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十里长街送总理》
相信很多如今步入中年的人都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十里长街送总理》选自纪实文章《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中《长安街上》一节,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1977年1月号上,后来被选进小学语文课程。全文不过506字,却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关于周恩来总理的纪念文章。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纪念花圈
事实上,《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最初登载在《人民文学》时有5页篇幅之多,从1月9日作者吴瑛接到通知,参与周总理治丧的具体工作开始,到15日下午追悼大会前,整整7天时间里,周恩来总理的画像全部卖光,安放周总理遗体的房间地毯湿透,而邓颖超坚强深情的一句话,却让现场哭声惊动天地,泪水流成了长河。
1月10日下午3时40分,89岁的朱德来到北京医院,他老泪纵横、口中念着“恩来,恩来”,面对周恩来总理的卧灵,颤抖着右手,缓慢而庄重地行了此生的最后一个军礼。然而这一次,那个几十年来与他休戚与共、并肩举起红旗,盖过同一条毛毯的老战友,再也无法像半年前那样,用一句“还好”回答他的问候“你好吗?”
“守灵人”邓颖超:一身已经褪色的衣服,一双家制棉布鞋,一句话全场泪目
从1919年“五四运动”中相识,到1976年天人永隔,周恩来与邓颖超互相扶持着走过了整整57年光阴。他们之间虽然没有钻石和誓言,却从来不缺共同的、深刻的记忆。
青年周恩来与邓颖超
少年读书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颖超则许下过“振起精神,谋国家之进步”的誓言。青年时期,他们经历过动荡,携手走出了丧子之痛;中年以后,虽然由于国事繁忙,周总理时常来去匆匆,但他们都在为祖国忙碌着、心意相通,仅一句“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便得以窥见一位将民族和国家扛在肩上的男人,全部的深情和温柔。
1962年,周恩来、邓颖超同工作人员的孩子在西花厅合影
《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以这样的词语描述邓颖超的身份:老战友、夫人、大姐、同志。面对全国铺天盖地痛哭,邓颖超在送别周总理的日子里,没有过一次失态,甚至还忍住了内心极大的悲伤,鼓励身边人要坚强。在告别仪式上,她穿着一身已经褪了色的衣服和一双家制的布棉鞋,站在总理身旁。
当年初见时,周恩来不过21岁,戴鸭舌帽、穿西服、白皮鞋,英俊潇洒;最终离别时,78岁的他瘦得不到60斤,把领口用别针缩进一寸多才勉强合身。
坚定刚毅、从容镇静。作为一名女性,邓颖超雍容大度,即使名字被丈夫从国庆十周年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名单里划去,她也毫无怨言:作为周总理的遗孀,她毫不逊色,整个仪式中,她都是周总理身后事的“把关人”。1月14日傍晚,已经72岁高龄的邓颖超在两名年轻女性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进灵堂,人们看到她手捧周总理的骨灰盒,顿时会场鸦雀无声。
彼时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邓大姐”的邓颖超再次忍下彻骨的悲伤,她清晰而坚定地对在场的人说:我现在手里捧着周恩来同志的骨灰,向在场的所有同志表示感谢。人们很难想象,一位古稀老人在这生死离别的时刻,需要拥有怎样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如此的礼貌和体面。邓颖超话音未落,全场却顿时悲声恸天,心疼与哀伤一齐向她涌去。
耄耋之年的朱德:6个月前相见即是诀别,以一个庄严的军礼告别致敬
在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隆冬里,曾经为总理送行的人有数万之多,《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却唯独写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彼时已经89岁高龄的“开国元勋”朱德。
1月10日下午,朱德冒着寒冬来到北京医院,他一下车,就急切地朝着安放周总理遗体的房间径直走去。走到周总理的身边,朱德元帅表情严肃,沉重凝视,随后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总理遗体以军人的最高礼仪——行军礼致敬——那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军礼。
朱德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军礼
自从周总理1975年6月住院以后,朱德也只与周恩来见过一面。那是1975年盛夏的一天,周总理在医院午睡过后,身体和精神都难得的好,他做着“八段锦”对身边的人说: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了,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老总能不能来。
周总理还记得朱德有糖尿病,需要按时吃饭,便计划着老朋友如果5点到医院,聊上半个小时,6点半回家刚好是他吃晚饭的时间。
“一直在等电话”的朱德接到周总理邀他见面的消息立刻前来,两位老人同时伸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朱德颤抖着声音问周恩来:你好吗?周恩来则简单回答了两个字“还好”,便示意工作人员关上门。从傍晚5点50分到6点15分,朱德与周恩来了不到半个小时,朱德离开前,周恩来目送他坐上车,直到汽车开远,看不到了,周恩来才回到病房。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竟是这对“老战友”最后的相见和诀别!
事实上,1976年也是“朱老总”人生的最后一年,这年元旦时他也曾因病住院。考虑到他已经89岁高龄,身边人都担心他承受不住这样的噩耗,妻子康克清不断向他暗示“总理病情恶化了”。周总理去世后,人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朱德消息。直到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总理逝世的讣告,看到整个国家、每个人的悲伤神情,才真正明白:这是真的了,那个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与他并肩作战、介绍他入党的老战友走了。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引用自百科
由于当时想要送别总理的人数太多,很多人即使顶着寒风在医院门外站一整夜,也无法亲眼见上总理一面。后来,人们自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敬献鲜花、花圈,有的人则以高唱《国际歌》、朗诵誓词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哀思。
这样的场景,在送别总理的7天里从未间断。即使在隆冬的深夜,广场上依然挤满了前来纪念的人。《在沉痛悼念的日子里》结尾处这样写道:
英雄纪念碑宏伟壮观,沐浴在隆冬的阳光下,几万个花圈簇拥着它,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花坛。纪念碑四周的常青树,全都挂满了白花,远远看去,就像大自然中的万棵白菊,这鲜花和白菊是群众亲手栽培的,是任何天工巧匠也创造不出来的……
@谨以此,献给那个年代,献给那个为民族鞠躬尽瘁的、最可爱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