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史熠熠生辉,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在他和竺可桢、赵九章等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气象科学掀开历史新篇章。涂长望早期在沪江大学的求学经历,与他后来走上科学道路密不可分。

涂长望,又名涂金榜,1906年出生于湖北汉口大通巷的涂家老屋。父亲涂含章是一名传教士,勤劳严厉;母亲汪美珍是小学教员,简朴慈祥。父母两人反对旧学、主张新学、思想开明,涂长望兄弟姐妹大都就读于新式学校。

1920年春,涂长望考入武汉知名的博文书院,先在初中部就读,三年后升入高中部。他开朗大方,与各年级的同学都有交流,认识了比他高一年级的湖南人陈立并成为好友。

1925年秋,涂长望以优异成绩从博文书院毕业,被保送到刚组建一年的武昌华中大学理学院。1926年8月,北伐军围困攻打武昌,部分官兵安顿在博文书院,涂长望和弟弟涂长爱与这群官兵相处约半月,帮忙送药送水,还为士兵写家书。此时战事陷入胶着,城内外学校均无法开学。博文书院院长丁克升劝涂长望转学到上海的沪江大学,以免荒废学业。涂长望于是请丁克升致函沪江大学校长,代为推荐。

1926年9月,涂长望随身携带几件换洗衣服,只身来到上海,插班进入沪江大学理科二年级学习。几位毕业于博文书院的学生比他早来沪江,其中就有他的好朋友陈立。学校一时难以安排住宿,他就住到陈立的宿舍,在两张床之间打地铺,这样过了大半个学期。

沪江理科实力雄厚,所用教材和华中大学不同,进度也不一样,有的课程需要他从一年级补起。涂长望刻苦攻读,毫不懈怠,半年后就赶上了同学。学习之余,他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书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他喜爱运动,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平日经常练球,假日常参加校际球赛。

沪江的地质与地理系由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主持。涂长望选修了他讲授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系列课程。葛德石学识渊博,讲学时常把地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使人听后仿佛周游了世界。他喜爱中国文化,对中国人不抱偏见。涂长望非常着迷他的课程,集中精力研读地理学。葛德石在授课中也发现涂长望好学善问,自然也喜爱和乐于帮助这样的学生。

葛德石的言传身教,对涂长望选择科学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涂长望选择地学专业,出国留学初期也主修经济地理。教学相长,葛德石在著作《中国的地理基础》的前言中,特意感谢涂长望等学生当年与他讨论中国地理。在1929年9月18日致葛德石的信中,涂长望感谢葛德石的循循善诱,表示会牢记他的教诲:成功唯一之路就是努力工作。

1929年夏,涂长望从沪江大学毕业,回母校博文中学(原博文书院中学部此时已成为独立的中学)任教,教授物理、数学和地理。1930年,涂长望以第二名成绩考取湖北省留英官费生。他于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地理学,1931年春转入伦敦大学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沃克爵士攻读气象学。获得气象学硕士学位后,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他的硕士论文《中国雨量与世界天气》获得高度评价,后来发表在《皇家气象学会论文集》上,《自然》杂志也发表了详细摘要。

留学期间,涂长望积极参加第三国际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入“旅英华侨反帝同盟”,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34年4月,他参加了第三国际组织的莫斯科“五一”节观礼活动。7月,涂长望正式成为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党员。

1934年8月,涂长望接到国内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的信函,邀请他回国工作。此时,他正跟随利物浦大学地理学院院长罗士培教授,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涂长望下决心要用所学的气象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毅然决定放弃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为祖国气象事业效力。

涂长望回国后担任南京北极阁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员,负责长期预报和气候方面的研究。中国是个农业国,水旱灾害频发,开拓长期预报技术研究意义深远。涂长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短短两年间发表了《中国的雨量区域分布》《中国的水灾可以避免吗?》《东亚活动中心与我国水旱灾害的关系》等数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极阁气象研究所内迁到重庆。在日军轰炸和各种烦扰中,涂长望努力研究高空气象,为空军作战提供气象依据。1939年春,他离开重庆到广西宜山,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副所长,条件虽艰苦,但短短几年就培养了郭晓岚、叶笃正、谢义炳、谢觉民等多位高材生,他们日后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气象学家。

涂长望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界的社会活动和党领导下的国统区民主运动。在18集团军驻渝办事处工作的清华毕业生蒋全涛,为了给延安搜寻气象书籍,向老师涂长望求助。涂长望毫不迟疑,将一批教材、期刊和气象资料送到办事处。周恩来见到这些资料非常珍惜,在一张天气图上批示:“这张图不要丢失,以后可能还有用。”周恩来曾指示《新华日报》的负责同志,要积极团结更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协助组织范围较广泛的、公开的科学团体。1945年7月,在涂长望、梁希等人的积极筹备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推选竺可桢为理事长,李四光为监事长,涂长望为总干事。在周恩来、潘梓年的支持下,涂长望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纷纷以个人身份加入“民主科学座谈会”。“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与“自然科学座谈会”联合建立“民主科学社”,为“九三学社”前身。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1949年10月12日,中央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征求气象局领导人选,竺可桢推荐了涂长望,并说:“中央气象局由涂长望主持是最理想的。”次日,陆定一找涂长望谈话,委托他筹建气象局。12月16日,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涂长望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

为了发展新中国气象事业,涂长望邀请叶笃正、谢义炳等气象科学家回国工作。他推动气象学科建设,创办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南京气象学院等多所大、中专院校。他坚持科学研究,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到1956年,中国已建成从内地到边疆的气象台、站观测网,地面气象站的密度已接近国际水平。

涂长望为筹建和开拓中国气象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1962年6月9日不幸病逝,终年56岁。郭沫若参加公祭大会后提笔写了一首七律《挽涂长望同志》,刊登于《人民日报》上:

同君屡次赋欧游,才干堪推第一流。

肝胆照人风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

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

努力一生无懈怠,令人长忆旧渝洲。

涂长望英年早逝,为中国气象科学事业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用毕生心血浇灌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科学家。

来源:上海杨浦