肉、蛋,“狮子头”这样的荤菜自然再也没有机会上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65年国内经济完全好转,从1958年到1965年的7年间,周恩来没有吃过一次“狮子头”,就连年夜饭也没有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周恩来总理一生关于春节的往事,与民族命运相关,与家国情怀相联,其中有遗憾也有欣慰,有坎坷也有温馨,有深情眷恋,更有忧国忧民。

当年您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